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天上皎潔的明月將銀輝灑滿了湯河,河面上波光粼粼,視野開闊。

河邊的隋軍大營燃起了一堆堆篝火燃起,一大塊一大塊牛肉、馬肉被扔起了大鍋裡烹煮,一小塊一小塊牛肉、馬肉在篝火之上烤肉焦黃,脂香四溢。

火光映紅了一張張充滿期待計程車兵臉龐,一袋袋酒漿開啟,談笑痛飲,勝利喜悅洋溢在整個隋軍大營內。

牛馬肉中的一部分來自王行本今天早上火牛火馬陣,這些“烈士”和南北岸戰場上的死馬、以及被殺死的重傷戰馬在戰後都被搬上了船隻,然後順著大梁水送了下來,累計起來足有六七千頭匹。

另一部分戰馬是死在白巖城內外戰鬥之中;戰後,給了留守白巖城的楊善會犒勞三軍一半,剩下一半,也被送來湯河大營。

正值炎炎盛夏,肉食容易變質,根本就不經放,將士們將這些死去的牛馬、高句麗軍用來拉車的死驢和騾開膛破肚後,一律拿來煮了。

吃肯定是吃不完的,但只要煮熟烘乾,便是頂級的乾糧。

至於酒,實際也是行軍作戰的必需品,因為每逢征戰,將士們容易面臨糧草不足、傷病無藥醫的窘境。

等到冬天,還要直面寒冷與飢餓的雙重困境;如此境況之下,酒漿就能發揮出十分有效的作用,它既能用來禦寒保暖,又能充飢,而且在無藥可用之時,還能作為應急藥物給將士消毒治傷,因而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酒漿就成了行軍必不可少之物;再加上這個時候的酒度數低、不醉人,所以朝廷並沒有專門下禁酒令。

禁酒令一般都是在朝廷、國家發生糧食危機的時候出現,並不是時時刻刻都禁酒。

當然了,戰爭沒有徹底結束的時候,一般都是限量供應,並不會讓將士們敞開著喝。

而楊集打仗,向來是快、準、狠,他當然不會攜帶大量的累贅一般的酒漿,可問題是他沒有,敵人有啊!

只要把敵人打敗、打死,一切都會有。

這一次也不例外。

隋軍沒有酒,但是東岸不遠處的白巖城有。

官當到楊集這種地步,且由於他在軍中有著無比崇高的威望,自然用不著一桌桌的勉勵;若他當真是去了,普通將官、士兵反而會感到渾身不自在,吃啥啥都不香。

於是便在中軍大帳內吃喝。

本來,楊集僅僅只是想和楊義臣等主將、行軍參軍邊吃邊聊軍務,然而涼州很多中高階將領都知道他的小老婆和女兵特別會做菜。

這些母老虎每次隨軍出征,都會攜帶很多佐料;而且她們多數時間都沒事做,每當楊集和將軍們商量軍情、打仗的時候,她們專門跑去山上禍害猛獸、禍害時令植物。

待到軍隊停下來,她們就開始做好吃的了。

除此以外,他們還知道廚藝更厲害的人,其實是楊集的親衛統領朱粲,而花樣最多的,竟然是楊集這個親王。

他連牛癟、羊癟都吃,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之事。

然而久而久之,他們覺得這所謂的“百草湯”相當不錯,健胃、祛熱的是不是真的有,不好說。

可它的的確確利消化、解膩。

這道火鍋菜的主味除了湯汁的味道,另外就是麻、辣;麻是不問題,只因花椒本來就是本土產物;至於辣,大隋雖然沒有辣椒,但是卻能用茱萸粉和辣蓼草汁沉澱粉沫代替,尤其是旱蓼的葉子、莖幹比辣椒更夠勁。

