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朦朧,外面還是一片漆黑之時,劉禪便醒來了。

伸手摸了摸左側,頓感溫軟的肌膚滑膩異常,佳人似乎感受到天子的召喚,轉身欲抱住天子,輕吟道:“陛下~”不過佳人的手卻撲了一個空,枕邊已無天子,只有其殘留下來的溫熱。

劉禪披上外袍,替小張拉了拉被子,讓她繼續安睡,自己徑直而出,在侍女的服侍下,開始了繁瑣的洗漱流程。

待他洗漱完畢,用完早膳,天已經亮了,安靜的宮殿又開始了一天的嘈雜。

一早,譙周便到宮內,與路上同行的秘書監眾侍郎問好。

“安好!”

“同好!”

廖立與譙周互為問好之後,拱手笑道:“譙太史所作《興國論》,廖某覽過以後,頓感君之大才。

此文一出,國內非議遷都之人將無話可說,君於國有功.”

譙周不敢過傲,謙虛說道:“廖君過譽,周不過動動筆墨而已。

遷都之事,還需仰仗廖卿.”

“哈哈!”

廖立滿意地點頭,抬手說道:“請譙太史隨某同入.”

說完,廖立攬著譙周的手臂入殿。

路上,廖立念起一事,低聲說道:“太史令為國著史,可有記載立之言語?”

譙周微微挑眉,答道:“君乃大漢上卿,公之言行,豈能不載?”

“可否飾之一二?”

廖立試探問道。

“飾之?”

譙周聞言,直接否決說道:“君亦知曉某乃為國記事,為人飾之斷不可行.”

廖立哈哈一笑,掩飾自己臉上的尷尬之色,說道:“允南錯解了,立不過欲隨口問問,豈能真欲讓君為某修飾.”

“如此便好!”

走了半晌,廖立說道:“此事,君能不載否?”

“不能!”

廖立:t_t《漢紀·蔣費董廖呂傳》:“立欲飾言行,故問譙周,周言:“某職當載筆,記錄國事,當以公正,豈能飾之?’立又問:‘此問能不載否?’周答:‘不可’.”

此問之後,二人分道揚鑣。

譙周履行自己作為太史令的職責,廖立則是繼續為劉禪整理奏疏。

對於臣子間的私事,劉禪自然不知,此時的他正在與蔣琬、關興二人會面,由剛抵達宮內的譙周記載君臣三人的言行。

劉禪將關興的宮城營造方案讓人送到蔣琬面前,問道:“蔣卿,遷都方略已有,朕欲在明歲秋冬之季遷往長安,不知卿以為如何?”

說著,並讓關興給蔣琬再詳細介紹一遍。

蔣琬看著巾帛上的內容,聽著關興的講述,已對遷都方案有了大體上的瞭解。

蔣琬合上巾帛,答道:“臣以為安國之策,端是可行。

另置行新宮,外建新城牆。

待天下太平或中原一統之時,可擇新地另建長安城,以示我大漢聲望.”

劉禪微微頷首,繼續說道:“遷都方略已定,遷都時間已有。

然朕憂長安百姓不足,難以供養京師,故欲遷百姓至長安。

卿為司徒,秉持國政,瞭解國事,卿以為當遷多少百姓或是如何遷之?”

此前劉禪讓關興前往長安制定遷都的方略,又讓司徒蔣琬負責解決遷都所產生的人口問題。

今長安遷都方略有了,是時候詢問蔣琬如何解決長安城人口不足的問題了。

蔣琬沉吟少許,說道:“陛下,此事易爾!關中百姓自後漢末年戰亂以來,奔入巴蜀者有數萬家之眾,如翼侯(法正)、孟達、龐羲等人皆為北地士人。

劉焉以其為援,募其眾為兵,號‘東州兵’,遂定巴蜀內亂.”

“至今東州留於巴蜀者仍有數萬家之眾,我大漢若能使數萬家百姓重回關中,長安人口將是無憂。

其三輔及北方豪強士族者,可強令其入關中重回祖籍;籍貫為三輔之民,可用利誘之法,誘其北上長安.”

