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桑歷史上,用x局,x殿來稱呼女性,分很多種不同的情況,據我的粗略總結,大致如下。

首先,要說說扶桑的“地名敬稱”起源。

扶桑自平安時代起,受儒家文化影響,就有普通女子名不公之於眾的習慣。

除非是天皇正式后妃,或是重臣妻女母,才會在史料中錄其大名。

其次,扶桑一直遵眾中國古俗,有以貴人居所為其尊稱代稱的習慣,比如中國自漢代起,就以皇后的居所“長秋宮”,代指皇后。

所以,在平安、戰國時代,用住所代指貴人做為諱稱,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比如說,貴族正夫人有統一敬稱稱“北の方”,“北の臺”,是因為貴族寢殿多在那個方向。

比如說,枇杷殿皇太后,是對住在枇杷殿的藤原妍子的敬稱,因此也可以視為別名。

在瞭解了這個背景後,扶桑古代女性的稱呼,就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分枝。

必需糾正一個誤解,很多人會認為平安時代或戰國時代的女子沒有名字,這是錯誤的。

因為平安史書、婚書上都有記載官員妻妾的正式名字,如果貴族,必然有姓有名,若是平民名,也有名字。

只是大多數女子的正式名字沒有流傳下來,也不是當時社會對她通行的稱呼。

比如著名的紫式部,正式的名字可能叫做藤原香子,但是她當時做女房時被大家稱呼為”藤式部“,後來因為寫源氏物語中的紫姬而聞名,被後人雅稱為”紫式部“。

1、官職類:朝廷正式授職的後宮十二司的女官,如尚侍、典侍、掌侍等,有其位階,以官職呼之。

但因為同一官階可能有多名女性,或是為了區分前後任職不同者,就派生出一種新的稱呼,叫做候名或侍名。

2、候名:簡述之,即女官在後宮出仕(侍候)時為了方便稱呼所用的通名。

最初只是簡單的標記+官職形式,比如高內侍,指的是高階貴子,皇后藤原定子的母親。

這個高,當然就是從其姓而來。

比如修理典侍藤原基子,是因為其父(兄)當時官職叫修理亮。

但到了後來,這種原本相對固定的稱呼就開始出現變形了,比如說,一位典侍,本來應當被稱為藤典侍,按例典侍應是從六位,但是扶桑官位和位階常不相配。

她後來封到了三位。

那麼再叫其藤典侍似乎不夠顯其尊貴,那麼她的候名就變為了藤三位。

再後來,出現了女房,女房可視為並無朝廷正式授職的女官,多是公卿貴族家的女兒,是后妃的私人侍從。

(也有在公卿家服務的高階侍從,以及皇子、公主的乳母,因為有慣例,后妃是在孃家生產做月子的)但主要工作卻是在後宮,屬於實際幹著女官活的編外人員(但如果她們本身因為出身關係擁有位階,還是要拿一部分朝廷的供養的)。

這個時候,為了區分,候名就多以以父親兄弟、或服侍主人的官位、名號代稱。

比如女歌人和泉式部,是以其父和泉守,和其夫式部大丞的官位合起來稱呼。

紫式部的女兒大弐三位,是以其夫和她自己本人的位階合起來稱呼。

怎麼組合主要看當事人,以及當時的具體情況。

3、召名:候名派生的一種女房稱謂。

女房出仕後宮或公卿家、將軍家,也是有地位高之分的。

謂之上臈,中臈,下臈。

其中又可細分為大上臈,小上臈等。

臈位的高低,由多種方式確定,首先是出身。

比如說公卿(三位以上)之女,親王之女,幾乎都是上臈。

四、五位殿上人之女、陰陽家(安倍)、神官之女,一般是中臈。

至於國守之女,六位以下出生之女,多是下臈。

再次是本人的職務和際遇,比如紫式部之女大弐三位,紫式部本人因為父兄只是六位小官,所以只是下臈(或許因為其才學之故給到了中臈),但其女嫁給了公卿之子(夫二位),又做了後來天皇的乳母,雖然二婚的丈夫官階不高,但紫式部之女仍有三位的位階,所以是上臈。

