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崇禎末年之“眾正盈朝”

魏照乘確實只有擔任一年兵部侍郎的經歷,又無領兵經驗,崇禎還真擔心他“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於是稍稍沉吟,便道:“那便給吳甡加兵部尚書銜,命其擔任宣大總督吧。”

所謂“宣大總督”,既總督宣府、大同兩府軍務。

吳甡人不在此,自然不會出聲反對。

以如今的情勢,即便他不想赴任,也要考慮能否承擔崇禎的怒火。

眼下雖然還是崇禎十五年,但崇禎其實已經到了朝中幾無可用之才的地步。

這一點看看現在的大明朝內閣及六部都是些什麼人就清楚了。

首輔周延儒有些見識和小聰明,卻一心謀私,全無公心。

次輔謝升雖是四朝元老,但能力一般,德行也一般。除了早年曾歷數任知縣,後來一直在吏部、禮部任職,並無軍國謀略。

此人歷史上此時已被罷官,更是在清軍入關後仕清,入清內三院與洪承疇、馮銓並列。

至於張四知、陳演、魏照乘、馮銓,要麼是平庸無能之輩,要麼就是自私自利毫無德行之徒。

六部第一的吏部尚書原本也是位四朝老臣鄭三俊——此人倒是比謝升能力強些,德行也高些。

但因為是池州府建德人,在南直隸被崋軍攻佔後本就受崇禎懷疑,後又因其舉薦任用的吳昌時受賄案爆發,於是被彈劾罷官,如今寓居京師。

其下,吏部左侍郎為李遇知、吏部右侍郎為李建泰,崇禎還一時想不好讓誰接任禮部尚書之職。

李遇知出身諫官,入仕幾十年,要麼被罷免,要麼在朝中任御使、給事中或太常寺卿這種不搞實務的職位,可以說是有德無能。

至於李建泰,乃山西曲沃人,天啟五年進士,入仕後當了多年的國子監祭酒,近兩年才轉入吏部,高升侍郎之位,德才看不出什麼,資歷也淺。

目前崇禎偏向讓李遇知繼任吏部尚書。

禮部尚書蔣德璟,倒是有些才能,但禮部之事如今已難以影響大局。另外,蔣德璟入了海外景教,見了崇禎偶爾會提及教義,因此崇禎並不怎麼喜歡這人。

戶部尚書乃是由閣臣陳演擔任。

以閣臣擔任尚書之職,在崇禎朝雖不是沒有,卻也不多見,由此可見,陳演頗受崇禎寵幸。

歷史上,在周延儒完蛋後,陳演便成了新任首輔。

但此人是由翰林院庶吉士進入仕途,先後歷任翰林編修、少詹事、翰林學士、御前直講、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禮部尚書,今年改任的戶部尚書。

陳演乃四川人,天啟二年進士,能選上庶吉士,那必是當科進士中的前幾名,智商肯定不低的,然而卻沒用在正道上。

此人最擅長的其實是逢迎崇禎,另外還學習周延儒勾結內侍,貪腐受賄。

可惜這些崇禎都不知道,還視陳演為備選首輔寵著呢——畢竟說話好聽的人總讓人喜歡。

至於兵部尚書,陳新甲被問罪處斬之後,崇禎本有意調張國維入京擔任此職。

奈何李青山亂山東,闖軍也趁機而入,張國維丟了大半山東有罪無功不說,更是讓登萊等地與京師在陸上隔絕,只能勉強透過海路聯絡一二。

下半年以來海路聯絡也斷了。

如果不是這樣,崇禎多半是要將張國維等山東督撫抓到京師下獄問罪的。

所以,如今的兵部尚書是原兵部左侍郎馮元飆。

這位是浙江慈溪人,天啟二年進士,在地方任職時政績卓然。但被調到朝中後,表現就很平庸了,先後歷職六科、太常寺、太僕寺、通政司、兵部。

這人德才上也沒什麼突出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今年身體不好,擔任兵部尚書幾個月動不動請病假,摸魚混日子,毫無作為。

其下則是兵部左侍郎吳甡、兵部右侍郎張縉彥。

吳甡乃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已六十好幾,也是四朝元老。早年當過幾任知縣,後來當了御使,因反對魏忠賢等閹黨罷官。

