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對於朱元璋何時回來已經摸得差不多了,剛回到養心殿,就看到了朱元璋和毛易的背影。

應該是剛剛回來,因為兩人正從腰間解下繩子。

大夏天的,腰間一直纏著繩子,著實難受。

朱允炆很是奇怪,皇爺爺和毛易為什麼每次去、回,都要綁上一根繩子?

“皇爺爺,您回來了!”

朱元璋道:“歪頭,老四到哪裡了?”

“皇爺爺,這個,孫兒,孫兒不知道。”

朱允炆心中有些害怕,因為他實在不知道燕軍已經到了何處,又不敢撒謊,只得實話實說。

因為每次朝議,大臣們總是在討論燕軍的事情,而朱允炆卻又不想聽到這些。

畢竟他想與燕王在應天談一談,聽起來實在有些滑稽可笑。

但是,不這麼解釋,又作何解釋?

說是將燕軍吸引過來,將燕軍殲滅於應天?

這倒是最為合情合理的解釋,但是這麼一說,燕王知道了,又該躊躇不前了,這又達不到皇爺爺的要求。

因此,當大臣們提及燕軍,朱允炆都會立馬把議題轉移到其他政務上。

對於他來講,燕軍走到哪裡都不重要,因為他根本沒有必要設防。

因此,三天來,朱允炆真不知道燕軍走到哪裡了。

朱元璋吹起了鬍子瞪起了眼:“歪頭,咱交待的事,你竟然不上心?你究竟打的什麼歪主意?”

朱允炆嚇得打了一個哆嗦:“皇爺爺,孫兒,孫兒一直想辦法打消燕王的顧慮,讓他放心大膽地前來,所以一時沒顧上,不知道燕王走到哪裡了。”

“嗯,”朱元璋面色這才緩和下來:“記住了,咱交待的事,你不要給咱打馬虎眼兒。”

朱允炆像小雞啄米一般點頭,心下甚喜。

皇爺爺對我還是信任的,他肯給我交待事,這說明對我還抱有希望。

“對了,朝中除了軍務,還有啥大事沒有?”朱元璋隨意地坐在桌子前。

感到屁股有些咯,這椅子做得不太好,還是那種搖搖椅舒服啊。

在草原上,在湖泊旁,插著遮陽傘,晃著搖搖椅,再配上一點酒,神仙日子啊。

再看看養心殿,怎麼感到陰沉沉、潮乎乎的!

再看看朱允炆,身子佝僂著,眼神躲躲閃閃,唯唯喏喏,小家子氣!

怎麼看怎麼像兩年之前的三孫。

再想想現在的三孫,身子挺得倍直,眼神明淨無塵,氣宇軒昂,胸懷天下!

兩年前,咱的眼光怎麼那麼差?

朱允炆連忙道:“皇爺爺,北方和中原大旱,恐怕大多數莊稼都要絕收。”

朱元璋眉毛一擰,大旱!絕收!

作為經歷過底層窮困生活的朱元璋,深深知道大旱和絕收意味著什麼。

淮河以南地區,雨水充沛,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收成。

北方和中原本就雨少,這一大旱,農民一年的辛苦又要打水漂了。

一旦處理不好,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比如那些隱藏在民間的各種秘密教派。

只要遇到這些事,這些教派就會行動起來。

“你是怎麼想的?”朱元璋問道。

朱允炆激動起來,皇爺爺這是要考校我了!要是他對我徹底失望,肯定就不會問我,直接咐咐怎麼做了!

我不再僅僅是皇爺爺手中的提線木偶,皇爺爺肯培養我了!

“皇爺爺,我已責令戶部,及時向北方和中原調糧,到時及早賑災。”

朱允炆說完,興奮地看著朱元璋。

朱元璋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問道:“還有嗎?”

朱允炆道:“等到秋季一邊賑災,一邊加強農業生產。對各府縣巡迴訓導。”

“孫兒牢記皇爺爺說過的每一句話,蓋由民人勤於農事,感天之和,以致如斯。爾民尚盡力畎畝,以奉父母育妻、子,永為太平之民,共享豐年之樂。”

朱元璋聽得心中喜悅,微微點頭。

歪頭二孫,還是很用心的。

咱說過的話,這是經過文臣潤色之後才曉諭天下的。

三孫竟然記下來了,一字不落、一字不差!

“孫兒還記得皇爺爺一直推崇的《勸農》: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

朱元璋摸起了鬍子,嗯,這是讓皇孫們背過的陶淵明寫的詩。

本意是讓皇孫們不要忘了國家的根本,更不要忽視種田人的辛勞。

“孫兒記得還有一首,稼穡病多雨,蕪菁種待晴——”

“好了!別背了,咱知道了。”朱元璋聽一首就可以了,再聽下去,腦袋就受不住了:“歪頭,你說說,訓導之後,到底咋個辦?”

朱允炆胸有成竹:“皇爺爺,還是用您的辦法:擊鼓勸農!”

為了不誤農時,促人稼穡,朱元璋在各地設定了勸農組織,讓各村的老人擊鼓勸農。

每村一面鼓,勸農老者五更擊鼓,百姓聞鼓下田,擊鼓人有權責罰偷懶者。

如果勸農老人不負責任,貧窮者偷盜犯法後,本鄉老人也有罪過。

朱元璋面有得色,還是咱想的辦法好啊!

“皇爺爺,過去每村是一面鼓,一個老人。孫兒覺得對於中原和北方,還應該加人加鼓!”

“一個村子,一人一鼓容易誤時誤事,且一位老人恐怕監督不及、監督不到,即使農人下田,也多有懈怠偷懶者。”

“孫兒打算,一個村子,五人五鼓,五位老人巡田,可使人盡其力、地盡其用!”

朱元璋聽到此,讚許地看了一眼朱允炆:“嗯,五人五鼓,擊鼓巡田,甚好。”

朱允炆聽到此話,淚珠子欻歘地就出來了,皇爺爺表揚我了,他說“甚好”!

朱允炆哽咽道:“皇爺爺,孫兒,孫兒這就去交待。”

“回來!”朱元璋看朱允炆轉身就走,立馬叫住了他。

“還有,你安排一下,各地有往大明科技院寄信件的,所有急遞鋪不得拒收,不得收取費用。”

朱允炆吃了一驚,問道:“皇爺爺,大明科技院有要緊事?”

為了加強上下溝通聯絡,皇爺爺從建立大明開始就以應天為中心建立輻射全國的驛路。

在各水陸大通道上設定驛站、遞運所、急遞鋪,並規定了各自的任務,還配有法令。

驛遞系統的作用,皇爺爺說得很清楚:“宣上德,達下情,防奸宄,誅暴亂,馭邊疆。”

驛站建有館舍,主要職能是置郵傳命、接待使客;遞運所有水陸之分,負責運送朝廷物資和公務人員;急遞鋪則專門遞送普通公文。

普通民眾想郵寄物品,都是靠著親友或者是各地的行商、商會、商邦。

“沒有啥要緊事,《明報》準備登一個訊息,圍繞一件事徵集文章,不管是尋常百姓還是文人士子,均可將自己的文章見解寄到大明科技院。”

“文章可以透過當地的急遞鋪送到大明科技院。”

朱允炆有些頭疼了,這不是公事,這純粹是民間行為,居然要透過急遞鋪來辦!

這下子,大臣們又該反對了。

大臣們反對再強烈,咱也得硬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乾天子

晨曦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