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春臺上,楊廣解決幾樁煩心事,心情大好;楊集弄清楚是一場誤會、又藉機勸諫了楊廣,同樣是心情大好,唯一心情不好的,就是豬頭楊暕了,他不僅捱了一頓打、絕了奪嫡的希望,還又被轟去宗正寺蹲大牢去了;不過讓他感到慶幸和安慰的是,楊廣沒有把幕僚之罪惡算到他頭上,而且還打算讓宗正少卿楊恭仁幫他查王府。

對於楊恭仁這個鐵面無私的族兄,楊暕其實是一點都不喜歡,但是他卻不得承認,楊恭仁在查賬方面很有一手。

樂平公主慘遭惡奴欺騙時,便是楊恭仁幫著查,最後不僅查出幾百個惡奴,還追回無法計數的財富,更為難得的是,他一文不貪、沒有冤枉一個好人。

而齊王府的問題和樂平公主府十分類似,交給楊恭仁來辦的話,楊暕能放一百個心。

轟走了有失雅觀的楊暕,楊廣感覺世界一片美好,向楊集問道:“吐谷渾已經給你封鎖好幾年時間了,據聞,吐谷渾人過得相當悽慘!可有此事?”

“確有此事!”

這是公開的秘密,楊集也沒什麼好隱瞞的。

楊廣點了點頭,說道:“朝堂對於軍備競賽的意見極大,那些目光淺短的官員,一旦攻擊你,就拿吐谷渾來說事。

既然你也說吐谷渾非常悽慘;依我之見,還是把吐谷渾滅了為好.”

“阿兄為何忽然要滅了吐谷渾?是不是有什麼重大的戰略安排?”

楊集知道軍備競賽確實成了官員們攻擊自己的理由之一,輕則說什麼勞民傷財、白費功夫,重則說自己養兵自重、養賊自重。

這種老調重彈的言論早在先帝時期就甚囂塵上,現在自然就更多了。

不過讓楊集奇怪的是,楊廣為何忽然想要自己滅了吐谷渾?難道跟高句麗有關?

“有三個原因,一是早一天將吐谷渾拿下,我們就能早一天治理。

二是李子雄發來緊急軍情,稱是高句麗非但沒有按照協議退兵,反而源源不斷的往遼東增兵;看這架勢,高元是打算撕毀入朝協商協議,準備向我大隋開戰了.”

楊廣說到這裡,開始分析起了雙方兵力:“高句麗有數十萬精兵,將士們的韌性、意志、忠誠、軍紀遠非北方遊牧人可比,一旦開戰,必將是一場不亞於平陳之戰的大血戰。

這也就罷了,難就難在高句麗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我們要想滅掉高句麗,事務必須要做好萬全之策,而兵力方面,怎麼說也要三四十萬。

就算是防守、對峙,前線也要部署二十萬兵力左右。

否則,一馬平川的漠州、遼州北部必定守不住。

可是京兵大改尚未完成,軍中的關隴貴族子弟人心各異,而驍果軍又未成軍;若是大戰驟然暴發,我們根本拿不出這麼多的精銳之師.”

“要是你在大隋和高句麗大戰爆發之前,把吐谷渾給滅了,既能狠狠地震懾西突厥各部,令其不敢輕舉妄動;又能抽出數萬名英勇善戰的精銳之師參戰;同時,還能借助殲滅吐谷渾之威勢,令東突厥、霫族、奚族、南北室韋服服帖帖的出兵.”

停頓了一下,楊廣又說道:“二十多萬將士的仇,我們不能不報,就算高元不打,我們也要讓高句麗還清這筆血債。

所以我也考慮攻打高句麗的戰術。

我的戰術是引蛇出洞、奇兵出擊,先是將他們的兵力盡數引到遼東,為了讓各個易守難攻的要地的守軍也引出來,得適當的給他們一點甜頭、一點希望。

等到時機成熟,再在遼東把高句麗可戰之士一戰全殲,然後暢通無阻、直指平壤.”

“與此同時,以水師為奇兵,令其從萊州出發,在浿水入海口一帶登陸,此軍的到來,勢必令平壤軍心大亂、君臣驚慌.”

“此軍的任務是直搗平壤麼?”

楊集問道。

“當然不是!”

楊廣搖頭道:“就算平壤城沒有多少守軍,可是城內城外的民眾眾多。

大隋水師一旦攻敵要害,退無可退的高句麗民眾為了保家衛國,勢必誓死奮戰。

而我軍水師就算再強大,那也是深入敵境的孤軍,又如何經得起這種消耗?”