在崇禎朝被啟用後,先後出任河南、陝西、山西巡撫,是有擔任地方大員和剿賊經驗的。

這是周延儒舉薦吳甡,而崇禎也同意吳甡擔任宣大總督的原因。

但因為吳甡乃揚州興化人,所以崇禎對吳甡的信任是有所保留的——崇禎現在看朝中很多大臣都可疑,覺得對方不是通順就是通崋,更有甚者私通建奴。

至於張縉彥,崇禎四年進士,才43歲,如今能當上兵部侍郎完全屬於超擢。

這人其實也沒什麼軍略,更無領兵經驗,能上位走的是和陳演差不多的路數。

陳演是皆著擔任近臣的機會說些對崇禎胃口的話受寵,張縉彥則靠的是專門彈劾崇禎憤怒、討厭之人。

歷史上,這位在馮元飆之後當了兵部尚書,各種迷惑操作是促使順軍迅速攻破京師的重要原因之一,後來更是與魏德藻、陳演等人迎接李自成入京,上表拜賀。

如果崇禎懷疑張縉彥通順,說不定還真就對了。

可惜在崇禎眼中,張縉彥算是朝中為數不多的知心人,很對眼,覺得其有大司馬之才。

至於六部中的工部、刑部,其實和禮部一樣,在當下無關重要了。

刑部徐石麟也是四朝老臣,倒算是個德才兼備的,可惜說話不管用,也沒辦法幫崇禎化解當下幾近絕境之局。

工部尚書劉遵憲垂垂老矣,多次上述請求致仕養老,崇禎不準,這位乾脆也學馮元飆摸魚,就在任上養老。

一句話總結,崇禎末年的大明朝廷中樞,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眾正盈朝”了。

只能說,崇禎擁有一雙“慧眼”,在用人方面是真的“牛批”···

當然,當了十幾年的皇帝,崇禎到底不再是當初的小白,歷練出了些許手段。

此時,議好讓吳甡擔任宣大總督的決定,崇禎便又看著周延儒等閣臣問:“那麼,該調哪支兵馬增援宣府呢?”

這問題讓周延儒等閣臣一時沉默。

因為大明真的無兵可用了。

北京京營雖然號稱還有二十萬,但紙面上的數字僅有十餘萬,實際只有幾萬人而已。

並且這幾萬京營將士多是缺乏兵甲及訓練的弱兵,甚至還被欠著餉銀,本人和家人都在捱餓,根本難堪一用。

要用這些京營將士,首先就得補齊欠餉,乃至發放錢糧作為犒賞;其次才能對他們稍加訓練,令其有守城之力。

即便如此,能調出去用也不多,因為北京乃巨城,分皇城、內城、外城三層,本就需要數萬人巡守。

除此之外,便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密雲總兵唐通了。

大明與建奴之和談依舊沒能成功,但如今明軍卻被逼得退守山海關——緊守一座雄關倒無需那麼多兵馬了,所以如今山海關的總兵只有一個,那就是吳三桂。

至於此前從松錦戰役中逃出來的幾個總兵,王樸被處死,馬科、白廣恩跟孫傳庭去陝西了,如今也不知是死是活。

曹變蛟、楊國柱、王廷臣三位總兵直接在松錦戰役中戰死了。

另有山西總兵李輔明,月前也在山西的明順戰鬥中敗亡。

還有從南直隸來的援剿總兵劉肇基,因為為從松錦戰役中逃出來時,帶出的兵馬較少,也成了替罪羔羊,如今在天牢裡待著呢。

在崇禎與當下的朝廷重臣眼裡,這種沒有兵馬的將領,放出來也無用。

因此,在崇禎的注視下,周延儒思來想去,不得不拿出個折中的主意,道:“或可調密雲總兵唐通駐兵居庸關,一則可為宣府官兵後援,二則可以防備闖賊派精兵繞道突襲京師,三則可兼顧密雲防務。”

密雲總兵所駐守的這一片長城關塞,也十分重要——若建奴從這裡入關,怕是不要一日功夫,便可兵臨京師城下。

而以京營的警惕性和能力,說不定建奴攻入紫禁城抓了崇禎,京營將士也未必反應得過來。

又或者,反應過來後第一選擇是一鬨而散。

崇禎如今對京營的底細雖不十分清楚,卻也瞭解一些,聞言嘆道:“也只能如此了。”

周延儒見崇禎接納了他的建議,不禁暗鬆口氣,心道:今日算是又矇混過去了吧?

誰知他才這麼想,崇禎就又開口了。

“元輔這番安排,北邊朕倒是稍可放心。但山東闖賊猛攻河間府,保定總督張福瑧、河間知府李化熙近日多次向京師求援。

若山東闖賊攻破河間府防線,便可從南邊直入京師,此事不可不防。

朕思來想去,也只能請元輔督領三萬京營將士支援河間府,才能稍稍放心。元輔以為如何?”

第一更。

【瞭解崇禎年間的歷史後發現,崇禎初年的眾正真的比末年的“眾正”強一大截,畢竟崇禎末年的“眾正”都是由其一雙“慧眼”和各種操作多年後留在朝堂上的。】

<BR />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鬼莫言

斷腿的馬兒

弓皇傳奇

誠瓷

皇嫂

荊條月

晨曦亦或暮光

此業欽以

backrooms:後室探險

鶴熙hx

靈氣復甦:新世紀十一傑

春不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