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聽著武將的分析,思考片刻後,想到自已這邊的弱點,首先第一點,就是衣服的保暖。

高句麗那地方寒冷,他們穿的都是皮毛衣服,自已這邊計程車兵都是麻布衣服。

這就相當於羽絨服跟皮夾克比保暖!當然是皮夾克失敗!

想到這些,李世民回想起那三次的戰爭。

三徵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徵戰的,三次東征,損失慘重,也成了隋朝滅亡的間接因素。

第一次東征,是因為指揮錯誤,導致發生了農民起義。

第二次東征,是因為指揮不當,讓軍隊凍死大半在高句麗,十五萬軍隊,最後回來不到倆萬。

這次的東征,也是損傷最嚴重的一次。

第三次東征,是因為內奸出現的原因,這也導致,當年很多隋人被俘虜,因此出現‘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這三次征戰,給隋朝統治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三次大規模的戰爭,損失太多的國力,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最後導致了農民起義!

人最可怕的就是,不會吸取別人失敗的教訓,但李世民不一樣,他的反面教材就是隋朝這個例子。

思考完這些後,李世民心裡還是暫且把秋後出征時間擱置。

秋後如果征戰的話,就像李靖跟所說的,士兵們去了,沒等打仗就已經凍死大半了。

如此寒冷的天氣,一旦凍傷,那麼遠的路程,一旦掉隊,只有被凍死了。

想到這裡,李世民心中還是決定,先聽一下眾位大臣意見,看看是不是有好的想法。

李世民一向愛兵如子,他們也是大唐的子民,不能這樣一意孤行的做決策,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基本的溫飽。

想到這裡,李世民看著朝堂下的眾人說道:

“既然冬天無法攻打,眾位還有什麼想法!”

“杜如晦,你說。”

李世民現在的唯一想法就是攻打高句麗,高句麗是必須要打。

剛才探討的時機不合適,那麼必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攻打高句麗!

他們已經挑釁了很多次邊關的居民了,也從不遵守倆地的條約,他們是一群比強盜還要野蠻的人。

對於他們的,沒有壓制,只能是徹底收服,如果收不了,那就是打的不夠。

李世民說完後,杜如晦思考片刻,說道:

“秋後不可的話,只能是選擇在入春後攻打。”

“這時候,我們的糧食已經都儲備好了,只能放棄一些地方的糧食農作物,停止耕種,攻打高句麗。”

杜如晦的想法就是,打仗的話,在北方打,只能讓北方的百姓放棄耕種,讓他們勒緊褲腰帶先餓一餓。

打仗要緊,他們暫停下來,配合打仗,征戰高句麗跟損失自已糧食來說,只能二選一了。

目前能解決問題,只有這一個辦法。

冬天打仗的話,士兵會被大批次的凍死,到時候損失也很大。

春天打仗,只要開戰,北方的百姓,就被迫放棄耕種,全部為士兵們出擊做準備。

這樣的後果就是,北方的百姓一整年很大機率會捱餓。

想要打仗的話,只能這樣取捨了!

杜如晦剛說完,侯君集附和說道:

“皇帝陛下,臣贊同杜大人的,春天開戰,這樣的話,我們計程車兵損傷,就會下降很多。”

侯君集也很贊同春天開戰,就連李靖也認同這一觀點。

士兵們出征打仗,最起碼要讓士兵們溫飽不成問題,這樣打起仗來,才能更加百戰百勝。

魏徵站出來說道:

“回皇帝陛下,臣以為,不可!”

“土地制剛剛釋出,百姓們已經開始實施了,加上現在的人口還不穩定,很多家庭需要這些糧食,士兵的命是命,百姓的苦就不管了嗎?”

“北方都是平原,尤其河北山東地域,朝廷每年的國庫,大批次的糧食,都是來自這些大平原,他們沒有糧食種植,我請問陛下,第二年的軍糧要從何處來!”

“不止軍糧,就連百姓朝廷的糧食,都沒有了,到時候該如何?”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陛下是去攻打高句麗,只要攻打下來,高句麗的百姓也是大唐的百姓,春天是種植養殖的季節,您這樣的攻打,高句麗百姓們也會民不聊生!”

“攻打地域是皇帝陛下收服土地,不是摧殘!”

“這樣打仗,傷敵一千,自損兩千,勝利後,不光要擔負自已的一千,還要承擔接收對方的一千。”

魏徵聽到他們開春打仗的議論,瞬間想到後續的事情。

直接反駁開春打仗,這是絕對不可以的,百姓跟糧食的事情,才是根本。

李世民聽後,臉上明顯有些不耐煩。

這魏徵,總是在反駁意見,不管是自已的,還是別人,只要提取意見,他都是反駁。

房玄齡看著李世民不滿的樣子,說道:

“回皇帝陛下,臣贊同魏大人的說法,這樣的損失,當下看不出來,等待來年時,就已經晚了!”

話音剛落,李世民有點憤怒的語氣說道:

“那你們說的,什麼時機才適合!”

一句話所有人都不說話了。

如果是等一兩年,基本不可能,高句麗已經開始騷動了,再等下去,只能是助長他的威風。

不等的話,就是冬天開戰,或者開春戰鬥。

但是這倆個時間,都被否定了。

李世民說完後,誰也不說話了,魏徵等人也站在眼底沒有說話。

長孫無忌也站在那裡,腦子裡在想的,剛才魏徵說河北山東地方的優勢,這是不是在暗地譏諷他們關隴士族。

杜如晦此時也不說話了,自已提出的春天開戰,很明顯,是行不通的,魏徵說的也有道理。

只是這事物沒有兩全其美的,只能是等,有沒有人能提出更好的意見。

李世民看著滿堂的沉默,站起來說道:

“魏徵,你既然說春天不行,那你倒是提意見啊!”

一句話,把魏徵也愣住了。

自已就是分析事情, 這怎麼還成了讓自已處理了。

魏徵有點接不住話了,這話確實問住了自已。

整個大殿,氣氛都是尷尬的。

就所有人都安靜的等著魏徵說話破解,看他如何破解這尷尬的境地。

這時就聽見李愔說:

“回父王,兒臣認為,冬天出征,最為適宜!”

李愔有棉花種子,貂毛大昶沒有,棉服還是有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大明劍指洪荒

落筆執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