“所以水師的使命主要有二:一是震懾平壤,瓦解高句麗君臣、軍民抵抗大隋的意志。

二是負責為陸上軍隊運輸糧草、攻城器械,只要他們成功登陸、守到陸上軍隊、將物資交給陸上軍隊,哪怕他們沒有傷敵一卒,那也是大功一件。

這兩個戰法,你以為如何?”

楊集抬頭看了楊廣一眼,問道:“這種戰術戰法定死了麼?”

楊廣搖頭失笑:“戰場瞬息萬變,現在之法未必適合遙不可及的戰場。

我現在不過是說說而已.”

楊集點了點頭:“這個戰術戰法其實非常好,不過我們要考慮海上風暴,如果水師重蹈覆轍,失去補給的陸上軍隊,就會變成深入敵境的孤軍了,他們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

楊廣苦笑道:“這也是我最為擔心的地方,你可有解決的辦法?”

“阿兄,百濟向我大隋稱臣,它就是大隋最好的盟友.”

楊集說道:“為了保險起見,水師可以借道百濟,戰前陸陸續續將軍隊、物資運往百濟北部,到時候,水師可以從海上、陸上攻擊高句麗南部地區。

如果高句麗中了引蛇出洞之計,這支奇兵很快就能推到平壤城外.”

楊廣聽得眼睛一亮,他細細想了一會兒,才說道:“此法是不錯,可是百濟名義上雖然向我大隋稱臣,然而我們和百濟交往不多、對百濟所知有限。

我現在只知道百濟新主名叫扶余璋,他可信嗎?就算他可信,可他是扶余氏裡的沒落王族,他對百濟的控制力好像也不行吧?”

“我沒有見過扶余璋,也不好下定論!”

楊集說道:“不過我在遼州的時候,特意打聽了半島三國的情況,我就說一說三國恩怨情仇吧!或許阿兄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說說看!”

楊廣頓時來了興致。

楊集說道:“半島三國並存數百年,也混戰了數百年。

在周、齊、陳並立年間,實力最強的高句麗企圖西進,結果被北齊打得落花流水、慘敗而歸。

高句麗見勢不可為,便調頭南下,企圖統一半島。

然而它的附屬國新羅卻聯合當時實力第二、與高句麗為敵的百濟奮起反抗。

高句麗打不過兩國聯軍,丟失了最為富庶的漢江平原,其中百濟佔領了漢江中下游平原、新羅則獲得漢江上游平原.”

“高句麗失敗以後,改強攻為分化離間,蠱惑得隴望蜀的新羅撕毀盟約,突襲百濟,佔領了漢江中下游平原。

不過百濟有失也有得,失去了這片土地,使它在陸地上,便和高句麗不再接壤了,也不受高句麗威脅了。

而新羅有所得也有所失,拿下整個漢江平原後,其北部便和高句麗全面接壤,於是兩國就打了起來.”

“百濟聖王扶余明以為有機可趁,便突襲了新羅,不料新羅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事先設伏,把毫無所覺的扶余明和數萬精兵弄死了.”

“隨聖王一起出徵的太子扶余昌撿回一條命,即位為威德王,但因其父慘敗,損失了大量忠於扶余家的軍隊,使王權落入沙、燕、解、真等‘大姓八族’所把控的‘六佐平會議體’中,威德王為了奪回王權,便和‘六佐平會議體’鬥了起來,可是三年之內,百濟死了三個王,除了威德王,後面兩個不甘當的傀儡惠王、法王也死了.”

“扶余家嫡系在持續三年的動盪中,死光了。

而八族誰都想當王、誰都不想讓別人當,於是達成了妥協,找來沒落王族扶余璋為王,是為武王.”

“百濟先後慘敗給新羅兩次,接著又陷入無休無止的內鬥,現在成了實力最弱那一個。

不過現在的武王可不是人,而是一個相當厲害的龍人.”

楊廣好奇的問道:“龍人?此話怎講?”

楊集說道:“扶余璋的父親是百濟京師南池之池龍,他的母親則是一個寡婦,好像是在寂寞難耐、飢渴難耐的情況下,與這條龍發生了關係,然後生下了扶余璋!這不是龍人又是什麼?”

“講正事!”

楊廣一聽就知道扶余璋是因為沒有服眾的身世、聲望,所以為了表明自己是正統,於是給自己冠上了神話色彩。

其實這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操作,只因他爹奪取周朝天下之前,便藉助他出生在般若寺之事,讓人說他出生時,般若寺的天空出現紫氣盈庭、萬佛朝拜等神蹟。

這種事,百姓一般信以為真,可是作為糊弄百姓的群體,全都知道所謂的神蹟是怎麼一回事。

楊集這麼聰明,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絕對是故意的。

楊集笑了笑,說道:“扶余璋野心極大、能力也比百濟聖王強,他在仁壽元年登基,就一直在裝孫子,同時像宇文邕那般,秘密聯絡人手、對‘大姓八族’挑撥離間,使八大家族鬥得不可開交,而他卻從中獲利。

他僅僅只是用了六年時間,就從一個孤家寡人變成了名符其實的大王.”

