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主簿、長史、司馬外,楊廣還招募來薛世雄為王府中的諮議參軍事、裴仁基為騎曹參軍事、李充為錄事參軍事。

薛世雄、裴仁基、李充哪一位不是驍勇善戰、文武雙全之輩,不僅他們驍勇善戰、文武雙全,關鍵是他們的兒子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個個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薛世雄的兒子薛萬述、薛萬淑、薛萬均、薛萬徹、薛萬備,裴仁基的兒子裴行儼、裴行儉,李充的兒子李大通、李大亮、李大辯,這十人那一位不是以一當十的猛將,將薛世雄、裴仁基、李充三人收入囊中,晉王派系在不遠的將來又將增添十員大將,一舉多得,一箭數雕,豈不樂哉!隋文帝時期科舉制度才剛剛起步,根本不能為朝廷提供什麼人才,所以用人制度還是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和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察舉制說白了就是各地當權者向朝廷推薦人才。

兩者都有一個舉薦人,所以這個推薦人非常吃香,他可以推薦你,當然也可以推薦別人,當然這推薦人也並不是那麼好當,如果你推薦之人入朝為官後作奸犯科,推薦人是要受連帶責任的。

因此,我冒著風險推薦你入朝為官,我便是你的大恩人,而且從你入朝為官那一刻起,我們之間的利益便一致了,你好我才能好,你倒黴我也落不到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彼此利益想通,自然便形成了派系,各個派系為了自身利益,都會默契的抱成一團排斥其他派系之人,當然也很少接納其他派系之人,因此大家都知道叛徒很難有好下場,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同派系之人很少叛變…因為叛變的代價太大了,除了極個別懷有雄才的“叛徒”越“叛”越高,九成以上的“叛徒”都被冠上“品行不端”、“道德不好”等罪,黯然退出官場。

楊廣除了招募來薛世雄為王府中的諮議參軍事、裴仁基為騎曹參軍事、李充為錄事參軍事,還招來張須陀為兵曹參軍事,來護兒為記室參軍事,魚俱羅、吐萬緒、麥鐵仗以及十七歲的李靖等人為參軍事。

滅陳之戰畢竟是關乎國運的大事,楊堅還是對剛滿二十歲的楊廣不太放心,於是便給楊廣派了一個助手,此人便是丞相高熲,隋文帝讓高熲擔任元帥長史,輔助楊廣主持滅陳事宜。

高熲此人可不簡單,有大隋建國第一功臣之稱,而且文武雙全,上馬能領兵作戰,決勝千里之外,下馬能治國安邦,宰執天下……高熲不僅僅功勞大,而且有識人之能,他向楊堅推薦的蘇威、楊素、韓擒虎、賀若弼等人無疑不是百裡挑一絕世之才,正因為有這些人才全力輔佐,楊堅才能結束亂世、統一天下,並在對外戰爭中,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突厥,開創了舉世聞名的開皇之治。

歷史上的高熲正是利用自己強大的威望,在上任滅陳大軍的元帥長史後,便架空了楊廣這位行軍元帥,讓堂堂晉王淪為了體現木偶。

高熲之所以敢如此做,主要還是憑藉楊堅對他的信任,相比年輕氣盛的楊廣,楊堅還是更為信任老謀深算的高熲,當然高熲除了有皇帝楊堅的,還有太子楊勇的支援,才敢把楊廣排擠成擺設。

但此時的楊廣非歷史上的楊廣,為了在滅陳之戰中能有所作為,他已經提前佈局了十年,如今手下人才濟濟,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可不是高熲想架空就能架空得了的。

“王爺,高長史、韓擒虎,宇文述等人求見!”

貼身太監楊順道。

“快快有請!”

楊廣微笑道。

“諾!”

楊順轉身離開。

須臾,高熲、韓擒虎、宇文述、裴矩、虞世基、薛世雄、裴世基等人便來到中軍大帳。

“臣高熲(韓擒虎、宇文述、裴矩、薛世雄……)拜見晉王殿下!”

“不必多禮,諸位請入座!”

楊廣微笑向暖,讓眾人如沐春風。

楊廣之前特意對著鏡子練習過自己的面目表情,一位合格的上位者,一定是一個合格的演員。

怎麼笑讓臣子感到溫和,如沐春風,怎麼笑,讓臣子感到膽怯,如臨冰窟。

眾人剛剛入座,一個渾身披掛的彪形大漢大步流星的走了進來,一拱手,桀驁不馴道:“臣賀若弼拜見晉王殿下,末將甲冑在身不能行全禮,望殿下恕罪!”

複姓賀若,字輔伯,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周金州刺史賀若敦之子。

出身將門,少有大志,擅長騎射,博聞強識,先受高熲推薦入官,後由楊素賞識,如今已晉升為吳州總管。

在滅陳之戰中,又被任命為楊廣統領的下路軍的四路大軍的主帥之一,另外三路大軍分別為:廬州總管韓擒虎、蘄州刺史王世積、青州總管燕榮。

賀若弼此人雖然打仗是把好手,但人品卻讓人不敢恭維,不但恃寵而驕、目中無人,最讓人深惡痛絕的是賀若弼還忘恩負義。

歷史上的賀若弼能官職上柱國,進爵宋國公,一方面是捨生忘死搏殺出來的,另一方面是高熲和楊素鼎力相助。

若非如此,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口無遮攔的賀若弼早死八百回了,又豈能在猛將如雲的大隋王朝中興風作浪、脫穎而出?然而當他平步青雲以後,便自恃功高,開始瞧不起欣賞他的高熲、提攜他的楊素了,他如果不說出來還好,但是他偏偏在公眾場合之上,多次把有恩於他的高熲、楊素貶斥得一文不值。

賀若弼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忘恩負義也就罷了,更過分的是他做人還毫無底線。

在滅陳之戰中,他和韓擒虎同時奉命進攻南陳都城,韓擒虎當時已經抓了陳叔寶,甚至連賀若弼入城的北掖門都是他讓人開啟的。

可賀若弼卻罔顧這個既成事實,竟然拔劍去找韓擒虎決鬥,荒謬的想要用個人武力來決定這份功勞,回京之後還多次在楊堅面前要殺韓擒虎。

面對這樣一位沒有道德底線之人,試問誰能喜歡?反正楊廣是欣賞不來。

雖然楊廣對賀若弼不感冒,但也沒有因為賀若弼行禮時沒有躬身而大發雷霆。

楊廣可以不在意賀若弼的失禮之處,但裴矩、虞世基、李充、薛世雄、張須陀這些晉王府屬臣卻不行,楊廣是他們的恩主,有一句話叫主辱臣死,見賀若弼對恩主不尊重,他們自然同仇敵愾,怒視著賀若弼。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暗夜讚歌

槍炮長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