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病逝是大事, 訊息第二日就傳到了楊廣的耳中。

楊廣雖然很悲傷,但作為皇帝,完成此次西巡的政治目的更為重要。所以楊廣齋戒三日為最疼愛的兒子表示哀悼之後,繼續與諸國國王和使臣宴飲。

楊廣和地位最高的高昌國國王與伊吾吐屯坐在觀風行殿上, 其他使臣分列下座作陪。

殿前陳列著宏大的儀仗和儀式, 熱鬧的魚龍百戲在九部樂的伴奏聲中迴圈演出,賓主都十分盡興。

楊廣高興之餘, 賞賜外藩使臣無數珍寶, 又下令大赦天下。

楊廣對身邊重臣洋洋自誇, 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江東諸帝多待在深宮不出來,不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們活該亡國。我就不一樣。

近臣們紛紛誇讚皇帝南巡北巡西巡之功。

李淵也在近臣中。

他聞言後嘴上附和,心裡不以為然。

古代確有喜歡巡狩的明君, 但沒見過帶著妃嬪宮女行宮樂人巡狩的明君。

楊昭與自家二郎三郎熟悉, 李淵與太子楊昭的關係也較親近。

李淵很欣賞太子楊昭, 常與朋友說若楊昭繼位, 定是一位仁明之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太子的臣子, 是他們的幸運。

楊昭身死給了李淵很大的打擊。

他素有濟世安民的念頭,才會給二兒子取名為“世民”。

在這之前,李淵只是想成為如高熲、楊素那樣的國之重臣, 稍稍一點的奢望也就是結局要比高熲、楊素好,不僅自己一輩子得皇帝信任,自己的兒子們也能成為國之重臣。他所想的“濟世安民”,也只是身為臣子輔佐君王濟世安民而已。

但跟隨楊廣御駕親征這一路, “皇帝”的光輝形象在李淵面前緩緩崩裂。

楊昭之死, 給了李淵原本理想重重一擊。

文臣武將, 當生活足夠富足後,“利”已經滿足,想要的就只剩下“名”。

這樣的皇帝,真的能完成自己濟世安民的願望嗎?

李淵很早就對楊廣生出了不滿和警惕之心,太子之死,第一次讓他對楊廣生出了不屑之心。

這樣的皇帝,這樣昏庸還不自知的自大愚蠢皇帝,憑什麼立在自己上頭?

如果是自己,如果是自己……

他打了個顫,警覺自己居然生出了忤逆之心,驚出了一身冷汗。

李淵趕緊將心中的僭越之意抹去,但念頭一旦升起,就在心底紮了根,只等一場風雨發芽。

李世民和李玄霸得知太子病逝後,立刻向楊廣請求回去拜祭。

楊廣已經得到了楊昭找許多人“託孤”,只有李世民和李玄霸傻乎乎應下的事。

他在兒子病逝後只假裝悲傷了三日就繼續大擺宴席,也有這個原因。

楊廣很生氣。

楊廣最厭惡的就是別人質疑他的能力,質疑他的統治不夠穩固,質疑他治下的大隋不夠強盛。

楊昭此舉,把楊廣的禁忌踩了個遍——楊廣還活著,楊昭居然向其他人託孤,還敢擅言儲君之位,甚至說出害怕兒子和兄弟自相殘殺的話,楊廣能不生氣?

若不是楊昭已經死了,楊廣簡直動了廢儲的心思。

但又正因為楊昭這個一直順著他的兒子在臨死之前說出瞭如此多的禁忌之語,楊廣無論如何沉浸在宴席中,也無法將這些話忘記。

對楊昭託孤的人,楊廣也很厭惡。

不過他不是厭惡李世民和李玄霸,而是厭惡那些不敢答應的大臣。

雖然楊廣憤怒楊昭的瘋癲之語,但朕的太子都求你們了,你們居然不答應?而且朕一定不會讓後代重演自相殘殺,朕對朝堂的控制力可不是父皇能比的。楊昭“託孤”的願望很容易就能完成,你們為何不敢答應?

