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外城,西城某尋常民宅中。

方以智神情頗為堅定地道,“明日闖賊將在東華門外設水陸道場,為先帝禮葬,我即為先帝臣子,必須前往拜祭!”

聽方以智這麼說,艾華生不禁臉色難看。

他是京師訊風衛團副——其實手底下並沒有多少正式的訊風衛,只不過因為京師目前被列為訊風衛工作中排名前幾的危險之地,又責任重大,故級別較高。

不過,京師的諜報工作雖然艱難、危險,卻也很容易立功。自他赴任以來,便透過打探、蒐集情報,立下不少功勞。

只不過那些都是小功。

而他們若是能將眼前之人救出京師,或者說從京師帶回大崋,那才算是立了大功。

蓋因訊風衛對要在京師營救、策反之人進行了序列劃分。

第一序列為有助於大崋未來發展或對局勢有重大影響之人,如此眼前的方以智,又如大順左軍師李巖等。

這類人物屈指可數,每一個都頗為重要,也很難營救或策反。

比如說李巖,雖然訊風衛早有諜探打入了順軍內部,可卻一直不敢接觸李巖。如今李巖隨李自成攻佔了京師,訊風衛對其策反依舊沒有半點進展。

因為並非是死任務,所以北方訊風衛幾乎已經放棄了策反李巖的想法。

便是眼前的方以智,艾華生等也是好不容易才取得其信任,並促成眼下局面的。

在大明這邊,士林、讀書人群體提到方以智,便會提到復社四公子(或江南四公子),因為方以智是復社四公子之一,名聲與侯方域等並列。

可在訊風衛的檔案中,方以智與侯方域等人一開始就是兩個級別——侯方域等屬於不怎麼重要的普通士紳子弟,而方以智卻是大崋要極力策反、營救之人材。

另外,方以智此前的人生軌跡也與侯方域等頗為不同。

侯方域三人是屢試不中,但方以智卻是先中舉,又在崇禎十三年中進士,且名列殿試前茅,被選為庶吉士。

後又有人向崇禎推薦方以智。

崇禎遂在德政殿召方以智問對,方以智“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不久,方以智先被放到工部觀政(實習),很快就擢升為翰林院檢討,並充當永王、定王的日講老師。

雖然並非太子日講老師,但亦足見崇禎對方以智才華的認可。

方以智亦頗受感動,職責之內盡心竭力,職責之外也多有建言。

若非歷史已改變,後來他還會高升為崇禎的侍講官。

他如今翰林院檢討的官職只是從七品,且無定員,沒什麼含金量。

可若成為皇帝侍講就不一樣了,不僅是正六品,而且只有兩人。

若是調入六部,極可能成為正五品的員外郎,最差也是平級的主事,而以崇禎迅速提拔寵信之臣的習慣,便是直接被任命為郎中乃至侍郎都是有可能的。

可以說,方以智如今與崇禎的君臣關係雖非熱戀期、蜜月期,卻也算是情感升溫期。

所以方以智對京師被順軍攻破,崇禎在煤山自縊殉國之事很難接受。

那一日,方以智也萌生了以死殉國的想法,幸虧艾華生極力勸說,方以智才放棄。(事實上,歷史上方以智也沒有為崇禎殉死——君臣關係、感情確實還沒到那份兒上,另外崇禎後期很有些喜怒不定、動輒將人問罪的小暴君趨勢,並不那麼得人心。)

艾華生本以為,等過段時間,離開京師的渠道確定了,就可以帶著方以智走。

哪曾想,今日方以智聽聞崇禎下葬,竟想要去拜祭、哭喪。

這不是為難他們這些訊風衛麼?

“方先生,崇禎葬禮順軍必會嚴密監視,先生此前並非明廷重臣,才得以藏身這外城,不至於被順軍所搜緝捕。

可要是方先生非去拜祭崇禎,必然會為順軍注意。如今順軍正滿城的抓捕前明官員追贓助餉,難道方先生也想被抓去,嚐嚐那夾棍的滋味?

另外,方先生當知道我等之任務,便是將您安全送回江南。

若先生真落入順軍手中,我等便是拼上性命,也定要將先生營救出來的。莫非,正因此先生才有恃無恐?”

