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嗚嗚、嗚嗚嗚”的號角聲在曠野上空迴盪,以於仲文為首的弓騎兵迅速匯聚而來,他們收了弓箭,將武器換上長矛、大刀,向越來越少、越來越亂的高句麗軍士兵發起了猛烈的衝鋒。

戰爭進行到了關鍵時刻,於仲文也不再充當戰爭的看客。

當他看到大旗所在的中軍士兵已經十分稀薄,周圍的騎兵紛紛參戰,便當相立斷的親率一千五百名精騎縱馬下崗,如同一支離弦利箭向所在的大旗方向衝殺而去。

“放箭!”

乙豹手中長槍狠狠地往下一揮,一蓬箭雨騰空而起,這一次沒有隋軍士兵箭矢的阻撓,箭雲呼嘯著朝於仲文的部隊勁射而下。

然而於仲文所率之軍可不是隻有皮甲奚族軍,而是身穿鎧甲的隋軍士兵。

他們也料到敵軍士兵會將箭雨射來,於是在衝鋒之初,並沒有將馬速放到最快,直接近到敵方的一箭之地以外,這才奮力策馬,使戰馬猛的加快了速度,而將士們也匍匐在馬背之上,利用背後的鎧甲替自己和胯下戰馬擋箭。

等到箭雨劃過一條“拋物線”向下‘灑落’,於仲文親率五百親兵已將箭雨拋到了身後。

後面計程車兵雖是紛紛中箭,但是箭矢叮叮噹噹的被他們後上的鎧甲彈飛,誠然有些箭矢透過甲片縫隙刺入身子,可是致命之傷都沒有造成,他們照樣能夠作戰;只有極少數士兵的戰馬被命中要害,吃痛的戰馬撲倒在地,將它們的主人甩飛出去,一些後續衝來計程車兵的戰馬被絆倒,人和馬都被隨後趕過的騎兵踩成肉泥。

好在這支軍隊人數不多,且衝鋒陣形又分得比較散,並未造成重大傷亡。

高句麗軍士兵準備放第二輪箭或是第三輪箭之時,於仲文率領他的親兵已經成功衝到高句麗軍弓騎兵、弓箭兵前方,並且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隋軍來得太快,部署在前方多數高句麗軍士兵根本來不及更換武器,頓時被殺得一片大亂。

於仲文雖是六十三歲的老人了,可他正如乙豹之前對斛律晉和文廣等將所說那般,除了善於用兵之外,還是能夠在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的悍將。

他在尉遲迥造反之時,便多次親率精銳之軍擊敗了擁有十多萬大軍的叛將檀讓、席毗羅、李仲康、房勁。

其作戰方式就像現在這般,率精銳之師直取敵軍中軍;此法本身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只要想將他拿下、殺死就能解決問題,但問題是那麼多戰鬥中、那麼多人都沒有人能夠拿得下他、殺得了他。

這些戰例,足以說明於仲文的武藝和膽魄非同一斑。

此時的於仲文雖然過了人生的巔峰,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都遠遠不如當年;但是此刻迸發出來的驚人爆發力,使他在短時間之內仍舊是當年那個銳不可當的於仲文。

比較有意思的是乙豹在磨米城時,所說的話是“於仲文乃是用兵如神的名帥,絕非勇而無謀的魯莽之輩,萬萬不可大意”。

然而事到臨頭,他的中軍和親兵卻被“勇而無謀的魯莽”的於仲文殺得七零八落、紛紛身亡落馬。

數百名兇悍的親兵在於仲文的帶領下,闖進敵軍防禦圈,他們所過之處,高句麗軍挨著就死、碰著就亡,隨後趕到的騎兵瞬間將本就凌亂的陣型殺得支離破碎。

天色漸亮,戰場上哭聲震天、慘叫聲充斥四野,高句麗軍士兵被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死屍遍野;士兵見勢不可為,他們的勇悍之氣被無邊無際的騎兵衝殺得煙消雲散,此時逃命才是他們唯一的念頭,於是爭先恐後的調頭向南奔逃。

曠野之上佈滿了奔逃士兵,然則步卒又哪裡逃得過騎兵?很快就被追殺而來的奚族騎兵從後背一矛戳穿身體,活活釘死在地上。

這一刻,乙豹知道這支軍隊完了,眼看到於字戰旗越來越近,他也顧不得主力軍隊了。

率領尚未陷入戰場的騎兵避開熊熊燃燒的火堆,一群人撥馬便向東南方逃跑。

“乙豹小兒想跑了,賀比柯將軍,由你帶主力大軍殲滅敵軍散兵,我和木托爾追擊.”