李二郎和李三郎既拒絕捲入儲位之爭,又承諾就算發生萬一,也會盡全力保證楊昭的兒子富貴終老。

楊昭病逝之後,“太子”之位吸引來的人大部分都會散去,流動到齊王楊暕那裡。

在自己還在宴請諸國使臣時,居然只有李二郎和李三郎敢向自己請求回去拜祭太子,不害怕觸自己黴頭。兩人這顆赤誠之心,楊廣很感動。

楊廣問道:“其他人都擔心請求拜祭太子會打擾朕的宴請,惹朕不快。為何你們不擔心?”

李世民疑惑道:“陛下對太子極親近,為何臣請求拜祭太子會惹陛下不快?”

李玄霸道:“為人父母,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陛下先為君王,再為父親,太子病逝也只能哀悼三日,繼續堅持完成君王的責任。我和二哥還小,朝政之事用不上我和二哥。身為陛下的晚輩、太子的表弟,我們就該回太子身邊守靈。”

楊廣心頭一暖。

是啊,就算他再生氣,楊昭仍舊是他最寵愛的兒子,他寄託了無數心血的嫡長子。楊昭病逝,自己怎麼可能不難過?

因自己表示出楊昭病逝前的瘋癲之語不喜,那些大臣居然就懷疑自己的慈父之心,竟然不敢前去拜祭太子,哼!

“去吧,告訴世明,朕忙完後就會來看他,讓他不要難過。”楊廣溫和慈愛道,“世明的兄弟和孩子都不在這裡,你們身為世明的表弟,是他最親近的同輩,就以親兄弟之禮為他守靈,等朕回來吧。”

很巧的,楊昭字世明。如果他能繼位,李世民就要避諱改名了。

楊廣賜予李世民和李玄霸九環金帶,命李世民和李玄霸回張掖主持太子葬禮。

李世民和李玄霸跪地謝恩,領著九環金帶回張掖。

“束九環金帶”是隋文帝首創“貴臣”的特權,如後世賜吉服一樣。

楊廣身邊近臣,也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特權。兩個孩子得了這樣的特權,他們都恭喜李淵養了好兒子。

李淵這次沒有自得。他平靜道:“陛下欣賞二郎和三郎與太子的表兄弟情誼,這是他們應做的事,何來恭喜?”

李淵除在宴會時刻,其餘時間禁酒肉、服素服為太子哀悼。

楊廣感慨能養出李世民、李玄霸這樣好的孩子,李淵也是純善之人。他對李淵的信任又加重了幾分。

李世民和李玄霸回到張掖時,張掖正因為太子之死亂作一團。

更讓當地官員焦頭爛額的是,伴隨皇帝一同西巡的樂平公主楊麗華也病重了。

楊麗華的身份很特殊。她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隋文帝對她心中有愧,所以對她極好。

楊麗華又頗具政治頭腦,早早討好楊廣,多次為楊廣進獻美人。楊廣也對她很親近。

楊廣和朝中重臣都不在張掖。張掖剩餘的官員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李玄霸讓李世民操辦太子楊昭葬禮,自己去照顧楊麗華。

早在得知太子生病時,李玄霸就讓孫思邈悄悄以採藥之名避開,並且在張掖傳孫思邈只是“民間吹噓起來的神醫,本事不如御醫,你看,他照顧的李三郎仍舊病懨懨”的傳言。

孫思邈被葉護帶走,在草原上躲避,得以逃脫楊廣的徵召。

以楊廣的陰晴不定,說不定會讓徵召的醫師為太子陪葬,李玄霸不敢冒險。

楊廣離開張掖之後,孫思邈偷偷潛了回來。李玄霸讓他開了一劑能緩解病患臨終痛苦的藥,以“我常服用”交給御醫檢驗後,給楊麗華喝了幾日。

楊麗華的高燒仍舊不退,但精神好了一些,算是迴光返照,能留下遺言了。

她所說的遺言,果然是李玄霸在史書中看過的遺言——“妾唯一女,不自憂死,深憐之。湯沐乞回與李敏。”

楊麗華這一輩子過得既風光又悽苦,所掛念的只有自己唯一的女兒。李玄霸知道楊廣會同意此事,安慰道:“公主請放心,陛下對公主很親近,定會同意公主。”

楊麗華欣慰地閉上雙眼:“陛下常言李三郎頗懂聖意,李三郎如此說,我安心了。”