平安時代確定女房臈位時,慢慢行成了一種慣例,一般從候名中用的父兄官階上就能判斷高低。

比如說女房叫大納言中納言左衛門督的,肯定是上臈。

叫中將少將少納言的多半是中臈,如果叫小督呢,小宰相呢,說明父兄兼任了參議(在四位中的重要官職),所以比臈高一點,是小上臈。

其他的侍女就是下臈了,但如果候名用到了官名,比如侍從、或是以國名命名(多表明是國守之家出身),那麼就是下臈中位置又比較高的了。

另外,如果叫命婦,那麼肯定是中臈女官。

如果叫一條二條近衛x小路之類的女官,比如押小路女房之類的,一看就是藤原各分家出身,那麼不是上臈就是小上臈。

但是,這個只是慣例,不是一定之規。

而且跟據出仕地點有所浮動,比如說,一位叫少納言的女房,如果是跟著皇后入宮的,一般是中臈。

但是如果只是去退位上皇、內親王、女院那裡的冷衙門,或許就只是下臈中的高位。

但如果這個上皇是掌實權的,那麼也有可能是中臈。

所以是大致規矩如此,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源氏物語》中出現的各種女房稱呼,熟悉的人就很清楚其身份高低了,比如說紫姬的乳母叫少納言,那麼是中臈女房中比較低的位置,很符合其親王庶女乳母的身份。

王命婦,命婦本是中臈,但加了王字,說明有皇室血統,因此可能是小上臈或上臈,也符合藤壺中宮親信的地位。

至於源氏的侍女右近,原來是其情人夕顏的侍女,夕顏是三位中將之女,右近多指其父兄為右近大夫之類的六位官員,其女大約就是以下臈身份來服侍夕顏,所以源氏會讓她做捏腳這種相對下等的事。

有一個細節是,夕顏還有一位侍女叫三條,在右近面前象個土包子。

其實從名字認真細究起來,三條應當是出身較好的侍女,但因為長期生活在鄉間,已粗鄙不堪了。

因為“侍名與臈位對應”這種慣例,又漸漸派生出一種稱呼方式,參考了官位的稱呼,謂之“召名”,意思是召你來當女房,雖然你爹你兄就算並不是中將少將之類,但主家得給你中臈的待遇,所以仍會授與你“少將”“中將”的召名。

某種意義上,召名成為了一種女房等級的劃分標誌,或者說是準官位。

這種召名在院政時期、幕府時期出現得很多,即是給女房授局之時,會像官位一樣把召名指派給你,讓大家清楚你的地位。

例如著名的歌人建禮門院右京大夫,這裡出現的就是召名,其本名大約為藤原伊子,其父當時推測只是六位的小官,她按出身應屬下臈女房,但因其才名被召入中宮建禮門院處擔任女房,所授右京大夫之召名,大約等於五位以上命婦的地位,是典型的中臈。

女官召名的盛行,還有一個原因是武家興起之時,大多數掌權者的官位並不是很高,比如北條時政,到死也就是從五位下的國守職,初封徵夷大將軍也不過只是四位左右,府中的女房也就不可能全是貴族出身了,但是要支起與宮家相對應的一套府內架構,女房還是要有的,只是這個時候很多就採用召名了。

