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父子從楊廣手中奪取天下後,為了提高家族民望,便向外宣稱自己是隴西李家的後人,但自視甚高的五姓七望卻不予承認,還大言不慚的說,李淵父子這一脈,在先祖時期就和鮮卑人透過婚,血統早已不純正,不能算隴西李氏子孫,更不屑與這樣血脈不純正的家族通婚,可把李淵父子氣得夠嗆,但更無奈的是,堂堂皇室受到這般侮辱,卻只能忍氣吞聲。

有人難免會好奇,這五姓七族到底有何底氣,如此牛逼轟轟,敢不把朝廷不把天子放在眼裡?那是因為在唐初期,五姓七望的勢力太過龐大,家族子弟不僅把持中央,而且盤踞地方,這些地方五姓七望的影響力,絲毫不弱於皇權,朝廷的政令能不能執行下去還得看他們的臉色。

更為要命的是,五姓七望彼此之間互通婚姻,關係盤根錯節,很多時候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便你是皇帝,為了國家的穩定,也不得不退讓。

所以在李淵、李世民在位期間,對於五姓七望的政策是一邊拉攏一邊打壓,直到高宗時期,李唐皇室對天下的把控力進一步加強,這種半拉攏半打壓的政策才有所改變,變為以打壓為主,唐高宗李治甚至下令,五姓七望之間不得通婚,但是五姓七望甚至都不理睬李治,繼續我行我素。

同時,這條政令頒佈之後,五姓七望反而在民間的人氣越來越高,甚至直接影響到了朝堂,盛唐時期有位宰相,名字叫做薛元超,他曾經這樣說:“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也.”

由此我們可見,那時候的五姓七望的影響力,到底有多恐怖。

楊廣的第一名妾室便是聞喜裴氏家主裴矩之女裴淑英,裴矩也不知道看上了楊廣那一點,死皮賴臉的要把自己的嫡女嫁給楊廣為妾。

楊廣起初是推辭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母親獨孤伽羅是一位極為善妒之人,她不僅要求自己的丈夫楊堅發誓“相誓無異生子”,更要求自己的兒子以及所有大臣都從一而終,專寵一人。

獨孤伽羅的善妒已經達到了世間罕見的地步,楊堅只不過耐不住寂寞臨幸了尉遲氏一夜,獨孤皇后知道後勃然大怒,直接打翻醋罈子,當即把尉遲氏殺死。

面對如此妒婦,貴為天子的楊堅竟然也害怕了,為了避免禍端,騎著一匹快馬跑了。

後來在兩位大臣的調解下,獨孤氏才消氣,兩人才得以和好。

獨孤伽羅除了痛恨丈夫寵幸其他嬪妃以外,她還對大臣寵溺妾氏深惡痛絕。

少年便與之相知的大臣高熲髮妻不幸染病身亡,見少年好友深情於髮妻,她表示出由衷的歡欣,可是當聽到高熲的妾氏即將生產的訊息時,一下子點燃了她心中的火藥桶,瞬間爆發,馬上就忘了與高熲的少年之情和開國之功,立馬要求自己的丈夫廢掉賢臣高熲。

獨孤伽羅還很痛恨兒子寵愛妾氏,楊勇為獨孤氏和楊堅的長子,本來穩坐太子寶座,結果因為楊勇冷落母后獨孤氏為其選定的名門閨秀元氏(北魏皇族)而去寵幸一個出生卑微的妾氏雲昭訊,引起母后獨孤氏的強烈不滿,最後在獨孤氏的唆使下,廢掉了長子楊勇的太子之位,改立善於偽裝和在母后面前炫夫妻恩愛的楊廣前身為太子。

正因為如此,楊廣才想拒絕裴矩的聯姻要求,裴矩也是一位心思玲瓏之輩,彷彿看穿了楊廣心中的想法,便對楊廣言道:皇后不是反對皇子納妾,而是反對皇子冷落正妻,寵愛小妾,不然太子也不敢妻妾成群。

楊廣覺得有道理,同時他也很看重裴矩的才能以及他背後的聞喜裴氏,於是便半推半就的同意了這門婚事。

這裴矩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長孫晟之後隋朝最傑出的外交家,給後世還留下一個“千古迷臣”名號。

為什麼要稱裴矩為千古迷臣,因為大家不知道這裴矩到底的奸佞還是忠臣。

說他是忠臣吧?但他在楊廣手下為臣時,又助紂為虐,幹了很多惡事。

說他是忠臣吧,但他在李世民手下為臣時,又敢犯顏直諫,幹了許多好事。

又是說他讒言媚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一條變色龍,是一個十足的小人。

但也有人說他識大體、知進退,是一位識時務的俊傑。

無論人們如何品論裴矩,但都無法否認他的能力和才幹。

裴矩歷仕楊隋、宇文化及、竇建德、李唐四家,前後經六十餘載,“年八十,而精明不忘”。

裴矩曾用優美的文字撰寫了《西域圖記》,把當時西域四十四國的山川地貌、風俗民情,記載得十分詳盡,十分耐讀,為大唐溝通西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雖然後世對裴矩褒貶不一,但誰都不能否認裴矩的是一位極富才幹之人,況且他背後還一個人才輩出的聞喜裴氏,單隋唐時期就名流無數。

比如,主持修編《開皇律》的裴政;獨創“貌閱法”,官至御史大夫的裴蘊;鼎助李淵起兵,官至宰相的裴寂,隋朝大將裴仁基,以及他的二個兒子裴行儼、裴行儉……這些人才看得楊廣直流口水,只要和聞喜裴氏家主裴矩聯姻成功,這些人才還不是楊廣的囊中之物。

更何況和楊廣聯姻的裴淑英,性婉順、有容德,極富主見,又是一位難得的賢內助,楊廣又有何理由拒絕呢?楊廣的第二位小妾是來自太原王氏的王知秋,促成這樁婚事之人便是王知秋的哥哥王頍,王頍出身太原王氏,通曉五經,頗曉兵法,原在南梁為官,南梁滅亡後便投降了隋朝,王頍畢竟是降臣,再加上大隋朝廷人才濟濟,因此王頍不受重用,仕途坎坷。

窮則變,變則通,王頍為了自己的仕途風順,便毅然決然的加入了楊廣的陣營。

王頍的投靠讓楊廣很詫異,因為這貨歷史上先投靠了太子楊勇,楊勇奪嫡失敗後,他又投靠了漢王楊諒,並慫恿楊諒造反,在楊諒造反失敗後,被楊素所殺。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古代爭天下

塵緣若夢

烽火九州

武道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