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入六月下旬,距離平定關中,已經過了快小半年的時間。

關中之戰的封賞也已基本落實,大量的錢糧從府庫中劃出,獎賞的農田也已經從當地的郡縣劃撥出去。

大漢國內大體上又進入了和平發展期間,只不過在邊陲地帶上並不太平。

剛上任的朔方都督鄧艾領軍,與張嶷遷北地郡舊民回西套平原,在(今吳忠市舊址)上重建郡治。

原縣名的富平也被劉禪改成建興,以年號命之,寄託非凡的希望。

鄧艾在西套平原,藉著大漢的威望以及河西鮮卑的幫助,與河西諸胡互通有無,用錢財贖買流落入胡人手中的漢人百姓,聚集人煙,以為復土。

與此同時,上郡太守閻宇在宿嘏的配合下,擊敗盤踞於高奴舊城(今延安市)南匈奴分支部落稽胡分支小部,將數千稽胡百姓編戶齊民,修築舊城以為御外敵。

而河西郡太守王嗣領軍沿著黃河北上,尋漢人人煙,築小城屯兵安民。

江州地區,江州都督鄧芝統率左白甲衛,於巴地的賨人、蜑人之中招募衛戶,或征討深山內不從蠻夷。

河湟地區,護羌校尉馬謖在禿髮鮮卑元氏的幫助下,為左青甲衛募羌胡,尋善弓騎者入戶。

南中地區,庲降都督馬忠將剛抵達南中的左赤甲衛調往興古、永昌二郡,讓他們在指定的區域內讓發揮,禁止違背軍紀即可。

經過李恢長期的治理,南中七郡靠近蜀地的幾郡頗是安定,少有不從的蠻夷部落。

因此馬忠繼任李恢職位後,為進一步對南中的管理,主動將治所遷到建寧郡味縣,處在漢夷的之間,加強對夷人的管理。

上一次牂牁郡、興古郡的獠人起兵作亂,並非南中不寧的代表,而是大漢對南中深入控制的表現。

簡單來說,李恢在職期間重點治理靠近蜀地等郡,輪到馬忠上位將大漢的觸角往外延伸,目前重點治理興古、牂牁二郡。

此二郡乃大漢與交州的交界處,順流隅水、周水南下,可以抵達東吳交州等地。

至於永昌郡的話,在大漢的最南端,郡內領土包括緬甸北部的部分地區,大漢在這也只不過是控制幾座縣城以及附近的村落,大量領土及蠻夷難以深入管控。

因此左赤甲衛入深入南中征討南蠻,也可以看作是大漢增加南中地區控制的表現。

而且白甲衛以往也會深入南中,降蠻人部落編戶為種邑,或俘虜為奴。

加上即將在七月份準備征討汶山羌的右三衛,可以說大漢四面向蠻人動手,以獲取蠻夷人口以及三衛兵丁。

不過此時的劉禪沒有著急出征,而是在朝殿上召見眾臣,商議國事,叮囑相關事宜。

太常杜瓊手持笏板,出列說道:“啟稟陛下,今我大漢光復長安,又以長安為陪都。

敢問陛下,是否廢立南陵,於長安新建陛下陵邑.”

劉禪的皇陵,號為‘南陵’,與老劉的惠陵(北陵)對望。

南陵在劉禪的登基之初,便開始修建。

不過為了支援北伐,南陵修建一直是小打小鬧,沒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現在大漢光復長安,以大漢未來的規劃肯定要遷都長安,那麼皇帝的陵墓需要修建在首都附近,南陵也失去了他的作用。

侍中魯芝進言,說道:“啟稟陛下,臣也以為杜太常之言,頗是有理。

陛下可於長安重建新陵。

並啟陵邑,遷郡國豪傑貲五百萬以上於新陵,賜上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冢地、第宅,以入長安.”

此言一出,朝廷眾臣臉色微變,看了魯芝幾眼。

杜瓊心中暗暗叫苦,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啟新陵的建議,會引出魯芝建議陵邑制的建議。

不過階上的大漢天子劉禪臉色淡然,沒有絲毫變化。

顯然眾臣的表現態度,在他的意料之中。

西漢的陵邑制在早期是作為強幹弱枝的工具,到了後面就是作為打擊豪強、士族的工具。

根據遷民人口的多少以及遷民高貴,基本是可以看出這位帝王執政期間的統治力如何。

西漢時期,遷陵成功的兩個案例就是漢高祖以及漢武帝,兩位皆是武功赫赫之人。

李福勸諫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杜太常之言可行。

只是若要從啟陵邑遷民,恐有不利於我大漢北伐,還望陛下三思而行.”

光祿勳裴俊出列,反對說道:“啟稟陛下,今我大漢一州人口不及漢時一郡之民,今若擅遷百姓恐非議,所能遷百姓人數亦是不多啊!”

劉禪臉色很是平靜,說道:“魯卿初入大漢,不知我大漢民眾幾許,人口如何,今後當以慎言為上.”

“諾!”

魯芝應聲退下。

這讓其他準備對魯芝開炮的巴蜀大臣,沉默下來。

相比於廖立高傲的性格,新來的魯芝實在太讓人討厭了。

真就是仗著自己是關中人士,上疏啟陵邑制。

難道不知道遷去長安計程車族,其多是在大漢任職的巴蜀官員的家族嗎?在巴蜀居住的人,不僅是巴蜀本地人,還有在巴蜀地區生活十幾年的荊州、東州人士。

啟動陵邑制,相當於是給這些人換了一個家,積蓄多年的家底、結交的人脈全沒了。

當初廖立獻策給老劉遷陵建邑,諸葛亮聽聞之後便以穩定朝局為上,給拒絕了。

如今魯芝出面試探,進一步說明了大漢士人現如今的態度。

劉禪搖晃著冕旒,說道:“杜卿,朕之陵邑將於關中修繕。

今後將多遷關東家資眾者以及豪強於朕陵邑.”

得到劉禪保證的朝廷眾臣長呼了口氣,也不再進言陵邑制問題。

日後遷關東人,又和我益州人有什麼關係。

大漢若一統天下,我等乃興復重臣,豈能和中原那些無君無父賊人臣子可以相比乎?“諾!”

杜瓊應道。

大漢對於巴蜀豪強、士族的態度既拉攏又壓制。

拉攏他們出仕,以為大漢北伐助力;打壓他們兼併田畝、隱藏戶籍。

若讓他們遷家至陵邑,恐其心生不滿,還不如藉機拉攏人心,以讓他們日後支援大漢推行陵邑制。

畢竟劉禪承諾自己不遷,不代表著自己兒子不遷是吧!治國雖要公正,但打一派,拉一派此等權術,亦是不能少。

尚書令蔣琬微正衣冠,說道:“啟稟陛下,吳使殷禮在外求見,其乃替吳主恭賀我大漢光復關中而來,並奉上珠璣、翡翠、玳瑁為禮。

不知陛下是否宣其入殿?”

劉禪上揚嘴角,緩緩說道:“有朋自遠方來,豈能不見。

何況其乃是我大漢盟友。

宣殷禮入殿.”

“諾!”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元末民主共和革命

春筍竹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