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在壽春待了沒幾日,劉曄也到了。

劉曄此人,最是善於揣摩徔人,善迎合上意。他雖然接收了鄭寶的麾下,但很清楚漢室衰微,他身為皇室宗族,坐擁兵權,乃是大忌,因此便將兵權盡交給定徐,一個人以拜見曹昂的名義前來壽春。

曹昂與劉曄兒時關係親密,多年未見,今日重逢,頗為高興。

到了晚上,曹昂便親自設宴,召集麾下眾人,為劉曄接風。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眾人皆是盡興,曹昂便突然說道:“子揚久在淮南,可瞭解揚州各郡形勢?揚州勢力繁雜,敵我難辨,對於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我甚是困惑,亟需子揚為我解惑。”

曹昂有提攜推重劉曄的心思,便故意如此詢問,希望劉曄能給眾人展現一下真本事,給曹昂一個提拔重用的理由。

劉曄是個人精,頓時明白曹昂的心思。

看著在場諸人的目光,劉曄很清楚,他在曹昂勢力的地位高低,全在今日。

劉曄事業心並不算太強,可亦不願為人看輕。

於是劉曄回道:“兄長相問,曄雖愚鈍,亦要直言相告。權當拋磚引玉,若是有疏漏、錯誤,兄長莫怪。”

“子揚過謙了。”

劉曄打起十二分精神,看向眾人說道:“揚州六郡,勢力繁雜。今袁術覆滅,九江一郡雖尚有郡縣未附,可平定諸縣,不過旦夕之事,不足為慮。

九江郡多士族,而淮南之豪酋,多在廬江郡。

廬江郡太守雖為陸康,但可控之地,不過半郡。陸康此人,素來執拗而強硬,其對袁術不滿,遂不與之來往,袁術拿他亦沒有辦法。

今兄長領兵南下,此人未必會歸順。”

曹昂聽了,便插嘴道:“子揚覺得陸康不會歸順於我?”

劉曄點點頭。

“如何可安廬江郡?”

“陸康今年六十多歲,在廬江郡頗得民心。如果動兵,定會陷入苦戰,而且還可能傷了廬江百姓之心,莫不如不去管他。

而且聽說陸康此人,頗重宗族,今吳郡動盪,陸氏家族百餘人來投陸康,為其安置。若是吳郡平定,這些人必然迴歸故土。”

曹昂頓時明白了劉曄的意思。

在土地之事上蠶食,用家族之事打壓,逼得陸康辭官。反正是用軟刀子捅人,絕不能妄動干戈。

“子揚且繼續。”

“廬江郡半歸陸康,而另一半則為各大豪酋所控。

今廬江豪酋勢大者,分為兩大勢力,一為梅乾、雷緒,割據於廬江郡北部的安豐一帶;一為張多、許乾,割據於廬江郡東部的巢湖周邊。

此四人皆是輕俠狡桀之輩,各擁部曲,意圖割據地方。或為兄長招降,可絕不會真心投靠兄長,一旦有風吹草動之聲,極易反覆。

而且梅乾、雷緒又與袁術舊將雷薄、陳蘭、梅成等有親戚關係,眾人相互勾連,割據於廬江北部,就是昔日袁術,亦不能制。”

“子揚認為需解除幾人的武裝。”

“正是。”

劉曄解釋道:“今廬江郡與荊州接壤,向北有可至豫州。招降幾人,或許可一時太平,可幾人一旦反覆,與劉表勾結,北面的豫州,東面的淮南,皆在其攻擊範圍之內,則淮南無寧日也。”

“淮南之賊,各據地勢,未可易勝。”

“現在難,總好過以後難。”

“那子揚覺得我現在是否要趁勢南下江東?”

劉曄聽了,立刻說道:“兄長要速取江東,以免為人得了先機。”

“這是為何?”

“江東雖亂,可恰恰因為亂,並無勢大之人。江東四郡,豫章郡太守華歆,會稽郡太守曹公,吳郡太守盛憲,皆是文人,手中無兵,並不能安定地方。而江東民風剽悍,宗賊遍地,又有山越侵襲,治政困難。若是兄長以大將軍的身份,將三人調任,則三人必是願意。

到時兄長委任諸郡,調兵遣將,以大義之名南下,則江東可定。

若是兄長一時放鬆對江東之治,無論是荊州劉表,還是本地梟雄,皆可能趁亂而據。一旦江東一統,地廣山多民亂,則再要攻取江東,千難萬難了。”

劉曄的意思很明顯,現在江東亂成一鍋粥,幾個太守根本不管事,曹昂佔著大義,搶先委任將領,慢慢平定江東便是。

江東跟中原完全是兩回事。

中原雖有世家大族,可都是平原,官府統治力強,至於江東,因為山河隔絕,宗族勢力遍地,不歸王化,想徹底安定,根本不可能。

當然也因為勢力太過於分散,生不出太多的亂子。

可若是不管,有人佔了,整合江東資源,再想攻取此地,那就難了。

劉曄此言可謂是頗有前瞻性,歷史上的孫策便是趁著中原混戰,無人顧及的機會,帶著幾千人就平定了江東。

“子揚瞭解江東宗賊勢力嗎?”

“除了官府,丹陽郡有張英、周術,吳郡有嚴白虎、嚴輿、鄒他、錢銅、王晟,會稽郡有焦矯、張雅、詹強、何雄,豫章郡有王方,最是勢大,各聚眾萬餘或數千。

除此數人之外,尚有山越賊帥,如丹陽郡祖郎、焦已、僮芝,會稽郡呂合、秦狼、黃龍羅、周勃、洪明、洪進、苑御、吳免、華當、吳五、鄒臨、彭式,豫章郡彭虎、潘臨、尤突等等,各方勢力大大小小數百家。”

曹昂聽了,一時頭疼。

沒有經歷過大開發的江東,真是野人之地。

吳國對中國歷史的貢獻,超乎所有人想象。沒有吳國,就沒有江東大開發。沒有江東大開發,東晉就沒法在此立足,則漢家衣衫能不能儲存都不好說。

曹昂想了想,這才說道:“如子揚之言,還非得先搶佔江東不可。若是劉表先取江東,則地跨荊、揚,橫絕南國,若想制服,便要花費百倍之力。

不過江東之地,若想控之,也是極難。非得十年、二十年之功,方可奏效。”

曹昂這時看向郭嘉道:“奉孝,你和公達、子揚三人,先寫個關於經略江東的方策,其他諸事再論。”

郭嘉立刻領命。

而眾人皆看向劉曄。

劉曄與中軍師郭嘉,前軍師荀攸一同定策,此一步登天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無敵被驅逐開始

五五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