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孫想去西域折騰。

此事,咱得好好想想。

三孫如果走了,大明科技院怎麼辦?

雖說大明科技院有了院長陶成道,但是現在連學舍、齋舍都還沒建起來。

大明科技院的發展,還得靠三孫。

熱氣球等各種技術,都是讓三孫來指導。

「不到西域,不知道花夏之大!」

「這個地方,將來要佔我花夏六分之一的國土!」

「這個地方,是花夏突破海上封鎖和島鏈限制的重要地域。」

「這個地方,各個民族在這裡融合,各種文明在這裡撞碰,大美大氣,多姿多彩!」

「這個地方,能源極其豐富。」

「最好早一點納入大明版圖,實質性的!」

朱元璋聽到此,感到三孫是不是考慮欠妥。

就大明目前的國力,只能對西域諸國形成一種鬆散的朝貢關係。

事實證明,西域這些邊地,打下來也不好守住。

從漢武帝開始,對西域實行半軍事化管制,其中一部分國家分置屯田校尉,即駐外軍隊,而都護府作為管理校尉的機構。

西域都護府有著對西域各國進行外交斡旋甚至武力干涉的生殺大權。

此時,漢朝對西域形成了實質性的管理。

隨著柔然和突厥等遊牧民族對西域的席捲,北朝各政權對西域的控制力度逐步減弱,西域又回到各自從屬於大小勢力的時代。

直到隋煬帝開拓並巡視四郡,才將一小部分西域重新納入中央王朝的管轄之下。

唐之後對西域的控制是時強時弱。

從漢代以來,西域諸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是時好時壞,時斷時連。

關係好的時候,此地也並未給中原王朝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反而,西域諸國從中原王朝得到的更多。

拿下西域,除了有政治上的意義之外,對國家並沒有什麼大的幫助。

「不過,拿下西域,老朱恐怕不會同意。」

「老朱曾在《皇明祖訓》中告誡他的兒孫們: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

「老朱的意思很明確,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現在的哈密王兀納失裡並未向大明開戰,所以老朱恐怕不會同意去打哈密。」

「老朱不同意,我就悄悄地打。」

「至於大明科技院,我給他們幾樣武器,就夠他們研究了。」

「我在與不在,都差不多。」

朱元璋聽到此,心中便初步有了定計。

哈密王兀納失裡是元朝後裔,雖說當時投降了,但由於是迫於大明兵臨城下,而且後來他還反覆了好幾次。

此人並非是真心歸附。

找個理由,拿下哈密,對於規範西域諸國的秩序、維護西北邊地的安全,還是很有好處的。

《皇明祖訓》?

咱何時搞過這個?

不過,三孫倒是提醒了我。

《皇明祖訓》好啊,這樣就可以把咱的意志傳至後世,讓子子孫孫都不得違背。

如果把《大誥》不得廢止寫進去,朱允炆就不會在咱死後兩個月就廢除了《大誥》。

不對,咱好像是想錯了。

咱是準備傳位於三孫的,三孫當了皇帝,就沒二孫什麼事了。

二孫廢除《大誥》的前提就不存在了。

“皇爺爺,皇爺爺,我今天的《大誥》抄寫,完成了。”

朱允熥從院外走進來。

說二孫,二孫到!

看二孫一臉委屈,朱元璋心中嘆了一口氣,算了,今天就不批評他了。

朱允炆其實還沒有抄完《大誥》,因為他今天完全是心不在焉。

朝堂之上,文臣們紛紛彈劾朱允熥,與武將們吵了起來。

他一直在關注著朝中的動靜,根本靜不下心來。

《大誥》也只是抄了一點點。

後來陛下帶人到朱允熥的院子,讓他的心又提了起來。

陛下這是處理朱允熥呢,還是不處理?

後來就越來越熱鬧了,一切朝著他想要的方向前進。

仇佔可組織文人士們前去吶喊。

白齊修組織國子監的監生們前去聲討!

迫於這種壓力,陛下一定會處理朱允熥。

後來,又一個好訊息傳來,陛下讓京中所有七品以上文官都趕到朱允熥的院外等候。

這,這是要懲罰朱允熥了。

此時此刻,自己怎麼可以不在場?

萬一陛下處罰完朱允熥,想不起自己怎麼辦?

自己沒有在陛下面前出現,陛下突然想到了四叔怎麼辦?

四叔,那可是在戰場中真刀真槍拼出來的燕王!

所以,朱允炆立馬扔掉手中的筆,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陛下通知讓七品以上的文官到這裡來,自己也算是包含在其中了吧。

朱允炆趕過來,齊泰等人頓時高興了。

這下子,朱允熥受罰、失寵,沒跑了!

要不然的話,陛下也不會把二皇孫這個最直接的競爭對手給叫過來。

陛下這是要作重大決定嗎?

此時,外面又過來不少人。

最後來的都是武將。

錦衣衛在外面站著,嚴令所有人都不得吵鬧。

文人士子和國子監生員,都已經向陛下表達了呼聲,此時也都安靜了。

武將們看文官們高興地靜默著,也只能默不作聲。

看今天這架勢,朱允熥恐怕是難逃一罰了。

朱元璋看看人差不多了,清了清嗓子道:“齊泰,你說說,這些個彈劾允熥的摺子,該如何處理?”

齊泰心中一驚,陛下這話是什麼意思?

允熥,喊得如此自然而親切,這不像是要處理朱允熥的口氣!

該如何處理?

我的意見不是很清楚明白了?陛下你再問一遍是什麼意思?

難道是在暗示我,讓我首先當前文官的面,第一個帶頭改變立場?

我既然已經參與彈劾了,就已經做好了受罰的準備!

如果此時改口,文官們甚至包括武將們也一定會看不起我!

自古以來,牆頭草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陛下,如何處理,臣在奏章裡寫得一清二楚。”

“吳王要向天下文人士子道歉,撤掉大明科技院。”

朱元璋問道:“你為何要撤掉大明科技院?”

“因為,大明科技院根本不能與國子監平起平坐。而且,科技院生產之物品,差一點陷陛下於死地。”

“科技院要生產此等不祥之物,應當立即撤銷。”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現代戰爭

辰亦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