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官家......”當眾人告退,魚貫而出崇政殿後,正一個人低著頭在發呆的官家趙桓就聽見有人在喊他,忽一抬頭,便瞧見空空蕩蕩的崇政殿內,還站著一個人兒。

定睛一看,原來是右樞密使李綱,原來他並沒有和其他人一樣離開崇政殿,而是悄悄的留了堂。

趙桓看著李綱問:“眾人都已經告退,李卿為何獨留?”

“官家,老拙有話要說.”

趙桓心裡就是一暖,他當然知道李綱是向著自己的,現在留下一定是想給自己獻計獻策。

過去趙明誠在的時候,這個李綱看上去也飛揚跋扈,有點像老祖宗......現在看著到時順眼多了,真是國難思忠臣啊!且聽聽他說些什麼吧。

趙桓左右看看,發現沒有外人,便溫言道:“卿有何言,但說無妨.”

“官家,”李綱一臉正色道,“眾人皆可降楷,唯官家不能降楷啊!”

聽了這話,趙桓就是一聲嘆息:“卿之所言,亦是朕之所想。

然則諸王皆為楷所惑,朝中文臣亦無人主戰,連皇后也......朕如之奈何?”

說到這裡,趙桓的眼淚都要下來了。

他當官家的這些年,說起來也算兢兢業業,東南的這點地盤在他的治理下也算有個小康局面,怎麼就鬧到眾叛親離了呢?“官家,”李綱道,“天策上將軍亦是諸王的兄長,而且他還一改本朝親王遠政治的慣例,讓諸王有了被重用的機會。

還有......還有先帝的隻言片語,又驅逐金賊為先帝雪恨,得到他們的支援並不為奇.”

趙桓聞言又是一聲嘆息:“說到底都是朕無能啊!”

““至於百官......”李綱頓了頓,“其實百官的意思,已經寫在了趙文正的遺表當中,百官大都是主戰的!”

“什麼?”

趙桓一怔,“那他們剛才為什麼一言不發?”

“官家,”李綱搖搖頭,“他們說什麼話能和趙文正的遺表相比?如果官家有死戰的決心,得了遺表之後就當立即表明立場,怎麼能讓諸王和群臣置評?而且您和天策將軍之爭,實乃陛下家事......諸王都主和了,群臣又能說什麼?”

趙桓的眉頭還是鬆不開來,用幾乎低不可聞的聲音說:“可是群臣也不見得會支援在國中行府兵之制吧?”

“官家聖明,”李綱道,“官家勝過天策將軍的地方就是善待讀書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若行府兵之政,官家與天策何二?群臣和東南文士又何苦為陛下去抵擋天策將軍呢?”

“若無數十萬軍府之士,朝廷又如何抵擋天策將軍的大兵?趙文正的遺表中不也說了?靠十數萬精銳是不足以守備綿延兩千餘里之邊防的......”李綱點點頭,道:“的確是不足的.”

“人數都不足,還需要論及其他嗎?”

趙桓都快哭出來了,“不能戰而主戰,又有什麼意義?惹急了天策將軍,幾十萬大軍殺過來,朕怕又要蹈宣和之難的覆轍了!”

“官家聖明.”

李綱居然又點了點頭。

這還聖明?趙桓愣愣的看著已經上了年紀的李綱,心說:這老爺子看來是糊塗了......兩個元樞,一個沒了,一個老糊塗了。

這仗還怎麼打下去?難道真的要當李煜第二了?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啊!正當趙桓詩性大發的時候,李綱又說話了:“即便再來一次宣和之難,也比官家淪為天策將軍的階下之囚要好啊!”

什麼意思?趙桓聽著有點糊塗。

李綱接著道:“宣和之難前,您是開封的國本,宣和之難後,您是金陵的天子......若再來一次宣和之難,官家未必不能保全天子之位。

即便是海外天子,也比當個沒命的違命侯要強啊!”

對啊!趙桓一想也是啊,跑路多好啊!過去他不知道世界有多大,現在他已經知道了——他派去大食國的使團已經晃悠回來了。

使團的正使李光還寫了一本《大宋西遊記》獻給趙桓,向他介紹了南洋、西洋諸國的風土人情......另外,他早在幾年前就在日本國佈局了,如今在九州島那邊也有的基礎。

現在要跑路的話,他都得好好想想,是當日本天皇比較好呢?還是去南洋大宋的官家比較好呢?總之,都比留在大宋被趙楷捉去當階下囚強。

“李卿,你的意思是......”趙桓壓低了聲音,“是讓朕逃到海外去?”

“官家,老臣不是這個意思,”李綱連忙搖搖頭,“老臣的意思是,萬一時有不濟,官家還可以南巡東狩......此乃中策!”