之後出現的大納言局,中納言局,民部卿局,基本都是召名,只代表女房的高低身份,不代表其父兄真實任職。

而且因為武家理論上是比公家要矮一頭的,所以大納言這一女房的召名,在後宮為大上臈或上臈,在武家一般只是中臈,各種民部卿、式部卿的地位,也是如此。

不過,這種召名也不是嚴格對應臈位的,比如綱吉時期的公家出身的右衛門佐,這是一個典型的中臈召名,但本人卻是上臈御年寄。

4、居所尊稱類:此項下又分成幾種:a\后妃類如前面的枇杷殿皇太后的敬稱,宮中常呼藤壺(院)女御,淑景舍女御、桐壺更衣等等。

均是以後妃所居殿、院名為號。

這種稱呼是半官方的別稱,過幾年這個殿換個人住,又會用這個稱呼代稱其他后妃。

后妃類還有一種外號式的別名和代稱,比如說”大中宮“,如藤原道長女藤原威子,嫁給自己的外甥後一條天皇為後,因宮中別無任何妃嬪,所以被稱為大中宮。

還有“大齋院”選子內親王,因為當了近六十年,經歷五代天皇的齋院,所以稱之為大。

一般後世提到這兩個稱呼,都是專指這兩位女性。

b\院號類身為女院的女性,前面所綴的地名是其院號,並非其住所。

如八條院,如安嘉門院。

x院原是對於太上天皇的敬稱,後來延用到女院(女院可以理解為太上天皇級別的女性)。

這種是官方稱呼,一輩子不變。

c\貴人正妻,重要妾室類主要指居所位置,或是來歷.這裡面又分兩類,一種是普稱,比如御臺所,就是指將軍正妻。

一種是特定人的代稱,比如築山殿,澱殿。

築山乃是家康當時居城岡崎市的某處,家康夫人應當是住在這裡,故行文時為示尊敬,以此呼之。

但是這類代稱、別稱並不是一輩子不變的,還可以同時有別的別稱,比如築山殿又可稱駿河御前。

織田信長的正妻齋藤歸蝶,因為自美濃國來,故又別稱濃姬。

d\官方正式稱呼類如北政所、大(北)政所,北政所此呼最初來源是北之方,三位以上公卿的正室都可尊稱北政所,後來經歷官方確立為關白正妻的稱號,關白之母為大北政所,這是官方稱呼,一輩子不變。

e\女房、妾室類:宮中女房比較高位的中上臈者,可以在宮中有自己非常小的獨立居所,稱之為局,因此女房、女官也可稱為xx局,這樣的稱呼主要在平安後期出現,xx可以是位階,比如中山一位局(明治天皇生母),也可以是居所,比如長橋局。

如前所說,這個“局”的稱呼在幕府時代之後,一般和女房的召名結合起來。

比如平安時代的女房稱為少納言,到了幕府時代之後,則為少納言局。

意思是一個部屋中位置最高的女性。

將軍側室們一般最早也是女房身份出現的,所以也稱xx局,一般都是上臈,但這個xx局起名就相對隨意,比如茶阿局,比如西鄉局,局的稱呼一般是非官方的,可以改變。

一般來說,從將軍家女房的局名也是可以看得出這些女性的身份高低的。

比如說以官職召名相稱的女子,少將局民部卿局,中臈。

為將軍生了兒子的一般xx御方,或者直接叫上臈局,肯定是上臈啦。

生女兒的女房,中臈居多,混得不好失寵生了女兒的也有下臈。

以將軍家正夫人(御臺所)陪嫁而來的公家女子,被稱為上臈御年寄,雖不掌實權,但是為上臈。

試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春日局。

德川家光的乳母齋藤福,到家光當上將軍後,確立了大奧制度,被稱為將軍樣御局,是上臈待遇的女官。

但後來需要代表家光與天皇會面,實際上以齋藤家女兒的身份是不夠參內,於是就以其母族方面的親戚、三條西內大臣義妹(猶妹)的身份,改了個名字叫三條西福子參內,天皇賜三位位階及“春日局”名,其實也頗值得玩味。