雖然知道劉升重視方以智,日後方以智極可能成為大崋朝中重臣。可為了完成任務,艾華生卻也顧不得許多了,為了讓方以智放棄參加崇禎葬禮的想法,甚至說出誅心之言。

果然,方以智聽了面色一變。

方以智雖出自傳統計程車紳之家、書香門第,認知中並不將艾華生他們這些類似大明錦衣衛的將士平等看待。

可過去這些日子,透過多次接觸,他已經將艾華生等人當做了朋友,甚至頗為敬佩這些大崋訊風衛的操守和能力。

另外,順軍破城之日,是靠著訊風衛協助,他才能和親友藏身此處,免於被順軍、亂軍、亂民傷害。

可以說,艾華生等訊風衛對他是有恩的。

若他真為了拜祭崇禎,全心中念想以及忠節之名,反而陷自身以及艾華生這些訊風衛於險地,與那沽名釣譽之輩有多少區別?

想到這裡,方以智不禁露出羞愧之色,道:“艾團副提醒的是,我之前想得太簡單了。”

方以智這麼容易認錯,倒也有點出乎艾華生的預料。

他於是道:“方先生想要拜祭崇禎的心情,我也能理解,但我想,等明日先生在此處遙遙祭拜一番,日後有機會了再去其陵墓祭拜,也是一樣的。”

方以智這時將整件事想得更透徹。

他聞言嘆了口氣道:“其實並不一樣——如今京師大明官員、勳貴,或為了保全性命,或是為了謀取富貴,大多降了順,忠節於大明者寥寥。

越是這種時候,就越需要有人站出來,讓天下人知道,大明還是有忠臣的,大明依舊是百姓心中的正統,李闖並非佔據了京師,就能擁有統治天下的大義。”

歷史上,方以智也正是因為想到了這些,才在崇禎葬禮之日公開露面拜祭。

不然當時天下都亂成那樣了,大明沒了一半,他真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沽名釣譽。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等李自成兵敗離開京師時,他趁亂逃脫,回到江南,盡然被阮大鉞立為降順貳臣,通緝追捕,不得不改名換姓,流落嶺南,賣藥為生。

在這一時空,方以智雖然同樣悟出了這層道理,但因為了解到了大崋,又從艾華生等人口中得知大明亡國自有其必然,大明國祚在他心中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艾華生卻擔心方以智非要明日公開拜祭崇禎,忙勸道:“方先生,大明已經亡了,讓天下人知道大明有忠臣又有何意義呢?”

方以智一笑,“艾團副放心,我只是一時感慨而已——明日便請艾團副買些香燭、黃紙,讓我在這院子裡祭拜一下那位吧。”

心態轉變,方以智已不再以先帝稱呼崇禎了。

艾華生見方以智聽勸,很是高興,拍著胸脯笑道:“這點小事,包在我身上了。”

方以智又道:“艾團副不是還要勸說八公先生(蔣德璟號)嗎?我因與西洋教士相交,與八公先生也有點交情。這裡有封書信,艾團副拿去轉交給他,或可讓他下定決心降崋,配合各位逃離京師。”

艾華生聽了大喜過望,從方以智手中接過書信,道:“此事若成,我等必上報,為方先生記上一功!”

方以智道:“功勞不功勞的不重要,我只是不想八公先生那樣的好人落難而已。”

艾華生點點頭,不再多說,跟方以智告辭後,便去往另一處,與其他京師訊風衛將官商議營救蔣德璟之事。

蔣德璟此前是大明禮部尚書,順軍入城後自然重點關注,聽說如今已經被劉宗敏的人抓入刑部大牢,拷問追贓。

所以,即便有方以智的書信,可以讓蔣德璟下決心降崋,他們想要救出蔣德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但也並非不可能。

因為如今劉宗敏主持的“追索髒銀”迅速走樣,才幾天據變成了“追贓助餉”,甚至只是“拷銀助餉”。

劉宗敏等人已不再分辨前明臣子是否真的貪汙,而是根據其官職,強行索要贖銀。(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昭昭無暮

吳清

葉總他又哭了

蘇妤菲

我沒拴狗繩,被雷劈了

金無足赤

反派退婚,你提的,還為啥回頭

自然而然就小狗

青鸞之鳳

漁巷島主

錯位時空中的約定

你是我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