董卓亂政加上郭李之亂,整個司隸亂成一鍋粥,大量的百姓、士人湧入巴蜀。

蜀漢國內除了耳熟能詳的法正、孟達、龐羲外,還有射氏兄弟、上官勝、郤揖、裴俊等大大小小的北方司隸士人。

這些人在劉焉時期就入蜀,在蜀地盤踞多年,已經紮下根基來了。

如果將他們以及三輔百姓遷回關中,關中缺乏人口的問題,自然也就逐漸解決。

而且將他們遷至長安或者關中,其阻力也是最小的。

待蔣琬講完之後,關興補充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隨陛下入巴蜀元老,籍貫非荊、湘二州者亦可遷往長安,如臣之關氏、桓侯張氏、比侯麋氏、懷侯孫氏、威侯馬氏、貞勇侯趙氏、忠武公諸葛氏等元從大臣子弟.”

劉禪聽著關興之語,不由瞠目結舌,他還是第一次見給自己下刀子割肉的人。

這些元老士族因背靠大漢,其名下的田畝土地、僕人門客不少。

然而劉禪這次不太想搞這些元從,畢竟他們於大漢建國有功,不過沒想到關興領頭革了自己的命,如果讓這些元老子弟聽聞,豈不是想殺關興的心都有人。

沉默半響,劉禪說道:“元從之臣於大漢有功,今子弟隨往長安辦公即可,至於遷家不如緩之,以示我大漢仁德之心.”

關興搖了搖頭,拱手說道:“陛下,今遷都事關大漢國運,元老之臣必須隨之。

如我大漢元老之臣不奉詔領命,其餘三輔或中原士族其將非議。

我大漢當行雷霆手段,遷元老子弟入長安,以為效仿之樣,方可令其餘之人無話可說.”

“陛下,關侍中之語不無道理,法令一下,無人可免.”

蔣琬應和道。

劉禪嘆了口氣,說道:“既然如此,便從關卿之言,巴蜀之內三輔及北方任官士族隨朕遷往長安,朝廷賞賜田畝、宅院,以為補償。

至於三輔籍貫百姓以利誘之法,誘其北上.”

頓了頓,劉禪決定還是將口子放開,說道:“當不限於三輔籍貫百姓,亦可勸募蜀人北移,凡百姓內遷者給廩三月,復除二載之稅,國賜田畝,以為恩賜。

由馬尚書領遷民之事,蔣卿督之.”

劉禪還是仁德愛民,除了逼迫士族遷往長安外,對於三輔籍貫的百姓還是看其意願如何,採用利益引誘作為手段。

畢竟關中除了缺人之外,最多的就是田畝。

當初諸葛亮疏通的鄭白渠,其所灌溉的田畝,至今有些田畝還未有人耕種。

“諾!”

當然遷民的手段還不至這些,劉禪已經命費禕挑選益州內關中或北方籍貫的將士,儘可能地用利益以及前程來勸說這些將士舉家隨往長安,當然亦有些許的命令性質。

可以這麼說,此次遷都劉禪根據他們受大漢恩德多少來決定他們遷都的優先性,如在大漢任官的三輔、中原士族他們是必須要遷到長安居住,大漢會賞賜田宅,以來安頓他們。

其次是士卒,他們作為大漢軍隊,享受軍功制,讓他們遷往長安是屬於半強制性質。

最後便是三輔百姓,他們從大漢身上索取的恩典很少,反而是大漢從他們身上壓榨,對於大漢採取的利誘政策。

至於為何如此安排也很簡單,劉禪不希望因為百姓好欺負,就可以肆無忌憚對他們進行壓榨,他亦有憐憫之心。

而且就遷都換地居住而言,那些二代、富貴人家或許也會受到影響,但他們受到的影響卻沒有比普通百姓大。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誰言世子不成王

鹹魚止水

歷朝名士爭搶玩家名額

玉璃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