於仲文眼見敵軍大旗一動,便知道乙豹要逃了,他迅速將戰場交給了奚族元俟折部酋長賀比柯,與奧失部酋長木托爾收攏數千名在外遊弋的弓騎兵便追了過去。

為了將乙豹這隻縮頭烏龜騙出城來,於仲文聽了蓋文達的建議,是真的給多伐嶽城守軍下了“前方戰事緊急、立刻撤軍”的命令,使全城一片大亂。

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因為多伐嶽城的百姓多是高句麗人,這些人雖然早已劃為大隋漠州人,不過在這其中,肯定還有大量高句麗軍的耳目、斥候、細作。

若他沒有騙自己人,城中守軍的表現根本瞞不過敵軍斥候。

但是此舉也是冒了巨大的風險,容易被敵軍機會襲擊。

他們好不容易把乙豹騙出來,此刻又是勝券在握,於仲文哪能讓身為主帥的乙豹逃回去繼續主持大局?

剎那之間,兩支騎兵一前一後在狂野中瘋狂飛奔。

於仲文軍以逸待勞,戰馬也得到充分休息,體力十分充沛。

乙豹的騎兵雖是長途行軍而來,可他們既要顧及步卒速度、又要讓全軍士兵保持著隨時能夠作戰的戰鬥力,故而北上之時,行軍速度不算快、戰馬的馬力也沒有被消耗多少。

此時的高句麗軍佔了先逃的優勢,使雙方距離一直保持著安全距離。

不過高句麗軍北上時,戰馬畢竟是走了很久,體力終究不如隋軍的戰馬。

一前一後的全速奔跑了約有半個時辰,雙方的距離漸漸被拉近。

乙豹軍為了避免被潰軍擋住道路,他們並沒有沿原路返回,而是向東南方疾走十多里路,再改道向南。

天色大亮時,已然進入磨米城管轄的範圍,遠方的地平線上也出現了飄蕩在磨米城城牆上空的旗幟。

“轟隆隆~”就在此時,地面突然震顫起來,但見磨米城方向煙塵滾滾,一支人數眾多的騎兵打著高句麗的旗幟正朝這邊飛奔而來。

乙豹軍嚇得魂飛魄散,連忙拉著韁繩向側面方疾行二里之遠,當他們看到後面的隋軍追兵也已停下,這才驚魂甫定的仔細看向了前方。

不久,迎來之軍也放緩了馬速,並慢慢向乙豹這邊靠近,一隊騎兵打著旗子而出,為首大將遠遠地的叫道:“前面可是乙將軍?”

乙豹認出了對面大將是他的副將斛律晉,也聽出是對方的聲音,而他所率領的數千騎兵正是磨米城守軍。

看著這些兵馬,他大喜過望,定是斥候和巡哨們看到他們焚燒輜重的濃煙,所以通知斛律晉率軍來援。

又見隋軍止步不前了,狂笑著率軍朝斛律晉迎了過,邊行邊笑道:“斛律將軍速速與我率軍掩殺回去!”

斛律晉卻是冷冷一笑,大聲吼道:“乙豹,你不識大勢、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致我一萬五千遼東子弟淪為高元殉葬品,當真是該死之極.”

乙豹聞言一愣,但是隨即又想到他們之前所表現出來的要投降的架勢,頓時驚恐萬分的大喝道:“斛律晉,你想做什麼?”

斛律晉哼了一聲:“射箭!”

霎時之間,六千名騎兵箭如雨發,漫天箭雨如同飛蝗一般劃空而至,一波未至、一波又起。

乙豹和他那一千多名毫無戒備之心的騎兵、帶人帶馬被射得如同刺蝟一般。

於仲文為首的追兵眼見熟鴨子即將從眼皮底下飛走,正自不甘之極,然則眼前高句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內訌,卻又令他們看得目瞪口呆。

