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哲宗帝平衡朝堂,中山王告祭太廟

大宋如今的朝堂格局相當的微妙。

雖然大宋與讀書人共天下,但是讀書人們有一個特別不好的“臭毛病”那就是“朋黨”。而朋黨坐大之後的最強形態那就是“門閥”。

文官的朋黨,武將的藩鎮,都是歷代皇帝的心病。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以前的皇帝可以拿外戚,宦官,武將來制衡那些世家。

但大宋自杯酒釋兵權後,便讓武將失去了在朝堂上和文官們相互制衡的能力。而鑑於隋唐的弊端,大宋也是嚴格禁止給予外戚和宦官太大的權力。

而皇帝用來制衡文官集團的,則是一股新的力量,那就是勳貴集團。

而勳貴集團的組成,便是開國元勳為主,皇室宗親為輔,然後再夾雜一些諸如駙馬都尉在內的小外戚。

而為了鞏固勳貴集團的力量,勳貴們便經常在內部通婚。比如東平郡王府的柴太妃是商王府的郡主,小王妃錢氏是鄧王府的郡主。

而商王府也是一樣,商王妃是帝胄,世子妃是東平郡王府的郡主。

忠孝王府的老王妃的祖上是大宋開國功臣威武郡王石守信。而世子妃也是東平郡王府大郡主。

正是這錯綜複雜的血緣姻親關係,組成了勳貴集團牢不可破的聯盟。雖然勳貴集團內部有相互的“鄙視鏈”,但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大事上,大家還是非常團結的。

因為勳貴集團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是一體的。

文官們無所謂,大宋沒有了,他們還可以給大元,或者其他的什麼政權做官。就拿赤壁之戰前的東吳舉例。魯肅曾言“眾人皆可言降,唯主公不可言降。如我等降曹,仍可不失州郡之官位。”

正因為這流水的王朝,鐵打的世家。因此歷朝歷代的文官集團大多都很撕裂,忠心的是真忠心,但賣主的卻也會毫無道德障礙的“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不過大部分都屬於後者。

但是勳貴集團不一樣,國家才是勳貴集團的根本。只有大宋皇帝在,大宋在,他們才是世襲貴胄“老貴族”。若是沒有了大宋,那麼他們就什麼都不是了。

他們的祖輩是為這個國家流過血負過傷的,他們自然看不慣這些靠著十年寒窗就一舉成名,和他們同居廟堂的“書呆子”了。

而正是因為勳貴集團和文官集團的相互掣肘,才保障了大宋如今的局勢穩定。而皇帝要做的就是好好平衡好這兩股力量。

而哲宗擢升趙穆,除了有拉攏他,重用他的心思在。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平衡朝堂的勢力。

自從王安石死後,朝中的大權則被宰相司馬光為首的文官集團獨攬。哲宗雖然尚未正式親政,但也隱隱感覺到了文官們的力量太大,他這個皇帝有些指揮不動了。至少很多議題,文官集團都給他駁回了。

哲宗在見到趙穆之前,就曾經同眾人商議過不再給西夏和遼國歲幣的事情。但是文官集團過慣了安穩日子,他們當然不希望戰端再開。於是紛紛給哲宗諫言,然後就扯什麼天下蒼生為重的鬼話。

還有就是關於王安石新法的態度。

王安石新法雖然有利有弊,但其中的幾項也侵害了他們這些“金榜題名新貴”的利益。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剛剛戴上烏紗帽,還沒來得及為自己和家族謀福利,就碰上改革,他們自然不會同意。

但是勳貴派對於新法的看法倒是較為平和。

這一派人的主要收入是“食邑”的皇帝賞賜的田畝,那些食邑萬戶的勳貴們,每個月什麼都不用做,都有大筆的銀錢進賬,加上皇帝賞賜他們一點田產,他們吃著“鐵桿莊稼”自然也不屑去與庶民爭利。

反正又不是看自己的福利待遇,因此他們對朝廷改革的態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波瀾。

不過近些年來因為東平郡王等老一輩勳貴的逝世,勳貴集團的影響力已經大大折損了。雖然還不到失衡的時候,但相較起文官集團來已經有些勢微了。

因此哲宗在考慮之後,便打算給勳貴集團注入點新鮮血液來平衡朝局。

而趙穆就是那個最合適的人,一方面趙穆沒有太大的野心,只是個酒色之徒。而他卻也很有能力,立下了大功勞。加上哲宗想拉攏他,在這一系列的巧合下,哲宗便屢次破格提拔他,最終將他擢升到了現在的位置上。

也正是因為趙穆的晉升符合勳貴集團的利益,因此那日在朝堂上忠孝王才力排眾議,支援哲宗冊封趙穆為王。

只不過趙穆現在還沒有真正感受到這朝堂上詭譎的微妙氣氛。

趙穆起身後,哲宗便對身邊的太監使了個眼色。於是太監便開始宣讀對趙穆的冊封聖旨。

這聖旨寫的十分的繁雜,先是一大套可有可無的場面話後,最後才宣佈擢升趙穆為中山王。

儘管大家知道結果,但眾文官們的臉色都不是很好看。就在半個時辰前的朝會上,司馬光和蘇轍還曾經勸哲宗收回成命,將趙穆改封為郡王。將“中山王”三個字中間加一個“郡”字,改成“中山郡王”。

但哲宗這回可沒慣著他,哲宗說他已經請示過太后和太皇太后了,她們兩人“從大局出發”都同意了這件事。說大理國用嫡公主和親大宋,大宋自然也不能辱沒了人家。親王給不得,一個嗣王還是可以的。

有了太后和太皇太后撐腰,面對司馬光的時候,哲宗也硬氣了很多。

聽到太后和太皇太后都同意了,司馬光和蘇轍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隨後也就不觸這個黴頭了。乖乖的閉上了嘴。

聖旨宣讀完畢之後,趙穆便跪接聖旨和王爵印信。趙穆當眾謝恩後,便捧著聖旨和印信轉身出了大殿。

而朝堂的冊封結束了,哲宗也就宣佈散朝了。各部堂官們都各自回自己的崗位。

而趙穆則是乘車前往了太廟。進行冊封之後的祭禮環節。宗正寺的少卿和禮部的官吏先趙穆一步來到了太廟。

而在太廟的御階上,柴太妃早早的就等在了那裡。

趙穆下車之後,手捧著聖旨和印信,隨著禮樂聲的奏響,一步步的邁上太廟的神道。

等來到太廟的中段的時候,趙穆將聖旨和印信放在了當中的祭臺之上,而這祭臺上擺著一個牌位,這個牌位不是別人的正是自己父親東平郡王趙德的。趙穆這第一拜便是拜亡父,告知亡父這件事。趙穆恭敬地行了跪拜禮。

隨後趙穆繼續手捧聖旨印信,慢慢的走到了第二道玉階之上。之後便再度將信物置放在供桌之上。

而站在旁邊,一襲華貴禮袍的柴太妃此時也跟著趙穆跪了下來。母子二人恭恭敬敬的行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

而這個大禮則是告慰大宋先帝和諸位列祖列宗的英靈。

母子二人在祭拜完畢後便各自起身。

見到母子二人起身後,宗正寺少卿便捧著大宋的宗族世譜來到了兩人的面前。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文野】我是一顆棋子

三十一根白毛毛

兵王強寵美食博主

沉默8

港片牽著大嫂跟龍頭講,義薄雲天

鹿塵埃

新老師,歡迎來到基沃託斯

無色時光

桑海蒼崖之劍牒

鬼墨先生

劉豐的劍仙夢

叮叮噹的叮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