所以最後做出來的各種帶辣味的菜餚,仍舊是有麻辣味的。

而隋朝及其之前的王朝因為有這兩種辣料,其實也不缺辣菜。

只不過飲食習慣的問題,辣菜沒有那麼廣泛而已。

與之相比,純粹的燉肉、烤肉根本讓人吃不了多少,不久後又餓了。

當涼州軍將官們“無意”看到朱雀衛在河邊過濾牛胃裡的草汁、清洗牛肚和腸子,便知道楊集這裡又有好吃的了。

於是最後,中軍大帳前的空地上滿滿當當的,前來蹭飯的將官足有兩百多人。

楊集也被蹭飯習慣了,像這種場合,一般都會讓朱雀衛多準備很多。

不過中軍大帳之內終究不了這麼多人,便將前來蹭飯的將官安排在外面。

裡頭,還是他想要宴請的人。

可是突地稽、度稽邊、賀比柯木托爾等異族大將吃不了麻辣,僅僅只是幾口下去,就暈暈乎乎的,像醉了酒一樣,他們徵得楊集同意後,都跑掉了。

大帳裡這一桌最後只剩下楊義臣和陰世師、涼州軍幾名大將。

但是這也符合了楊集的心思;因為他有件要事要宣佈,若是有了那些異族將領在,卻不好說。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楊集向楊義臣說道:“接下來的戰鬥由你來打.”

聞言,眾人紛紛放下手中酒碗,將目光看向了楊集。

“為國殺敵,乃是義不容辭之事.”

楊義臣以為楊集說的是高句麗長弓嶺防線體系,立刻抱拳道:“大營有大王坐鎮,自是無憂。

末將明日便率軍前去長弓道,會一會楊萬春.”

楊集明白他誤會了,微笑著補充道:“我說的不僅只是長弓嶺,還包括遼東城.”

楊集的行軍副總管是楊綸和宇文述、於仲文、李子雄、李景、崔弘升、楊義臣。

楊綸不但是親王等級的滕王,而且還是冀州州牧;他拿下蓋牟城和安市城和遼東半島部分地區,已經立下了決定性的戰功,日後論功行賞之時,文散官、武散官、勳官肯定都會升上一級。

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楊綸只要跟著主力大軍當戰將就行了,不宜再單獨立下耀眼軍功。

宇文述打完這一仗,回京任職是肯定的了。

於仲文也單獨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他只要和宇文述把大後方蕩平、守好,那就是大功一件。

李子雄到現在雖然說是寸功未立,但是他在這之前,卻是成功將高句麗主力之師牽制在遼水東岸,為楊集在北方的戰鬥創造了制勝之基。

而楊綸為首的水師又是幽州軍,他完全能夠從這裡勻到很多軍功。

到了關鍵時刻,李子雄又能顧全大局,及時派李景率軍馳援自己、派手上最後的五千名幽州水師將士去支援楊綸。

所以在楊集看來,李子雄現階段的功勞,僅僅次於自己這個主帥。

剩下的三名副總管裡,李景和崔弘升是真的寸功未立,但他們明、後天到來以後,就能參與遼東城之役和以後的戰爭,屆時只要多給他們一點機會,回去也是軍功滿滿。

最後的楊義臣其實是七名行軍副總管裡,表現得最為耀眼的一個。

西豐三營裡的南營和第二道防線的長春屯、南蘇、木底、蒼巖是他一手攻克;之後,他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大隋兵鋒推到第三道防線以北的杉松、李家堡、甘勿。

楊義臣的一連序列動,不但徹底動搖了高句麗在遼東平原的統治,造成遼東城一片混亂,還促使高元和淵子游多次做出錯誤的決斷。

但是一一對比起來,楊義臣的殺敵數著實是有限之極,其功勞和整個戰局的作用,最多隻能和默默無聞的李子雄相提並論。

要是他不能立下一場超過李子雄的更為耀眼的功勞,別說是郡王了,便是國公都難升。

而遼東城是高句麗三都之一,城中又有高元、淵子游等等一干重臣,象徵意義極為重大。

如果楊義臣能夠將遼東城攻克,即便搞不死高元、淵子游,卻也是一場舉世矚目的大功。

至於衛王系裡的楊善會和韋雲起、薛世雄、薛舉、尉遲恭、陰世師、王行本等將雖然能力出眾,可他們要麼根基不牢、基礎薄弱,要麼出身低微、資歷不足。

他們在名將輩出的大隋王朝之中,現在還承受不起滅敵國祚、奪敵都城的曠世奇功,需要繼續蓄勢、積累。

過早上位,絕非好事。

關於“自己根基不足、需要積蓄”這一點,衛王繫上下都是心知肚明;而郝瑗和凌敬、宋正本等智囊也曾代表楊集與他們談過,現在根本就不用楊集一一點撥。

楊義臣自也明白遼東城的意義所在,聽楊集說讓他來打遼東城,整個人都呆住了。

稍微想了一會兒功夫,楊義臣心中已經有所感悟,又見四周皆是楊集的心腹,便壓低聲音問道:“大王莫非是擔心、擔心功高震主、封無可封?所以將這曠世之功讓給我了?”