她意識再次變得模糊,嘴裡一直念著“靜訓”二字。

李玄霸知道楊麗華唸的名字是誰的。

李靜訓,楊麗華最寵愛的外孫女,去年在汾陽宮病逝。後世因墓葬考古發現,在歷史愛好者中頗具名氣。

李玄霸雖常進宮,但無緣得見這位楊麗華寵愛的外孫女,也無從改變她的命運。

他知道很多人或悲慘或不公的命運,但都只是旁觀者的“知道”。

比如他知道楊麗華最疼愛的獨女宇文娥英,會和丈夫李敏一起被楊廣賜死,包括楊麗華其餘外孫、外孫女在內的所有血脈全部被殺。

李玄霸安慰道:“公主請安息。陛下一定會好好照顧你的家人。”

楊麗華停下了嚅囁,神情更加平和。

御醫摸了楊麗華的鼻息和脈搏,搖搖頭。

李玄霸恭送樂平公主離世,一邊派人向楊廣報喪,並呈上親自記錄下的樂平公主的遺言,一邊為樂平公主治喪。

小小的張掖城,因兩位貴人的葬禮滿城戴孝。

官宦士族人家一邊要讓家中女眷穿戴著華麗的衣服首飾,乘坐著華麗的馬車去為陛下當氣氛小組,一邊又要在自家掛孝為太子和樂平公主默哀。

他們又要哭,又要笑,每日戰戰兢兢。

楊廣的旨意到達了張掖。他果然同意了樂平公主的請求,將樂平公主的食邑都賜給了李敏。

他讓李玄霸將樂平公主的靈堂設在太子一旁,減輕了兩個孩子的工作。

李世民和李玄霸也得以聚在一起守靈,互相照顧。

李玄霸將一張一張的紙錢丟入火盆中。

——沒有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

李玄霸又為楊麗華填上了香燭。

——陛下會好好照顧你的家人。

安息吧,帶著謊言安息。

……

大業五年,大隋平吐谷渾,西域諸國紛紛朝賀,獻西域幾千裡土地。大隋新設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遷天下犯人戍衛。

《資治通鑑》曰,“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大隋最強盛的時刻到來。

……

楊廣回來了。

他帶著太子楊昭和樂平公主的靈柩,浩浩蕩蕩抄近路回西京大興安葬。

李淵也跟著楊廣離開。李世民和李玄霸跟隨處理西域之事掃尾的裴世矩,繼續留在張掖。待裴世矩回朝時,再一起回來。

楊廣離開時,文武百官終於換上了素衣,為太子進行遲來的守孝哀悼。

從六朝時開始興起的祭奠紙錢被趕著做了出來,沿路揮灑。

李世民和李玄霸站在張掖城門口,目送大隋皇帝的車駕離開。

在大隋最強盛的時刻,一路揮灑著紙錢離開。

正午的陽光將天邊的雲彩都染成了火海,彷彿以最直觀的景色來描繪此刻大隋的烈火烹油。

而在這燦爛的陽光下,紙錢紛紛揚揚如雨飄落。

作者有話要說:

第一卷劇情結束。

今天無加更,明天再努力。

碎碎念:

1、

吐屯設獻西域數千裡之地,上大悅。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謫天下罪人為戍卒以守之。

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資治通鑑》

2、

妾唯一女,不自憂死,深憐之。湯沐乞回與李敏。——《北史》

2、

關於楊廣在太子病逝後的舉止,是依照原本歷史中,楊昭大業二年病逝東都時的舉止寫的。

在七月楊昭和楊素先後死後,楊廣除了封王、建造陵墓和寺廟之外,還做了以下的事:

“帝以啟民可汗將入朝,欲以富樂誇之。

太常少卿裴蘊希旨,奏括天下週、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樂者,皆直太常。帝從之。

於是四方散樂,大集東京,閱之於芳華苑積翠池側……伎人皆衣錦繡繒彩,舞者鳴環佩,綴花毦;課京兆、河南制其衣,兩京錦彩為之空竭。

帝多制豔篇,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播之,音極哀怨。帝甚悅。”

啟民可汗是大業三年正月入朝。品鑑新樂,給樂人做新衣服,樂人還要趕路,四五個月時間肯定是要花的。

這一條記載在楊昭和楊素死後。確實在楊昭屍骨未寒時,楊廣就在大開宴會了。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醫女有毒:拐個王爺禍江山

小青青

穿成戀綜對照組的真千金後

蔓清越

幸運之城

北極熊貓PB

參生

星念心

甜寵萌婚:男神,請自重

虞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