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不是嘴上說的那麼簡單。

還好這些人都是山民,他們能夠夠辨認出哪些東西能吃。

就鍋裡那些稀奇古怪的蘑菇,李嗣興是不敢隨便採了放鍋中的。

這些山民長年採食蘑菇,有毒的蘑菇基本上已經被那些中毒的人給試吃出來了。

原本李嗣興覺得自己在軍中和驢友生涯中學習了很多野外生存的本領,興許能夠幫助這些百姓一把。

但是現在除了教他們挖掘德克塔火灶之外,自己似乎沒有什麼好教的了。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知識都來自古人的智慧。

就在劉安給李嗣興講解大家怎麼依靠一路上採集維持生活的時候。

李嗣興當著大家的面兒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他取過劉安手中的木勺舀了一點湯糊糊放到嘴邊吹了一吹,然後就那樣直接喝了下去。

就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

不僅僅沒有皺一下,還滿足地舒展開來了。

包括蹲坐在地上的百姓,大家都對李嗣興投來了驚訝的目光。

劉安的眼中除了驚訝,卻還有一絲絲欣賞。

這個世子才剛剛見面就給他帶來了很多震撼。

此子說話做事完全不像是一個十三歲的傲氣少年。

或許自己就應該趁著對方生病的時候主動靠上去,還能早早拉近關係。

李嗣興卻沉浸在這大雜燴的味道中。

除了味道有些淡,還有賣相不怎麼樣,看起來像是李嗣興小時候家中大鐵鍋中煮的豬食。

這湯糊糊倒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鮮味。

像是火鍋吃到最後時剩下的鍋底一般。

蘑菇和蛇肉中的鮮味兒,竹筍、芭蕉心所蘊含的植物清香,昆蟲身上高蛋白的味道,分不清是魔芋還是葛根中的澱粉味道,再加上各種野菜味道的雜糅。

讓這一鍋湯糊糊滿足人類味蕾的各種想象。

李嗣興覺得這種食物今後說不定會發展成為一道名菜。

“呀,世子殿下,您的身份尊貴,怎可吃這些東西.”

劉安說道。

劉安一直是一個耿直的人,從不討好上官。

實際上,他不是不會奉承人,而是打心眼裡看不起那些人。

不過這位戰神的兒子,似乎還不錯,不是那種虎父犬子,更不是地主家的傻兒子。

劉安心中佩服李嗣興,這才會毫不吝嗇地幫他捧一捧。

他這話實際上是說給周圍的人聽的。

世子殿下這麼親民,得有人在一旁做個旁白啊。

不然老百姓怎麼知道殿下親民呢。

正如《史記》所言:“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李嗣興饒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劉安,他有些懷疑這樣一個聰明人,為什麼會做了三年典史呢?按道理只要有縣丞或是主簿空缺了,典史都可以直接補缺,成為流官。

所以都說典史是半步入流,編制之下,最頂尖的存在。

“劉典史,父老鄉親們吃得,本世子也吃得,以後本世子就跟鄉親們一個鍋子裡刨食了.”

實際上李嗣興是真覺得好吃。

那些蟲子要是先放入火塘中炙烤一下再放鍋中煮,滋味一定更好。

只是劉安剛才的話提醒了李嗣興,此時正是表現自己的好機會。

李嗣興之前還在想要依靠誰的問題。

其實問題很簡單,今後自己只能依靠這些百姓,這些所謂的屁民。

大明朝依靠文人士大夫,所以當李自成帶著屁民們擊敗他的時候。

文人士大夫毫不猶豫地將他賣給了滿洲軍事貴族組成的韃子朝廷了。

韃子用滿洲軍事貴族和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

這才能夠打的南明毫無還手之力。

整個南方的戰事,由洪承疇統籌,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這些漢人降軍作為主力。

這些可都是明人中的精英啊。

滿洲八旗在這裡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

作為知名答主,同時也是一個論壇常客,李嗣興對這些馬後炮式的歷史分析文,耳熟能詳。

他知道自己今後能夠依靠的主力就是這些百姓。

這些普通的屁民。

這倒是符合他的出身,畢竟其父李定國就曾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軍。

根正苗紅。

劉安注意到李嗣興用了“鄉親”一詞。

這個詞用的好啊,項羽當年就以江東百姓為父兄,江東子弟拼死為其征戰。

“我看這鍋飯食也差不多了,鄉親們一同過來吃吧。

我呢也不白吃,得添上我的份子.”

說著他取下掛在李本忠脖子上的一串麥餅。

李本忠悶葫蘆似的站在一旁,不知道這位小爺今天是要鬧哪一齣。

這些人剛才還畏懼李嗣興,但是在李嗣興喝了鍋中的湯之後,他們眼中的畏懼之色明顯少了幾分。

李嗣興剛才算是跟他們一口鍋中刨食了。

神之所以為神,那是因為不食人間煙火。

能夠跟百姓一口鍋中刨食的就一定不是神。

在李嗣興的招呼下,這些人都圍坐了過來。

巖龍從身上取下一個新鮮的粗竹筒幫李嗣興先裝了一碗湯糊糊。

李嗣興從一串餅子上取下一個,仔細地掰成小塊,放在裝著湯的竹筒中。

剩下來的餅子,他交給了李本忠,使了一個眼色。

李本忠就不情不願地將自己好不容易儲存到現在的行軍餅給掰碎了扔進那口像是饕餮圓鼓鼓的肚皮一般的大陶鍋中。

李嗣興雖然注重衛生,但是並沒有潔癖。

這大鍋中的湯糊糊的材料可能沒怎麼洗乾淨,但是大火煮了這麼久,細菌也變成蛋白質了。

再說這時代的東西可都沒有化肥農藥和激素。

中國人談事情就喜歡在餐桌上。

哪怕是整天說著食不言、寢不語的讀書人也喜歡在酒桌上談天說地,也喜歡在床榻上跟小娘子竊竊私語。

“食不言,寢不語”這話就跟教育小孩不要吃魚子和老母雞肚子裡還沒生出來的雞子一個意思。

都是大人不希望小孩做的。

“各位鄉親,本世子自我介紹一下,家父正是晉王殿下.”

這些百姓一聽到晉王殿下的名號,一個個又要磕頭行禮。

在這裡晉王殿下的名號可是比皇帝還要響亮。

百姓識晉王者多,識明帝者少。

“大家無需多禮,嗣興不過舞勺之年,諸位都是我大明的父老鄉親,是我李嗣興的父兄長輩.”

“倒是嗣興要感謝大家對大明的信任,韃子殺來,大家願意跟家父出走,這是生死與共,這就是忠義.”

“因此,大傢伙今後就是嗣興的父老兄弟.”

眾人圍在李嗣興的身邊,一邊用木勺攪和著自己竹筒裡的飯食,一邊聽著李嗣興講話。

李嗣興似是在聊天,似是在演講。

他儘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

這些百姓聽得津津有味。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大楚【扶秦直上】

一劍江湖解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