“對,對,”趙桓連連點頭,“是南巡東狩......天子逃跑不能用逃用跑的!”

他接著又問:“李卿還有上下兩策?快快道來,說給朕聽.”

“官家,”李綱道,“老臣的上策當然是和天策將軍打了!”“打?”

趙桓搖搖頭,“兵夠用嗎?”

“官家,兵不夠有不夠的打法!”

李綱笑道,“天策將軍的優勢在陸上......而朝廷的優勢在海上。

天策將軍可以從陸上來,我亦能從海上往。

我有兩千裡陸防、江防,敵亦有數千裡海防。

我之兵力不足守陸防、江防,敵之兵力亦不足守海防。

如此一來,我朝就不必養陸師六十萬了......老臣估算過了,只要再募兵十萬,就足用了。

另外,官家還可以在擴編後的陸師當中選出五萬登舟之士,讓他們隨陛下出鎮江都......”“好好,果然是上策!”

趙桓忍不住就給李綱叫好了。

什麼叫股肱老臣,這就是啊!逃跑,不,是南巡東狩的事兒都安排得那麼周到,比起宣和年間還真是進步了。

趙桓這個時候又問:“那下策是什麼呢?”

“下策當然是以言和以待時變了,”李綱頓了頓,解釋道,“天策將軍現在只是勉強統一北方,但是金賊猶強,康王的餘黨也還在京東沿海地方活躍。

局面未必不會有變......”“對,對!”

這才是趙桓最愛聽的話,他笑道,“以拖待變為其一,預備南巡東狩為其二,擴軍十萬......不,對外宣稱擴軍三十萬為其三。

三策並行,才是真正的上上之策啊!”

三策並行?李綱對趙桓的選擇也只能在心裡搖頭了......南巡東狩和擴軍北伐還可以一起來。

可是這戰和兩策如何並行?下面的人心不得給搞亂了?不過李綱並沒有多說什麼......他已經給趙桓當了那麼多年的大臣,還不知道這位金陵天子有多慫嗎?到了現在這地步,他還沒放棄花錢求饒呢!萬一成功了呢?......金陵皇城,層層疊疊,一片肅靜。

趙植跟著六哥趙杞第一次進入了趙桓的金陵皇城,在層層疊疊的城垣和宮殿當中穿行,到處都是精明而堅固的建築。

趙植一邊走一邊四下張望,同時盤算著要怎麼攻破這座看上去非常堅固,但實際上已經有點過時的堡壘式宮殿。

這金陵皇城除了堅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只要能把大炮運到金陵皇城外面,要轟開一條破城之路,也沒有多難。

另外,還可以在金陵皇城下面挖一條地道,埋上幾千斤火藥......總之,這座皇城是難不住大宋紅巾天兵的!也不知道跟著趙杞走了多久,當趙植覺得有點腿痠的時候,兩兄弟已經在一處位於獅子山半山上的建築之前停下來了。

趙杞抬頭一看,才發現了一塊非常熟悉的牌匾——崇政殿。

崇政殿是宋朝皇宮很喜歡使用的名兒,所以在金陵皇城見著也不奇怪。

覲見官家那是有一大堆禮儀拘著的,不過那是對一般官員而言的。

趙杞、趙植那都是大王!而且趙植正式的身份是大宋江南宣諭使......就是來給吳國王趙桓宣佈諭旨的!所以趙杞也沒讓宣贊帶路,更沒讓崇政殿門外的宦官去通稟,而是張開喉嚨就嚷嚷:“大哥兒,您看看誰來啦!”

他這麼一嚷嚷,就表示今兒只有兄弟,沒有君臣了。

這樣大家見了面,就不用扯什麼禮儀和稱呼了。

崇政殿內很快就傳來了急切的聲音:“六哥兒,是十二哥兒來了嗎?”

然後就是一陣急切的腳步聲,大宋金陵朝廷的官家趙桓,一身道袍,就從崇政殿裡面溜達出來了。

趙植、趙杞哥倆趕緊拱手行禮,“見過哥哥!”

長兄如父嘛!趙植可以不承認趙桓的帝王身份,但是哥哥還是要敬的。

趙桓則上前幾步,一手拉著一個兄弟,就往崇政殿裡面走去,一邊走還一邊問:“十二哥兒,咱們兄弟這可是多少年沒有見面了,真是想煞哥哥了......這些年你跟著老三東征西討,一定吃了不少苦吧?哥哥這裡是乃是江南帝王州,富裕溫柔鄉,比汴州還要繁華啊,你不如就在這裡好住些日子,你我兄弟也能多多往來.”

趙植笑道:“三哥兒也是這麼和我說的......等大哥兒轉封吳越國之後,就讓我當南京留守,坐鎮金陵,想住多久都行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祈然江湖傳

夢裡桃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