首先春日局多是足利家(室町幕府)將軍乳母的召名。

但前面的幾個春日局不是父家出身二位公卿,就是老公是幕府管領家的高位,因此一直到戰國時代,春日局在公家,多上臈中偏下女官的召名。

在德川幕府這邊,卻變成了中臈女官的召名。

天皇用這個稱號來賜給身為中等武家人,卻以假公家女參內的家光乳母,頗有一種不上不下的滋味。

後來家光外甥女當了明天正皇,春日局很快得到了一個二位的位階,從此到死都讓別人稱自己為二位局了。

這裡面的較勁微妙意味,是頗有趣致的。

(另外,在平安時代早期,還有一種類似的稱法,稱高位女官為xx町。

局町兩詞常聯用,其局在宮中多指小空間房間,町一般指比較大的空間(一百平方以上),比如文德天皇更衣(類似於中國的嬪)紀靜子稱三條町,因為她爹大納言的宅子住在三條,如著名的歌仙小野小町,但後來xx町的用法在平安中期以後很少出現,大抵是宮內流行的風氣是把面積分割越來越小,所以大家都流行稱xx局了)。

5、改名(源氏名):武家的低階侍女因為原名不好聽,進入大奧後一般會改稱一個文雅的名字,這個名字多從《源氏物語》中來,被稱為源氏名。

源氏名多由大奧管理者這樣的身份賜下,屬於公共名稱,比如叫“梅枝”(源氏物語章節名)的侍女,很可能在不同的時代前後有數十人。

於是這個時候,就出現一個有趣的事了。

低階侍女中也可能因為使用源氏名,而出現叫“桐壺”“藤壺”“明石”的,因為在中文翻譯後的語境不容易區分。

這時候請一定不要和前面“4”所說的貴人居所尊稱類混在一起……ps:源氏名發展到後來,更成為色情行業工作者公用的藝名。

那時候叫“柏木”“夕霧”“夕顏”“玉鬘”的吉原遊女,還真是不少(他們男女不分的,覺得好聽就拿來用……)比如著名的花魁夕霧太夫(太夫、格子、散茶,座敷持者,是妓女們的位階稱號,類似於現在相撲界的橫綱、大關),就是源氏名。

6、戒名(法號、法名)類華陽院就是這一種戰國時期一般貴人都會出家,無論生前生後,出家後的戒名有統一格式,為寺院名+道號+戒名+位號。

寺院是分等級的,首先是院殿號,也就是說你生前捐贈比較多、比較大的寺院的的名稱。

最初這個院殿後基本是皇族用的,相當於諡號,後來到戰國時期非常流行,是大名都用(最初一定是你捐的這個寺院,或者是生前就有遺願說我修了這個寺院,雖然小,但以後我就葬在了。

到了後來就不一定了,許多亡者的院殿號並沒有真實的寺院對應),再後來這個院殿號就氾濫化了,也可以是出家的寺院名,平民百姓也可以例用。

原本次一等的庵號,就是小一點的寺院號,反而很少有人用了。

對於女性貴人生後,稱呼她們,一般會用戒名的簡稱,比如家康祖母“華陽院殿玉桂慈仙大禪尼”,就簡稱華陽院。

但在她們生前,也會用xxの方的稱呼,就是xx夫人的意思,至於這個xx,可以是名字,可是代稱,就隨便取了。

如果築山殿真名真的叫阿鶴,叫她阿鶴之方也不是不可以。

麻煩的是一個人可以多次出家,所以還有多個戒名。

後世對於扶桑戰國時期著名女性的稱呼,一般會從其眾多代稱中選出一個最普及的。

比如澱殿,官稱淺井菊子,小名茶茶,秀吉死後出家在大廣院,被尊稱為大廣院,戒名有“大虞院英嚴大禪定尼,大虞院花顏妙香,大廣院殿英嵓“等三個。

但是人們說得最多的,還是澱殿、二之丸殿、西之丸殿。

其實這事換到中國就好理解了,一般說蘭貴人都知道是誰,但通用的是慈禧,其實可能人家大名叫葉赫那拉杏兒,晚清說懿貴妃都知道是誰,宮裡還有叫她西邊主子、樂壽堂主子的,朝廷昇平署檔案裡直呼其半官方稱呼為老佛爺,但官方行文中她是孝欽後。

後世通稱哪一個,無非是看大家熟哪個而已。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隋唐:我握玉而生,成中興之主

樊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