朱允熥的心聲停止了,他又啃起了羊腿,又喝了一口毛臺。

朱元璋奇怪了,這樣的安排難道有什麼不妥嗎?

三孫居然是一口否定,還大錯特錯?

不跟三孫彎彎繞了,直接問他。

“允熥,你是不是認為勸農不對?五人五鼓太少?”朱元璋說道:“你別給咱打馬虎眼啊,咱從你的眼神裡看出來了,你對你二哥的安排很不屑,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錯誤的。”

「不是吧,老朱這麼厲害?真的是明察秋毫啊。」

「難道是我的演技下降了?」

「是不是好好研讀一下《演員的自我修養》?」

「這個事,是不是要跟老朱實話實說?」

「嗯,還是實話實說吧。」

「上次我說但丁在詩中把教皇關入第八層地獄,讓老朱十分不爽,差點讓他暴走。」

「這次不一樣,畢竟,錯不在老朱,而是朱允炆的安排太傻。」

「這樣也不會對老朱產生強烈刺激。」

「如果不實話實說,北方和中原大旱就會死人。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大明全國目前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佔6175萬人,軍戶佔325萬人。」

「中原和北方,就是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這些地方,人口有1755萬人,佔全國27%。」

「如果農作物絕收,對於大明的影響就太大了。」

“爺爺,先不說第一條,我就說第二條吧。搞什麼勸農,這簡直就是在做無用功啊。”朱允熥說道。

徐懷錦和毛易一聽,朱允熥又在亂說了!

在鄉村強化勸農組織,這是朱元璋親自想出的辦法!

朱允熥居然直接給否定了,你讓陛下的面子往哪兒擱?

勸農難道不對嗎?

說勸農沒有用!

“允熥,照你這麼說,乾脆不種田,都去從商好了!”朱元璋微微動氣。

“爺爺,我也不是這個意思啊。農為國之本,什麼時候都不能忘。我們可以把經濟形態分為三種,農業是第一產業。手工業就是各種作坊、礦山等等都是第二產業。商鋪、商業、商人這算是第三產業。哪個產業都少不了。”

朱元璋這才臉色稍霽,三孫還是知道本末利害的。

“提升農業效率,提高糧食產量,光讓農民全身心撲到田裡不行啊。”

朱允熥說道:“其實,就現在的鄉村,根本就不用勸農,農民都會起早貪黑地侍弄莊稼!你有買鼓的錢,還不如給農村多送幾套農具來得實惠。”

“就當下而言,我們的農業遠遠不發達,農民一年到頭如果不努力做活,他們交完糧,剩下的就不夠養活一家老小!”

“那些無地農民給地主扛活的,根本用不著朝廷派人監督,地主自然就辦了。”

“爺爺你去農村看看吧,究竟有多少閒人?”

“農村的土地撂荒,只有兩種情況。”

聽到這裡,朱元璋有一種感覺,三孫說得八成是對的。

“一種情況是,兵荒馬亂,農民只顧著躲避兵災了,哪裡顧得上種田?”

“另一種情況是,農業高度發達,出現了剩餘勞動力,但這個時候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提供不了非農業的工作崗位。”

“又或者是政策不允許農民隨意流動,他們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不了!”

“這才造成了部分農民無事可幹,這才用得上勸農。”

“但是我們大明目前的農業生產,還處於原始和低階的階段,沒有剩餘勞動力。”

“有沒有閒人?肯定有,但這種閒人不是真正的農民,他們是地主和鄉紳或者是他們養的家丁。”

“因此,我二哥搞什麼幾人幾鼓,不客氣地講,純粹就是好大喜功,政績工程,討您歡喜!”

朱元璋被如此否定了,卻沒有生氣。

因為三孫說的有道理!咱以前怎麼就沒想到?

咱以前小的時候,鄉村倒是有不少閒人,那是因為元末亂了,有教派到鄉村發展的,有土匪到村裡搶人的,誰也沒心思種地了。

現在大明穩定下來了,大家都看到了盼頭,按理說,鄉村真的是沒有多少閒人。

“爺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您自從建立大明之後,是不是很少去農村了?”

朱允熥的話讓朱元璋默然,是啊,咱也去過鄉村,但都在應天府。

“就算您去過,那也是被大臣們提前謀劃的,恐怕是田間地頭站著什麼人都是安排好的,他們說什麼話都是提前培訓過的。”

“爺爺,兩年前我沒有走水路,而是騎馬走的鄉下,一路走來,我沒有見到一個閒人!”

“爺爺,還記得來京城敲登聞鼓的羅佃戶一家嗎?他們連半大的小孩子都沒閒著,都在地裡做活!”

“所以,搞什麼五人五鼓,這純粹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這種作風,要不得啊。”

朱元璋自認為是對農村最瞭解、對農民最同情的人,聽到這裡,不禁臉紅了。

咱是農民,出身農村,居然對這些還不瞭解,是不是忘本了?

“還有啊,人力有時盡。一個人不眠不休一天干滿十二個時辰,又能多開幾畝荒,多鋤幾畝地?”

「老朱搞出個什麼勸農,天天五更擊鼓,想對農民進行無情的壓榨!」

「老朱跟周扒皮有什麼兩樣?這不是搞半夜雞叫嗎?」

「黑心老闆,五加二,白加黑,996!」

朱元璋臉上的肌肉抖了抖,咱不生氣,咱不生氣!

“所以說,想要多打糧,就不要在農民的勞動時間上做文章!要把精力放在改革耕作方法、改良農用機具、改良糧食種子方面。”

朱元璋道:“允熥,你說得都沒錯。但是,改革耕作方法、改良農用機具、改良糧食種子,這不是一年兩年的功夫。遠水不解近渴呀。”

“爺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先確定一下大的發展方向,而後再解決具體問題。”

“北方和中原大旱,提前做好賑災準備,只可做不可說啊,朝廷這麼一說,就等於宣佈秋糧絕收已成定局。”

“朝廷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但必須同時盡力挽回損失!我怎麼覺得你們都準備放棄了?!”

朱元璋一聽,立馬明白了,是啊,現在只是剛剛旱災,農作物並沒有旱死!

自己還當過農民,怎麼連這茬給忘了?

“爺爺,我建議馬上讓各府縣展開生產自救!動用一切力量,打井、引水、灌溉!”

“糧食既然種下了,苗既然都長出來了,就不能讓他們給燒焦了。”

“朝廷撥出資金,用於打井和引水!只要有一點希望都要堅持!一定會有甘霖降下!”

“同時,動員所有人員齊上陣,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特別是要做好排澇的準備。”

“因為,大旱與大澇是一對孿生兄弟。大旱之後必有大澇,大澇之後必有大旱,這是規律。”

“因此,不能搞得沒有旱死,最後澇死!”

朱元璋不禁擊節讚歎:“允熥,說得好,說得好!”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攜手江湖,桃之夭夭

小樓別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