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這個大臣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他就是鄭國的大夫祭仲。

鄭莊公問道:“先生有什麼高見啊。”祭仲說:“大王啊,我們鄭國和魯國一直是很好的盟友,現在他們的國家國君更替了,這是他們國家自己的事情,我們怎麼可以隨便去插一腳呢。再說我們和魯國世代都是深交,我看不如和魯國還是保持以前的關係,這樣對我們鄭國,對魯國都是很好的。我看,魯國很快就要派人來向大王上書的了。”

鄭莊公撓了撓頭,這個祭仲說得還是有點道理啊。正在這個時候,有報告傳進來說魯國派人送國書來了。

正是說到就到啊。把使者宣進來之後,使者拜見鄭莊公後,說我們魯國和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以來是同志加兄弟的關係,現在的新君要一如既往地保持這種關係。

鄭莊公聽了,也很高興,重賞了使者。約定第二年夏天見面探討訂盟的事宜。正說到這兒呢,又傳來報告,說宋國又有使者到了。

鄭莊公自己先樂了,今天是怎麼了,難得上回朝,這回是安心地要累累我麼?竟然接二連三地來使者。先宣他進來,看有什麼事情。

宋國的使者進來拜見了莊公,說:“參見鄭國大王,我呢是宋國的使者,今天奉命來接公子馮回去當我們宋國的大王。”鄭莊公一聽,就笑了:“公子馮是你們宋王眼睛裡面的釘子、肉裡面的骨刺,還有好心請他回去當大王?是不是藉故騙他回去,想加害公子馮啊。”

那使者一聽就急了,哪裡的事啊。怎麼可能加害馮公子啊,他馬上要當我們宋國的大王了,我現在是想拍他馬屁還嫌晚了呢。

原來這段時間,宋國又發生了一場變故。宋國的太宰華督誅殺了宋殤公,要擁立公子馮為國君。

以前宋國幾次攻打鄭國的原因就是因為宋殤公認為他的兄弟公子馮是個隱患,老想把他給解決掉。公子馮在鄭已經呆了很長時間了。

宋國太宰華督和公子馮的關係一直比較好,兩個人以前就是哥們兒。華督見宋殤公老向鄭國用兵,自己又沒有辦法阻止,心裡面感很是鬱悶。

宋國的孔父嘉呢是個好兵之人,又是個專門管理軍隊的官員。華督責怪孔父嘉不僅沒有好好地勸告大王,而且還每次都積極主動地主張用兵,對於這樣的人,華督早就想除之而後快了。可惜那個孔父嘉很受宋殤公的重用,手裡面又掌握了兵權,所以華督雖然是太宰,但是也拿孔父嘉沒有辦法。

雖然這樣,機會還是說來就來了。我們知道上次宋兵從戴國借路的時候,被鄭莊公用計取了戴城,還殺得宋兵大敗虧輸,基本上是全軍覆沒。只孔父嘉隻身逃了回來。

那些帶出去的軍丁,跟著孔父嘉出去,再也沒有回來,但是他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兒都還在,看著自己的親人活蹦蹦地出去,回來的時候連個毛也沒有,大家對孔父嘉的怨氣是一天比一天大。

市井裡面就流傳“宋君不體恤百姓,只知道打仗,害得大家當妻子的沒有了丈夫,當孩子的沒有了親爹。”華督又火上澆油,到處散播流言說:“打仗的主意都是孔司馬出的。”

宋國的老百姓慢慢都相信這些話了,大家對孔司馬由怨開始漸漸地生恨。

周桓王十年春天,這天孔父嘉在校場檢閱軍馬。這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活動,但是被華督利用了。他派手下到處散播流言,說孔司馬又要起兵攻打鄭國了。大家你傳我,我傳你,一下子,大家都知道這件事了。軍士們都不想打仗,再說鄭國軍力那麼強盛,宋國怎麼打得過他啊。軍士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大家都跑去找太宰華督,要求向大王進言,不要再動刀兵了。

華督故意把自己的大門緊閉,只留了個門縫隙,喊自己的心腹安撫大家。軍士們情緒更加激動,到了天晚,人越來越多。大家見不到華督,大家都嚷嚷起來了,說:“華太宰要給我們支援公道啊。”

俗話說:“聚人易、散人難。”今天軍士們不見到華督看來是不得罷休的了。

華督知道現在軍心已經變了,大家已經把自己當成了救星,一切的希望都寄託在自己的身上了,現在我說的話就是聖旨,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說了算。他穿起鎧甲,佩上寶劍,開啟了大門。

軍士們看見華太宰出來了,都靜了下來。華督教軍士們立定,自己威風凜凜地象一個天神當門站在那裡,先是以一番好話撫慰大家,說什麼大家的意見我都是很重視的,大家的願望我都是知道的,最後說道:“孔司馬主張用兵,勞民傷財,害得妻子沒有了丈夫、兒子沒有了父親。而我們的大王又只聽他的意見,不聽我的好言相勸。再等三天,又要發兵攻打鄭國。宋國的百姓有什麼罪啊,要受這樣的苦。”