早在吐谷渾之戰時,楊義臣便察覺楊集有意無意的降低存在,每當遇到可以輕易立功的戰機,楊集就會讓給其他人來打;只有遇到沒有多大把握之戰,他才會親自指揮、親自上陣。

這一次,楊集也是如此。

他除了開啟局勢那一場大戰以外,其他戰役都讓了出來,本人幾乎沒有什麼存在。

楊集說道:“擔心功高震主、封無可封,確實是有一點,不過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只要隨隨便便就能找個法子,就能不著痕跡將自己的官職降下來.”

眾人忍不住笑了出來。

以楊集愛折騰、會折騰的本事來說,他的確可以把功績搞得一乾二淨;而皇帝似乎也特別喜歡折騰,當他們湊到一起,恰好形成一對志同道合、並肩作戰的“黃金組合”;若是楊集不折騰了,那才是真的大事不妙。

“那問題的關鍵呢?”

楊義臣又問道。

“問題的關鍵是聖人打算升你你郡王。

但是你的功績又不夠,所以他讓我給你立功之機.”

楊集微笑道:“我現在又不要軍功,得了那也是累贅,與其事後要想辦法折騰掉,到現在就不要.”

“大王,聖人當真要升我為郡王?”

楊義臣難以置信的看著楊集,內心的感激使他眼睛都紅了,聲音也帶上了絲絲顫抖之意。

“不錯!”

楊集點了點頭,說道:“你是皇族一員、自成一脈,然而你這一脈卻沒有一個王爵,這怎麼說都說不過去。

更何況你在先朝、本朝都立下了赫赫功勳,所以聖人早就打算把你升為郡王了。

只不過現在的爵位晉升方式十分嚴格,而聖人又是一個追求完美的理想者。

他覺得你楊義臣不但忠誠,而且有能力、有功績,既然你可以用真本事博取郡王之爵,那你就用軍功來升好了.”

這件事、這些用意,楊廣其實是不讓楊集說的。

他認為水到渠成就行了,用不著刻意說、刻意提。

但楊集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楊廣既然這麼為楊義臣著想,要是不說出來,楊義臣哪能知道你楊廣的苦心?

事後,楊義臣要是真的當上了郡王,搞不好還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

所以事先必須得說清楚,否則人家哪能明白?哪能瞭解感激?

既然楊廣矯情不說,就由他楊集來說好了,反正他向來乾脆不要臉。

看到楊義臣被感動得一塌糊塗,楊集便知道自己說對了。

他看了淚光閃閃的楊義臣一眼,接著又說道:“你要是用軍功當上郡王,於你個人而言,其意義之深遠,遠比皇族這個身份強了無數倍,而你這個郡王的重量也沉甸甸的,遠比因為皇族身份而獲得王爵的人強。

於皇族而言,你則是成了典範,日後將會促使其他支系的子弟奮發圖強、力爭上游.”

其實還有一點,楊集沒有說。

那就是大隋皇族人丁不興,親王只有十一個,分別是蔡王楊智積、滕王楊綸、衛王楊集、道王楊靜、蜀王楊秀、秦王楊浩、齊王楊暕、趙王楊杲、燕王楊倓、越王楊侗、陳王楊侑。

而郡王更少,如今只有安德王楊雄、河間王楊慶、遂安王楊昊。

以上這些王爵除去楊堅那一脈以後,楊家旁支只有四個親王、三個郡王,而楊集和兒子就佔了兩個。

而楊集的次子楊明、三子楊昌是庶子,他們爵位的起步點都是開國縣公;當楊集滅了吐谷渾,那兩個奶娃娃坐享其成、分了他的功勞,然後就成了正二品的開國郡公。

楊集這一次要是滅了高句麗回去,楊廣肯定又把他的功勞分封到老二楊明、老三楊昌頭上。

輕則是賜予文武散官、重則是升為國公;意外級別則是楊廣高興之下,越級晉升老二為郡王。

如果僅僅只是授予文武散官,倒是無所謂;但如果是意外級別的封賞,那麼對於本來就光芒萬丈的衛王房來說,那可不是什麼好事。

真要如此,會亮得沒朋友、沒兄弟的!

要是楊義臣因軍功光芒萬丈的升為郡王,他兒子哪怕成了郡王,也不顯眼。

而且日後,也多一個戰鬥力強悍的郡王來分走他們四大親王的無形的壓力。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話三國:我武神附體,橫掃千軍

控各種的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