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自已已經有了媳婦兒的午千里,此刻正在宮裡認真的學習。

司馬光正在講解經義:《禮記》: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

子夏問孔子說:“應該如何對待殺害父母的仇人?”

孔子說:“睡在草墊上,枕著盾牌,不做官,和仇人不共戴天。不論在集市或官府,遇見他就和他決鬥,兵器常帶在身,不必返家去取。”(也有解釋不必返家拿武器,直接上去打。)

“殺人者,自有官府捉拿緝辦,不能以身試法,觸犯刑律。”八歲的六大王趙煦正色說道。

“孔夫子並未說明是直接殺了仇人,還是抓住仇人扭送官府。”十一歲的王浩然說道。

“這段經義主要是告誡世人對父母應該表達的孝心,做為百姓,還是應先扭送官府,先由官府處理。”司馬光說。

“如果父親被官府判死刑殺了,是不是不共戴天之仇呢?為了報仇,能不能把審案人員,大理卿,劊子手都殺了呢?”說話的是十歲的午千里。

這話把在場的人都問愣了,稍頃,王浩然說:“審案官員是依照律令判刑的,不能用小孝對抗大義,所以此種情況不能以不共戴天之仇論。”

“若殺人說明此人不配為父母,是自已先斷了父子情意,緣此也不能以不共戴天之仇論。”六大王趙煦說。

司馬光很欣賞自已的這幾個得意弟子,無須言語,他們就自已把問題解決了。

“那…如果是冤案呢?”午千里窮追不捨。

現場又陷入了沉默。

沉吟良久,司馬光說:“若是冤案,也應依照程式申冤,不應擅自殺人。若擅自殺了審案人員,以普通殺人從輕論,若不是冤案,擅自殺了審案人員。以大逆罪從重論。”

“若母親殺了父親,或者父親殺了母親,怎麼報不共戴天之仇?”還是午千里在問。

課堂上幾人面面相覷,這情況不是一般的複雜。

“你這問題太極端了,這種事情少之又少,咱們接下來繼續講……”

沒等司馬光說完,午千里又問:“等等,夫子,我還有問題,伍子胥是不是有殺父之仇?”

“是。”司馬光點頭。嚴陣以待,知道這個學生經常問一些刁鑽問題。

“伍子胥是否報了殺父之仇?”

司馬光又點點頭。

“伍子胥報仇的同時把自已的國家也滅了,這樣報仇也可?”午千里步步緊逼。

“不可,伍子胥,奸逆之臣也。”六大王趙煦有些氣憤,站起來大聲說道。

司馬光心思百轉:伍子胥復仇是孔夫子都讚許的,可這滅國報殺父之仇……怎麼講解比較合禮又合理呢?自已面對這三位可是未來的君和臣呀。這個問題自已得回去認真想想。

司馬光咳了兩聲,說:“關於禮記的內容,今天咱們先暫時講到這兒,接下來說說咱們的課業。昨天的課業,六大王和午千里的文章,寫的很好。六大王的文章流暢,層次清晰。午千里的文章立意新穎。王浩然的文章要重寫。”

王浩然不解,他是三人之中年齡最大,文采最好的,怎麼會是差呢?

“你的文章中有一句‘不可學愚公’非君子之語也。”司馬光繼續說道。

“是愚公不聽智叟的勸告,剛愎自用,難道夫子欣賞愚公?”王浩然據理力爭。

“愚公永不放棄,無所畏懼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路雖遠,行將則至。”司馬光淡淡說道。

“夫子,多年前,您多次勸我祖父,我祖父從不接受,您還給我祖父起了個綽號‘拗相公’。為什麼愚公不聽智叟的勸告就是一種值得學習的精神呢?”王浩然說完調皮的眨了眨眼睛。

司馬光一時語塞。

“夫子,我可以問您問題嗎?”午千里在旁邊笑眯眯的問。

“可以,可以。”司馬光有點兒感激,午千里解圍,連聲應道。

“夫子,如果您在我家門口建一宅子,建好後搬了進去,可有一天,您覺得我的宅子擋住了您的路,讓您出行不便,您會讓我把我的宅子拆了嗎?”午千里問。

“不會。”司馬光回答。

“為什麼呢?”午千里又問。

“因為是你建宅子在先,我的宅子後建。錯不在你的宅子。”司馬光回答。

“那愚公為什麼要把大山拆了?難道他的宅子建成時間比大山早?”王浩然瞬間明白好朋友在幫自已,急忙接著插話。

“這……”司馬光又語塞。

給小孩子上課太心累了,這都是什麼稀奇古怪的問題。還是給自已的成年學生講課輕鬆。

“愚公讓他的子子孫孫挖石頭,可曾考慮過子孫的想法?如果他的子孫中有會治國的文臣和能打仗的良將,卻因愚公的做法而泯然眾人矣,這是不是朝廷的一大損失呢?”

“愚公的所作所為居然驚動了天神,他到底鬧出了多大的動靜?他的鄰居是否也不堪其擾?真乃惡民刁民也。”福至心靈的六大王趙煦好像開啟了一扇窗,跟著說道。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司馬光此時覺得這句話說的不對,不全面。

比起司馬光的糾結,蘇軾可是損失大了。

上次,蘇軾給三個孩子講詩詞歌賦,講到了蘇軾的一首關於墨的詩。

徂徠無老松,易水無良工。

珍材取樂浪,妙手惟潘翁。

魚胞熟萬杵,犀角盤雙龍。

墨成不敢用,進入蓬萊宮。

蓬萊春晝永,玉殿明房櫳。

金箋灑飛白,瑞霧縈長虹。

遙憐醉常侍,一笑開天容。

然後話題不知怎的就轉到了如何制墨,王浩然提議可用金花胭脂代替丹砂。

摻加丹砂的墨,黑裡透紅,俗稱墨色豔發。然而丹砂成本很高。

墨痴蘇軾認為此主意甚好,可降低很多成本,於是詩詞歌賦課變成了實驗課。

後來實驗地點由課堂上轉到了蘇軾的家中。

制了一些墨,不甚滿意,幾人又把煙囪的位置放遠,灶肚擴大,這樣雖然煙的收穫減半,但質量非常精良,

墨丸很好,質量佳。勝於摻加丹砂。

然而,半夜,墨灶起火。幸虧發現的早,未釀成大禍。

三名弟子拿出所有的壓歲錢幫蘇夫子修繕房屋。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成大師姐後我統領門派

歲餘明綠

重生之穿越回我的初中生活

看一個日落

都市:我真的是天師

查理舒服斯基

怪談降臨,一不小心跟同學無敵了

怡白

我的太陽花君

灰憶眀

八大重天之境丨否天行

涼辦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