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出生於1933年,在一個名陽門前的稀疏小村莊里長大,小村莊隱蔽在翠綠密林的無名山下。

村裡雖僅五十多戶人家,二百餘人,卻是才人輩出。

曾出過碩士、博士、高階工程師、研究員和教授。

原本進那個村子沒有水泥大道,只有一條不寬的泥巴路,後來在政府惠民工程的號召下,村民們踴躍捐款,才修出一條長約一公里半的水泥大道。

外公外婆將他們五萬元的養老金也捐了進去。

路修好後,全村人都很開心,那是一種路通四鄰憶古松,三根柺杖三支歌的喜悅。

村民們再也不用步行四五里,走過崎嶇的田埂小道,費時半個多鍾到達目的地,有了水泥大道,一路駕車,十多分鐘就可開出村子。

外公當年去小學讀書,走的是一條山間小道。

那時小孩上學,沒有家長接送。

下雪天,個別地段路道狹窄,路面很滑,他們就雙手抓一把稻草,套一雙草鞋一步一步地爬。

路旁都是深山密林,還暗藏墳墓,恐怖陰森,聽說山裡有個兇殺鬼,外公其實挺害怕走那段路程。

但學校旁邊也有美好的回憶,比如那片鬱鬱蔥蔥的松樹林。

外公以前總是提早上學,拖晚回家,為的就是走進樹林,採摘野果,撿些食用菌。

有時外公會帶一個黑布袋,撿一袋松脂回家,用來製作蠟燭。

秋天到了,松果掉下來,外公會與小夥伴一起撿乾透的松果,得意地比誰撿得的最大。

那時候孩子們的遊戲不是王者榮耀,不是魔獸世界,也不是英雄聯盟。

那時候的孩子從沒聽說過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但他們的童年依舊五光十色。

外公的童年遊戲有很多,那些遊戲是我們這一代人少有機會玩到的。

比如,外公和小夥伴們會去竹林裡尋田螺找瓦片,找到田螺進行比賽,看誰爬得快,還會找塊合適的瓦片做玩具。

有一天,他們看到一個青年騎著駿馬進村,左手牽繩右手執鞭,神氣得很!那青年經過外公家門口後,便進入了村裡的一個大財主家。

外公他們幾個小男孩興高采烈地模仿著那位青年騎馬的樣子,他們一人當小馬伏地爬行,另一人騎在背上右手拿一根小樹枝,裝得有模有樣。

玩得膩了,他們就換個花樣,學馬背石頭。

外公自己想象自己是一匹馬,將一塊大石頭放到背上,但沒爬兩步,大石頭便滾了下來,不偏不倚地砸中了外公的左手無名指。

之後那根手指頓時鮮血直流,外公說,幸好當時他奶奶在家。

奶奶居然在牆壁上找到一個蜘蛛窩,那蜘蛛窩像一張棉紙,奶奶將其放在外公的傷口上止血,結果給外公留下了一個終身的疤痕。

外公小學旁的松樹落下層層樹葉,軟如地毯,他們幾個小男孩便席地休閒,背靠蒼天大松樹,聞著濃郁的松香味,談論畢業後的打算。

有的小夥伴要考初中,有的準備做木匠。

外公一想到自己的家境,眼前便是一片濃雲,因為當時的他,並沒有理想。

只是想起了語文老師常在下課前朗誦的那首古詩:遮雲蔽日鬥天公,伴月陪星入太空,拔俗超凡君子志,疾風驟雨顯英雄。

蒼勁的古松,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即使無人護理,也敢於遮天蔽日。

可能也就從那時起,堅挺無畏、孤立倔強的古松,成為了外公終身奮鬥的目標。

外公告訴我,現在的農村有想象不到的優惠,種田不用交公糧還會得到國家的補貼、購置大型農機電器國家給補貼、房屋舊損要重建國家給補貼、生病有“醫保”、老人有“低保”、修水渠、築村道、整頓村容、提倡環保。

現在的農村,農閒時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賺回大錢興家立業,留守人員生活富裕了喜歡趕集市。

外公說,以前的集市,沒有幾座像樣的房子,那是四間無牆的空棚子,用它來提供銷售貨物的臨時攤位。

去集市的都是買賣人,人員不多,交易完畢就回家,集市散場快。

現在的集市,除了七八間空棚子和一塊大空地,周圍還有漂亮的樓房,靠邊的路就是一條街,多路交集是一座小城鎮,趕集的人多半是去逛玩的。

村裡有一位八十六歲的老人,只有小學文化,當了一輩子鄉村信用社會計,忠心耿耿為民辦事,一身清白,兩袖清風,領兩百來元的退休金和高齡補貼,高興得很,非常知足!村裡還有一位了不起的盲人,丈夫外出打工,她獨自一人在家收收撿撿,沙發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擦得晶晶亮,地板打掃得一塵不染,作為盲人,她總是笑得一臉燦爛!1958年,外公的岳父在家大門前種了兩棵南瓜,心想天熱遮遮蔭,結個瓜也可填填肚,不料被生產隊發現了,隨手一拔就除掉了。

外公說,現在所有的事情都不一樣了,星光月夜下的小山村,半夜兩點以後,溝邊地頭燈光點點。

村民們頭戴電池燈,忙著收割和清洗青菜。

那天亮以前就已經洗好了一排排青菜,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問他們為什麼要起這麼早,他們說“趕集市的人很多,去晚了就進不去了”。

原來,農村人比我們早四五個鐘頭踏入新的一天,外公說,其實這是隻有他所長大的那個安和鄉獨有的風景線。

其實以前沒有這樣大規模種菜,各家各戶都是自己種一點,自給自足,吃不吃青菜無所謂。

因為種得多賣不脫,形成不了市場。

而現在,村民們也開始講究健康長壽,講究營養,也像城裡人一樣講究吃青菜了。

外公說現在人們手頭有錢,有的做生意忙著繼續賺錢,有的走親串親兼旅遊,生活方式變了,生產方式也變了,一切都變了!上田間下地頭,運肥料用獨輪車、三輪農用車,你再也見不到彎腰挑重擔的場面。

2014年外公再次回村裡的時候,那個當年與他玩小馬遊戲的男孩子變成了八十多歲的老人,老人再也不騎小馬了,改坐小車了。

外公說,如今坐輛小車回農村並不算神氣了,現在農村車子多得很!咱們村小車、麵包車就十多輛,加上農用三輪車,電動車更是家家戶戶都有。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戀與說唱

雪Athena

消失的真兇

飛 翼

寂靜之名

求理

又是一個秋季

想做懶大王

懶得起名字可能是末日

往後餘生上上籤

年代遊記

匿名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