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營帳中。

士兵們基本都是在吐槽李愔,吐槽他立下的軍令狀。

士兵跟將領們,所看到的就是,一個沒有上過前線的公子哥,每天就知道跟著皇帝邀寵。

除了這些之外,如果非要說,那就是梁王這次做的軍服,大家很滿意。

雖然他做了軍服,大家也很滿意,可是他畢竟沒有參與過戰爭。

軍服是軍服,打仗是打仗,不能混為一談。

梁王或許是個好的相,但他絕對算不上,是個好將!

這次出征,是梁王第一次,之前的他,沒有單獨的征戰過,也沒有像太子一樣,監軍出征過。

絲毫沒有任何戰鬥經驗,就敢在第一次出兵,口出狂言。

眼下他竟然立了軍令狀,聲稱三天就要拿下敵軍城牆。

這城牆如鐵築一般,兄弟們拼命戰鬥,都是全力以赴,即便是這樣,都不曾把這遼東城牆,打的抖落一點塵土。

唯一的戰鬥痕跡就是,冰面被鑿開了。

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梁王竟然下了軍令狀。

三天時間,對於士兵來說,是李愔裝模作樣的極限,不是他生命跟能力的極限。

三天時間內,李愔可以盡情的,無限制的裝模作樣,在皇帝跟前裝他將才樣子。

也算是揮霍他最後的,那點驕傲自大。

三天後,就是李愔生命跟能力的盡頭了,裝模作樣的事情,跟話語的,已經都說盡了,也就該到了收割的時候了。

三天時間盡情自大,驕傲了三天了,也該收拾收拾,讓軍令狀來懲罰他了。

士兵多數不服氣的原因就是,李愔太妄自菲薄的,他們拼全力攻克的事物,怎麼就被他說的如此簡便,三天也敢說。

這就好比,別人拼命學習,三年都沒上岸,突然一人出來,說他三天就夠!

李愔就是這樣,聲稱三天搞定,還真是讓人驚訝無比,也讓人覺得荒唐無比。

...

李愔營帳內。

李愔手上攪拌著硝石,大鍋中還有石子在煮著。

這次攻擊城牆,火藥的使用量比較大,需要的雷管多。

組裝提煉,全程都很謹慎小心,保證每個雷管都能準確的炸開。

正忙著製作火藥組裝時,典韋從帳外疾步進來,神情焦急道:

“梁王,三軍營中,所有士兵都在議論,說你立的軍令狀!”

“言語之詞實在是不堪入耳,說你自不量力.....”

典韋在接應的高順等人回營,路上就聽見士兵們,三五成群的圍在一起,說著李愔的事情。

沒等典韋喘息說完,李恪就趕忙又跑來。

李恪剛看到李愔,緊皺眉頭,頓悟懊悔的跺腳,不甘心的說道:

“哎呀,這下沒機會了,你立軍令狀的事情,已經被三軍知曉了!”

李恪心中十分無語,並且後悔。

剛才讓六弟去找父王求情,他不去,現在去已經晚了。

三軍已經知道了,這下六弟必死無疑!

不用猜也知道,這肯定是太子乾的。

他們忽略一點,事情是太子乾的,但主意是長孫無忌出的!

李愔安慰幾句,又一次將李恪打發走了。

軍令狀已經立了的,求情是不可能的。

至於事情,是必須要解決的,如果城牆不能摧毀的話,在拖延下去,搞不好就是隋朝時的結局了。

李愔也知道,跟他們對戰的是,泉蓋蘇文。

他可是高句麗的權臣,挾天子都是保守了,天子就是一個擺設。

一個只知道口嗨的天子,所謂的朝中大臣的,幾乎每個人,都是擔任的虛名。

沒有一個人是手中留有實權的,傀儡皇帝跟他的無能大臣們。

戰況的操控佈置,全都是全蓋蘇文。

目前最要緊的事情,就是加速摧毀遼東城牆,後方的軍隊一旦上來,等待唐軍的,只有失敗。

李恪走後,詢問起高順鑽取冰洞的成效。

...

次日。

李世民將李靜,杜如晦,長孫無忌叫入營帳,詢問三人,四日後如何進攻。

三人一番議論後,都是滿心擔憂,沒有準確把握,是否能一舉拿下遼東。

根據地勢分析完後,李世民看著地圖,腦中在想,是不是可以轉變方法,嘗試其他辦法進攻。

杜如晦都給出相應的建議,路途遙遠,地勢沒有優勢。

萬一轉變路線,被敵人搶佔先機,包抄劫營後,可就真的沒了任何希望。

一陣議論後,李世民突然想起,自已那逆子立了軍令狀,說三天後破城。

想到這,李世民走到最前邊的時候,回頭看著三人問道:

“那逆子,既然立了軍令狀,眼下,是在操練兵馬,還是研究攻城器械?”

不止李世民,就是任何人,在得知李愔立軍令狀的時候,都會想到,這是在操練兵馬?

還是在研究軍事器械?

想要攻下城池,總得從兵馬器具上入手了吧!

尤其是李世民,對於打仗太熟悉了,十六歲就已經獨自帶軍戰鬥。

毫不誇張的說,這大唐的天下,可是他打來的。

李世民詢問後,雙手背後,站在最前邊,先是看向杜如晦,隨後看向長孫無忌。

等待他們倆回答自已,說出李愔現在的動態。

杜如晦看著李世民的神情,目光中,還是有些許期待,希望李愔能成事。

也希望李愔能做到,但事情,要比皇帝想的都糟糕。

杜如晦看著李世民,聲音稍微壓低,說道:

“回皇帝陛下,梁王,他,梁王他在營帳中,用十多口大鍋,熬煮石子?”

最後一句,熬煮石子,杜如晦說的是疑問句!

因為他在知道後,也感覺不可思議!

梁王竟然熬煮石子?為此杜如晦也是感覺驚訝!

長孫無忌在一旁聽後,眼神輕蔑的挪動,嘴角似笑非笑,輕聲說道:

“杜大人,沒關係,自信些,大膽說!”

說完後,上前走了幾步,把李世民站立的桌案旁,手邊的燭臺挪開。

以防皇帝陛下,一會拍到燭臺上。

做完這些後,長孫無忌繼續補充著杜如晦的話語:

“陛下,杜大人說的沒錯,梁王從立軍令狀後,就一直在煮石子。”

“梁王身邊的高順等人,每天往返多次,要去砍柴。”

“梁王燒的石子,幾乎白天夜晚不停歇!”

詳細的一番解說後,李世民生氣的怒拍桌案,大罵道:

“逆子,立過軍令狀,還膽敢如此囂張。”

杜如晦看著桌案,終於明白了,他跟長孫無忌差在哪裡了。

因為皇帝陛下的手,剛好拍到了剛才,燭臺所在位置!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誰宰春秋一世

貞觀鴻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