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桑中世時代,佛寺、神社在朝廷的保護及信仰的力量下快速成長,強大的寺院如比叡山延歷寺、興福寺(「南都北嶺」)及神社在平安至室町時代為了達到目的(如抗拒俗世權力滲透支配、打壓對手),會借神佛之名,進行武裝請願,稱為「強訴」或「嗷訴」,使朝廷、幕府不勝其擾。

然而,強訴的寺院雖然會派出僧兵、神人或從屬的兵卒供奉象徵神明的神輿(聲稱神明在中)上京,但事實上很少會出現大型的武裝衝突,寺院武裝起來也主要是為了威嚇,展示顏色,達到目的後便自行散去。

簡單而言,強訴最重要的元素是請出神明,用神明來威壓當權者,背景是當時寺院強大,抓住當權者的信仰心及息事寧人的心態。

與一般社會階層、平民的關係性不大。

隨著大寺院衰落,強訴也成為了歷史。

到室町時代開始,經歷了南北朝戰亂的洗禮,以及鎌倉時代以來的社會發展,社會低下階層開始抬頭,加上面向低下階層的新佛教興起,民眾在實際的社會問題及利益上有更多的發言意欲及行動力,在武士及寺院的慫恿、支援下,用實際行動達到目的,鎌倉末期到南北朝時代的「惡黨」,室町時代的「土一揆」便是代表。

從前我們已說明「一揆」是民眾、武士領主以同一目的,共同參與行動之意,起初為的還是現實的利益,但到了戰國時代前夕,民間方面受到同時間興起的淨土真宗影響,他們在傳教、滲透民間上有著積極的活動,慢慢形成了左右民間行動的一個宗教組織,配合戰亂時代的到來,趁機反抗武士、莊園領主的支配,部分物流運輸發達的地區更成立自治區,排除俗權的干擾。

其中又混雜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其他信仰的人,概稱為「一向眾」,但他們跟淨土真宗是兩個東西,從前的研究界受江戶時代的意識形態影響,將兩者一概而論,做成混淆。

以上可見,中世前期的「強訴」與中世後期的「一揆」是不同構成、內涵的社會問題,沒有連帶關係。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隋唐:我握玉而生,成中興之主

樊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