幾句話說得大家咬牙切齒,大家都嚷著:“殺殺殺。”華督假裝勸解道:“大家不要衝動,如果孔司馬知道了,向大王報告,我們大家性命難保啊。”

軍士們已經被激得熱血沸騰,這個時候達到了冰山都可以燒開的地步。大家都說:“我們這些士兵連年征戰,死亡過半,家裡的人丁很多都死在了戰場上。那個鄭國將勇兵強,怎麼打得過他們啊。反正都是死,不如殺掉孔賊、為民除害、雖死無憾了。”

華督說:“我們殺掉孔司馬到是可以,但是大王怪罪下來,怎麼是好啊。”軍士們熱情已經激發出來了,都說:“只要太宰做主,就是無道昏君,我們也不怕他。”大家拉著華督袍袖不放,表達了一個血淋淋的意思:“我們要跟隨華太宰殺賊。”

群眾的熱血被激發起來,就必須要散發出去。大家是說幹就幹,早就有人駕起車來,華督被眾人簇擁著登車,身旁都安排好了自己的心腹,軍士們一路呼哨,直奔孔府而來。軍士們把孔府團團圍住,就算是隻鳥兒也別想飛過。

華督對大家說,大家不要忙,我先去叩開大門,然後再做決定。

孔府的家人知道是華大人來了,急忙進去稟報。孔父嘉聽說來的人是華太宰,心裡很高興,哥們兒過來一定和我寒暄來了,我也好久沒有看見華大人了,我呢親自去接他。

他到了大門口,家丁開啟大門,人流想潮水一樣就衝了進來,孔父嘉一看苗頭不對,慌慌張張地向裡面跑去,可惜他哪裡跑得過如狼似虎的軍士們啊。亂軍之中,也不知道是誰就一刀把他砍翻在地,可憐孔父嘉忠君為國,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孔府亂成一團,在這裡我們要感謝一個人,一個孔府的一個家丁,他做的事情絕對可以說是改變中國歷史的事,他把孔父嘉的獨子救了出來,一路狂奔到了魯國。

這個家丁救下的人,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儒家學派的聖人,讀書人的先師—孔子的祖先。他到了魯國後,在第六代的時候,孔子出生,從此左右中國人民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得以發揚廣大,長此以往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文化意識。可以說,這個家丁做的事,不僅讓孔家一脈得以延續,更改變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命運。

再說宋殤公聽說孔父嘉就這麼被華督給殺了,他十分惱怒。就派人去宣華督覲見。華督故意說,我呢生病了,走不了路,大王有什麼話可以直接吩咐我辦就是了。宋殤公也沒有管那麼多,他呢要親自去孔府為孔父嘉奔喪。

華督知道了這個訊息,高興得撫掌大笑:“我們宋國的大事可以定了。”他招集管理軍務的軍正說:“現在我們軍隊方面把孔司馬給殺了,這雖然是軍心所向,但是畢竟沒有得到大王的許可,大王一定會問我們的罪。現在大王辜負了先王的囑託,濫用奸臣,引得軍怒民怨。我們現在殺了司馬,不如一併廢了大王,迎先王之子公子馮回來,那麼我們宋國一定能夠重新繁榮,豈不是件好事。”

軍正本來就不滿意宋國的討伐政策,早已厭惡了連年征伐。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這件事。

可以想見,宋殤公本喪的這條路,是一條多麼恐怖的路,他不僅沒有為孔父嘉奔到喪,直接還把自己的命送在了奔喪的路上。

華督聽說宋殤公死了,表現得痛苦不堪、淚流滿面。他找了幾個替死鬼,說這幾個傢伙陰謀殺害了我們大王,將幾個無關緊要的人殺掉了事。

安排妥當,一邊派人到鄭國迎接公子馮回國,繼承大位。一邊拿了許多金銀賄賂各國。諸侯國見有銀子拿,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誰還和錢過意不去啊,宋國的事情就由他自己去吧。

公子馮知道自己要回宋國了,來辭謝鄭莊公。畢竟在人家地盤上呆了那麼長時間,還長期得到鄭國的庇護。公子馮在離別的時候是聲淚俱下,我公子馮有今天都是鄭國給我帶來的,以後宋國和鄭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鄭莊公也紅了眼睛,賢侄啊,你就好好地去吧,有什麼事情叔叔都可以給你做主的,就別見外了。

公子馮回到宋國,仍然封華督為太宰。公子馮為宋王,歷史上叫宋莊公。

宋國換了天地,幾個要好的國家象齊國、魯國、鄭過就約在一起海吃了一頓。吃完後各回封地不表。

單說齊僖公吃完飯回到齊國,在半路上就接到報告,說北方的戎主派大元帥小良,率領戎兵一萬已經殺過齊界,直奔歷下這個地方而去,就快打到國都了。齊國軍馬抵抗不住,節節敗退,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齊僖公氣得牙齒都咬出血來了。北戎屢次犯我邊境,都只是小偷小摸一下,這次整了那麼大個場面,看來不給他點厲害,以後我們的邊境就沒有安寧的日子了。

他決定一邊召集兵馬,一邊向魯國、衛國、鄭國三國借兵,準備一舉打敗戎兵,打出邊境的和平來。

且不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誰宰春秋一世

貞觀鴻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