“期間還利用高句麗、新羅之間的紛爭,積極與兩邊改善關係。

高句麗希望百濟對付新羅,新羅希望自己在和高句麗打仗時,百濟不要在背後搗亂,便都與百濟和好了.”

“百濟因此免遭戰禍襲擾、得以安享太平,國力也得到了恢復,這又令他威望大為增強,八大家族創立的‘六佐平會議體’已經名存實亡.”

聽到這裡,楊廣說道:“照你這麼一說,扶余璋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聰明人都懂得如何舍取!我會派人與他接觸.”

怎麼派人接觸,楊集也沒多問,因為照楊廣的意思,他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收拾只剩下半條命的吐谷渾。

想了想,又轉回了原題:“阿兄說讓我去滅吐谷渾,共有三個原因,現在已經說了兩個,最後一下,又是什麼?”

“第三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

那就是京城即將發生一個應該比較大的風暴.”

說到這個,楊廣神色變得鄭重起來:“關隴貴族各大門閥頻頻接觸,我透過一個可信的心腹,知道了一些內幕.”

“他們準備對付楊約、楊玄感一家子,如果楊家應對不當,便將矛頭指向你、指向一切與司徒有關的人。

此事如果展開,必將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動盪。

洛陽,我倒是不擔心,我擔心的是關中、我擔心關中兵變再起.”

“如果兵變再起,你在涼州的話,可以從西邊策應世明,如果沒有兵變,也能震懾那些鼠輩.”

“此事,我其實是可以制止的。

但是我也希望他們鬧一鬧,這樣好讓我對多不數勝的散、勳、爵官下手.”

另外還有一點,楊廣沒有說,那就是他作為一個皇帝,最要講究平衡,絕對不能讓朝堂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也正是因此,他沒想過把關隴貴族趕盡殺絕,他要留下一部分來對抗山東士族,同時還要扶持皇族、外戚、河東士族、中原士族、南方士族、關中士族、寒門,讓朝堂形成真正的九鼎並立之局。

但是楊素死去之後,楊家卻成了一個不可控的變數,他生前不但是征戰數十年的常勝將軍、軍神,而且還是朝廷第一重臣,軍政的人脈都很強大。

如果楊素還在,楊廣倒不是擔心,因為他知道楊素識進退,不會做逆勢而為的蠢事,可他生前的人脈關係,現在盡數落到楊約、楊玄感之手,而這兩人和楊家子弟,卻又是沒腦子的傢伙。

他們連“厚死人薄活人”的話都說得出來、連“挾屍”要挾皇帝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是他們不敢做的?所以楊家也演變成了一個不可控的難點和大變數。

楊廣無論是從權力平衡去考慮、還是從江山穩定去考慮,都要試一試楊家。

現在誰知道自己因為楊家前段時間的作為,對楊家異常不滿,他倒是想看一看,當關隴貴族對楊家群起而攻的時候,楊家究竟如何應對?

如果楊家大敗、慘敗,楊素的人脈關係到底是不顧自己的不滿、也要“忠心耿耿”的站在楊家那一邊,還是人死如燈滅、一拍兩散。

如果兩者都有,又有哪些人,對楊家“忠心耿耿”。

在這場摸楊家底細的試探中,楊集卻又成了一個巨大的變數。

只因這傢伙最大的本事,就是沒事能搞出事,小事到他面前,往往演變成天大的大事,所以不管是為了之前說的“三大原因”,還是防止他搞亂自己的計劃、防止他將事態鬧失控,楊廣都要把他打發出去。

等到吐谷渾滅了、這場風波結束了,他愛去哪裡就去哪裡,如果他願意去幽州禍害高句麗,楊廣更是求之不得。

楊集不知道連楊廣也怕他,不過並沒有影響他對這項任務的重視,說道:“吐谷渾早已是冰天雪地了,不宜行軍作戰,至少要等到明年冰雪融化.”

“你打仗我放心,你自己看著辦!”

楊廣非常通情達理,但是他馬上又擔心楊集直接賴到年後,緊接著又說道:“事不宜遲,最好還是早點過去準備.”

“明後天,我就走!”

楊集笑著說道:“我入宮前,正將慕容三藏、李靖等人打發回去,這下子,我們可以一起回去了.”

說著,又想到了宋正本。

楊廣果然沒有在意洮州通守這個職務,他為了儘快把楊集打發走,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假太監,征服女帝成絕世強龍

一筆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