對此,於仲文也是嚇了一跳,但緊接著又彷彿明白了什麼。

不一會兒功夫,高句麗軍扔下旗幟,士兵紛紛下馬,百多人打著白旗步行而來。

當這群人湊到近前,於仲文竟然在人群叢中看到了蓋文達。

蓋文達和度稽部酋長度稽邊在這場戰鬥中的使命是率一萬軍南下,使乙豹確信三萬隋軍已經退走。

一旦乙豹率軍出城出戰,他們則回師奪取磨米城。

斛律晉看到他們出現之時,便意識到乙豹中計了,此番肯定是有去無回。

斛律晉心知北方戰局大勢已去,他在蓋文達勸說之下,毫不猶豫的獻城投降了。

而眼前這番操作,則是斛律晉向隋朝效忠的投名狀。

從蓋文達這裡瞭解了事情的經過、以及斛律晉的身世之後,於仲文為之大喜,他翻身下馬,大步將伏地請降斛律晉的扶了起來,拍著他的肩膀道:“斛律將軍不必多禮,將軍能夠棄暗投明、迴歸中原,相信明月公在天之靈,也為將軍的選擇感到自豪.”

斛律光遇害之時,於仲文已是二十八歲的青年,他當時已然是一名嶄露頭角後起之秀,並且還是韋孝寬身邊的一名將領;對於斛律家一族遇害的前因後果瞭然於胸。

當年,他雖然將斛律光這位北齊軍神、戰神恨得直咬牙,可是時過境遷,不但被北周打敗的北齊亡了國,便了贏了的北周也不存在了,這也讓他對斛律光的恨意在漫長的歲月中,早已化作佩服和欽佩,此時遇到斛律光的後裔,自然不會惡意刁難。

斛律晉躬身一禮道:“罪將為敵國效力,丟了祖父顏面和榮光,於總管之褒獎,罪將愧不敢當!”

於仲文深有感觸的說道:“明月公乃是一代英雄,卻遭昏庸的齊後主高緯殺害,斛律一族更是差點被誅殺殆盡,回想起明月公當年之英姿,當真是不勝唏噓.”

停頓了一下,又向斛律晉說道:“你的遭遇也是許多人的遭遇、也是許多人的無奈,你能及時迴歸中原,非但沒有玷汙明月公的英名,反而立了大功。

朝廷是不會虧待你的.”

“多謝於總管.”

斛律晉最怕的就是被清算,此時聽了於仲文的話,心中長長的鬆了一口氣。

“你能勸降麥谷城守軍嗎?”

於仲文問道。

“於總管,其實二城將士早已沒有戰心,若不是乙豹一意孤行,罪將等人昨天就獻城投降了。

如今乙豹兵敗、伏誅,二城守軍一絲戰意都沒有了.”

斛律晉介紹至此,說道:“只要於總管令下,罪將願往麥谷城陳明大義、勸降守軍.”

“好!”

於仲文點了點頭,說道:“若你再將麥谷城守軍勸降,我為請功.”

“謝於總管.”

斛律晉大喜。

乙豹和文廣皆已伏誅,二城就是以他為主,此時的磨米城已經被度稽邊控制,而麥谷城那五千守軍,除了投降之外,還能如何?

如斛律晉所料,當他率軍前進入麥谷城之時,守軍聽說乙豹已然敗亡的訊息,毫不猶豫的便跟著投降了。

於仲文隨即令度稽邊和蓋文達率領五千軍兵馬打掃戰場,同時讓他們按照戰時投降的處理降兵,如果降兵願意繼續從軍者,則是編入隋軍隊伍之中,如果降兵不想從軍則是收繳武器裝備,遣散回家。

同時又派遣信使向主管大後方宇文述呈送捷報,讓他全盤接管後方事宜。

安排好後續之事,於仲文當下下午親率兩萬二千名奚族軍戰士、斛律晉八千嫡系軍繼續南下,向楊集所在的蒼巖城進發。

與此同時,李景為首的兩萬五千名冀州軍也在後世的鐵嶺市一帶橫渡遼水,以急行軍的方式馳援蒼巖城。

與李景同行的還有裴矩和崔弘升為首的一萬漠州軍、一萬名願意跟隨隋軍作戰的昌圖城原高句麗軍。

另外,宗羅睺和薛萬均業已成功的殲滅了為禍饒樂郡的奚仲殘餘勢力,他們兩人遵照楊集先前之令,帶著六千名刑徒軍行至黃龍縣,並且透過浮橋渡過遼水,來到了昌圖城,之後又沿著裴矩和崔弘升的行軍路線向南方行軍。

各軍的目的地,都是東路軍主帥楊集所在的蒼巖城。

除了這些即將入場、或半入場的各路軍隊以外,楊善會和韋雲起生恐自己錯過即將發生的南方大決戰,他們也在抓緊時間掃蕩尚未入手的北方中小城池。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封地優生優育,世子擁兵800萬

臘月二十八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