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吸取了曹家教訓,於是司馬炎稱帝后,大肆分封,給予宗室子弟相當大的權利,最後卻引發八王之亂,以至於中原內亂、諸胡入華。

到了北周時期,周宣帝宇文贇又吸取司馬家的教訓,幹掉了宇文憲等有能力的宗親,最終使楊堅輕鬆奪了宇文家的江山。

至於楊堅,顯然是在吸取曹氏、宇文氏的教訓,他對兄弟、子侄相當信任,紛紛委以重任,只不過楊瓚、楊爽沒讓他失望,他的兒子楊俊、楊秀、楊諒顯然都讓他失望了。

而史上的楊廣似乎吸取了司馬氏的教訓。

要說史上的隋朝滅亡得如此之快,跟隋朝的宗室制度確實也是有關係。

楊廣因為爭嫡上位,又遇到楊諒叛亂,於是對宗室子弟十分提防。

他把親兄弟、親兒子集中在京城當豬養,堂兄弟一律流放偏遠之鄉,堂堂軍事家族的楊氏宗室竟無一人領兵,天下一亂,隋朝自然沒有一個統兵握權的宗親站出來。

再有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由於擔心他人效仿,於是削弱武將權利,以文御武,以至於兩宋武人地位低下、一直飽受外族欺壓。

到了明朝,朱元璋趕跑蒙古人登基為帝后,則將最有實力的九個兒子封在邊塞,人稱“戍邊九王”。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上臺後便開始削藩,但朱老四不服他這個大侄兒,便發動了靖難之役,攻下帝都南京,建文帝失蹤後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永樂皇帝。

朱棣登基後,怕他的兄弟學他,便極力打壓他們,但為了不讓天下人說閒話,便發明了一個宗王供養制度。

所謂的宗王供養制,便是朱家皇族的爵位全部世襲罔替,保底爵位奉國中尉,宗室是吃穿住行全由國家供養。

給你這樣的優待,自然也是有條件的,按照規定,王爺連出城都必須到當地政府備案,還要有專人負責監視,否則後果非常嚴重,輕則監禁,重則殺頭。

說白了,就是你只要是明朝的王爺,就安心做一輩子的“富貴囚犯”就可以了。

如此政策,自然導致這幫王爺沒有什麼盼頭,因為他們只要生下來就註定了今後的生活,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什麼都不用幹,但是就是沒有自由。

所以他們就在家裡瘋狂的實施“造人計劃”,因為家裡人越多,朝廷給的生活補助就越高,甚至有個王爺,自己有幾十個兒子,連他自己都認不全。

最終結果是朝廷入不敷出,沒錢募軍,沒錢救災,外有女真入侵,內有百姓造反,大明很快便走向了滅亡。

綜上所述,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吸取史上教訓無疑是好的,但凡事過猶不及,矯枉過正反而會引發更大禍患。

……大隋親王都有開府之權,一旦行使這份權力,就可以徵辟十至五十名王府幕僚,除了從三品的主傅、從四品上的長史、從四品下的司馬由朝廷任命之外,其他屬官都可以自己去找,只要這些人沒有什麼不良案底,宗正寺一般都會答應。

況且楊廣文采斐然,聲名遠播,深受楊堅的信任,他要徵辟誰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穿越者的福利之一便是無須去承擔用人失誤的風險,有沒有能力,聽聽名字就知道。

固然會有一些人因為某些特別的緣故在歷史上聲名不顯,但這種人畢竟鳳毛麟角。

楊廣開府組建自己班底的時候,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自己的岳父之一“千古迷臣”裴矩當自己的王府主簿,大舅哥之一的王頍當自己的王府長史,大書法家虞世基當自己的王府司馬。

大家可能對虞世基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對他的弟弟虞世南肯定有所耳聞,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其實虞世基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比他弟弟虞世南高出不少,但在歷史上虞世基名聲遠不如虞世基的響亮。

主要還是因為虞世基是一個奸臣,臭名遠揚,試問天下誰又會對一個奸臣這歌功頌德呢?這與蔡襄、蔡京十分類似。

據說蔡京寫的字,其實遠比蔡襄好,然而因為他是奸臣,所以連藝術上的成就也被全盤否定了,倒是寫得不如他的蔡襄,混了一個“宋四家”之一。

《舊唐書》虞世基傳:“世基幼恬靜,喜慍不形於色,博學有高才,兼善草隸.”

“世基氣貌沈審,言多合意,是以特見親愛,朝臣無與為比.”

“喜怒不形於色”,和“氣貌沈審”,是世基城府幽深,不可探究。

“言多合意”而“特見親愛”,是其在隋煬帝前的諂媚之狀,完全喪失了一個名士和素士的風骨,最終成為了一位鬻官賣獄,賄賂公行,其門如市,金寶盈積的奸臣貪官。

其實,虞世基本質並不壞,他若遇到明主,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宰臣;可惜他遇上的是一位不納諫言的隋煬帝,時也,命也?從虞世基早年的勸諫陳後主來看,他也是一個有良知的官員;而後來他也曾勸諫隋煬帝,可是隋煬帝聽不進去。

他從此看透了隋煬帝的本質——聽不得諫言。

虞世基為了卿卿性命以及榮華富貴,選擇屈從了隋煬帝,可最終卻因為榮華富貴反誤了卿卿性命。

“道不行,吾將隱矣!”

在其位,而無所作為,就應該引咎辭職,或許,虞世基的錯誤就在於此。

可是,像隋煬帝這樣聰明的暴君,又有誰可以使他回心轉意,力挽大隋頹勢於未倒呢?魏徵後來的評價也不過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如果他魏徵生在楊廣的時代,他敢像頂牛李世民那樣頂牛楊廣嗎?如果他真敢如此,早死八百回了。

虞世基同裴矩不愧都是楊廣時期的隋朝五貴之一,處世之道有作驚人的相似。

現在的楊廣已非歷史上的楊廣,他肯定不會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所以不用擔心虞世基會變為歷史上那樣饞言媚上的奸臣。

況且虞世基虞世南兩兄弟關係極好,招募了虞世基就等於招募了虞世南,買一送一,何樂而不為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眼中的歷史

愛愉懶的魚

一人之下:我,張靈玉,不當人子

以墨化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