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等人逃入陝縣城,雖然是劫後餘生,卻一個個盡是面如死灰。這一仗敗得實在太慘烈了,連三公九卿亦身死數人,再加上被俘的,朝廷之中都空了一多半位置。

這個局面,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的,也讓所有人都無能為力。

李傕、郭氾有了上次的教訓,根本不和朝廷談判,直接讓楊彪送出天子,否則便是玉石俱焚。為了恫嚇眾人,李傕還命部下在朝廷軍營外大聲呼喊。其怪叫之聲,讓人聽了心驚肉跳,整個朝廷軍計程車氣更是降到冰點。

眾人俱是感到恐懼,根本不敢再戰。

這時李樂便建議道:“天子,從陝縣向東,有數百里的崤函古道,艱險難行,再有李傕追兵襲擾,只怕到不了洛陽,我軍便要全軍覆滅。倒不如從陝縣乘船沿黃河而下,經過砥柱,從孟津上岸。”

楊彪聽了,立刻否決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尚且擔心暴虎馮河之事。我是弘農本地人,黃河水路複雜,此地向東有三十六個險灘,咱們又無大船,若是在水上出事,逃都沒有辦法。所以走水路實在是太冒險,決不可使天子親臨險境。”

侍中劉艾也立刻說道:“我以前擔任過陝縣令,也知道險灘的危險。以前這裡有船伕,乘船仍有危險,何況如今還沒有船伕?太尉所慮極是。”

眼看楊彪、劉艾都反對,李樂立刻便嚷嚷道:“反正崤函古道走不了。”

李樂竟然當場耍起了無賴。

楊彪根本看不上李樂這種匪寇習性,不再搭理他,而是看向劉協道:“天子,為今之計,最好的辦法便是從陝縣渡河北上,進入河東。只要咱們渡過黃河,便可沿河駐防,李傕輕易難渡,眾人也便安全了。

而且這連續兩戰,我軍的糧草幾乎喪失殆盡,只怕到了明日,咱們就要餓肚子。我去年冬天走了一遍崤函古道,從弘農到洛陽,數百里之地,幾乎盡是白地,根本弄不到糧食,唯一能弄到糧的,就只有河東郡了。”

“就聽太尉之言。”

其實劉協已經不在乎去哪了?只要能活命。

雖然楊彪否決了李樂的建議,可對於楊彪的安排,李樂等人倒也願意。畢竟河東乃是他們的老巢,返回河東於他們也有利。

眾人商議好了北上河東的事,當務之急便是如何突圍。

因為對北岸的環境不瞭解,而且陝縣周圍,船隻不足,所以楊彪認為,應該派一部乘夜渡河,秘密準備船隻,接應主力。

這個任務,風險極大,除了突圍北上,還要在返回之後,吸引李傕軍注意力,為天子爭取渡河時間,很可能便成了炮灰,所以根本沒有人願意接。

不管是楊奉、董承還是李樂、胡才幾人,護衛天子是為了立功、受賞,不是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

就在這時,一直陪在末尾,並未說話的劉備卻站出來說道:“末將劉備,請為先鋒。”

劉協並不認識劉備,雖然劉備的及時救援解了天子的危難,可天子仍是沒有注意到他,還以為他跟李樂等人是一批人。

聽得劉備姓劉,劉協有些好奇。

“你是何人,官居何職,我之前怎麼從未聽說過?”

劉備立刻回道:“末將劉備,幽州涿郡人,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子孫,曾在緱氏山書院讀過書,以討黃巾賊有功入仕,原為綏武中郎將,梁國相。”

劉協聽了,有些吃驚道:“你還是宗室?”

劉備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回道:“末將乃是中山靖王第五子陸成侯(劉貞)一脈,家祖諱雄,曾舉孝廉,為東郡範縣令。”

劉協聽後,有些意興闌珊,本以為對方是個宗室良將,原來是個無名之輩。他點點頭,沒再說什麼。

對於劉備自言的劉氏子孫身份,劉協沒承認也沒否認,若是劉備好用,宗室多個人也不算什麼,可若是劉備不堪用,那就要治他冒認宗室的罪名了。

當然劉備是不是劉氏子孫,也確實沒法辨別真假的。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給劉備杜撰的家譜肯定是假的。因為劉貞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酎金失色之罪免去了爵位,怎麼可能後人還十幾代都有不同的侯爵。而且羅貫中還杜撰出劉慶安這種明顯不可能出現在漢朝的名字,以及沛侯、潁川侯這種西晉開創,東晉、南朝偶有出現,金朝之後才真正大規模冊封的郡侯名稱。

最重要的是,從劉貞失爵到劉備崛起已經三百餘年,中間傳了十幾代,劉姓子孫只怕有十餘萬人,朝廷也不可能記載這麼詳細的宗譜。

除非東漢出現能聯網的計算機。

不過劉備是劉勝子孫還是有可能的,畢竟劉勝後人無數,劉貞黜爵後也確實有子孫定居在涿郡。

不過三百多年前的事,就好像21世紀的人跟人提起自己的祖宗是康熙年間的哪個名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意義。

劉協沒說話,一旁的裴茂卻是發現了不對,立刻問道:“劉國相,你既然是梁國相,如何到了弘農?是大將軍派你來支援天子的嗎?有沒有大將軍的手書?”

劉備頓時有些尷尬起來,總不能說自己反了曹昂,兵敗逃到這裡的。

劉備猶豫片刻,方才說道:“備之前是大將軍屬下,只是雙方政見不合,在下也看不慣大將軍的行事作風,便去了官職,來投天子,所以備現在其實是白身。”

裴茂還想再問,卻被劉協打斷道:“過去的事情不要再提了,朕想你當是與大將軍有誤會,待朕見到大將軍與你們說和一下。”

“多謝天子。”

劉協和眾人都看得出事情沒有劉備說得那麼簡單,甚至可能是劉備理虧。可這個時候,劉協要用劉備,自然不能多加追究。

眾人也深以為然。

這場東歸路,他們見識了無數的背叛與反戈,誰也不清楚,劉備會不會也背叛,所以不能在這些事情上惹惱了他。

議事完成,眾人散去。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沙如雪月如鉤

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