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這是《聊齋志異》裡非常有名的一篇,記得還被收錄到課本當中。

也曾被拍成過動畫片,還有電影。

說是在即墨縣(蒲老先生原文並沒有說縣的名字。

但是清朝時候,嶗山屬即墨縣,所以我就自作主張寫即墨縣了。

)城裡,有個姓王的書生。

家中排行老七,咱就叫他王七好了。

這位王七祖上曾做過官,從小就喜歡研究道術。

聽說嶗山上道家仙人很多,就打包上自己的家當,就踏上了拜仙求道的征程。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

山上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

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嶗山上的太清宮,是嶗山道教祖庭,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道教全真道分支隨山派祖庭。

現在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21座重點道觀之一。

王七來到嶗山,爬到了一個山頂。

發現這裡有一座道觀,林木掩映,甚是幽清。

進廟一看,有一位道士正在殿內蒲團上打坐,白髮垂肩,神情悠然自得。

王七上前施禮,便與道士攀談起來。

只聽得這位道士話中玄理甚妙,對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看待問題也有非常獨特的眼光,不禁被其折服。

王七跪倒便拜,請求道士收自己為徒。

道士捋捋鬍鬚說道:“在我門下修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看你書生模樣,細皮嫩肉的,怕是吃不了苦啊.”

王七趕忙回答:“吃點苦受點累不算什麼,師傅放心,徒兒定不會辜負您的教導!”

道士看他很是誠懇,便在傍晚時分把自己的門徒都聚集起來,讓王七與這些師兄們一一見禮,就算是收他為徒了。

這位的徒弟還真是夠多的,王七得拜了小半個鐘頭,腰都累酸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道士就把王七叫了起來,給他一把斧頭,讓他隨眾師兄一同去砍柴。

這剛開始修行,還有股子新鮮勁。

王七自然是恭恭敬敬、高高興興的讓幹嘛就幹嘛。

但是如此這般的持續了一個多月可就不行了。

累的他是渾身痠痛,手都磨起了老繭,心裡叫苦,暗暗地就產生了回家的想法。

有一天傍晚時分,他跟眾師兄砍柴回來,看見有兩位客人在跟師傅一起喝酒。

這天色眼看是越來越暗勒,卻沒有人去點燈。

只看他師傅拿來一張紙,剪成了一個圓鏡的形狀,貼在了牆上。

轉眼間就見那張紙竟然亮了起來,儼然就是一個人造月亮,照的廳堂當中宛如白晝。

師傅陪客人喝酒,那徒弟們自然是要在旁聽命侍奉。

這時就聽一個客人說道:“這良辰美景、怡情悅性,如此大好時光,大家應該共同享受才好.”

說罷把酒壺拿起來,遞給身旁侍立的一位徒弟,“拿著,跟你的師兄弟們一起喝個痛快,不醉不休!”

王七就在心裡琢磨,這位客人真不實在,這裡伺候的徒弟有將近十個人了,你就給這麼一小壺酒,還不醉不休,我看光是解解饞怕是都分不過來呢。

這位徒弟也不敢擅作主張,看了一眼師傅。

師傅滿面笑容,點頭默許,他才敢謝過客人,接過酒壺,於師兄弟們分而飲之。

各位師兄弟也是看到只有這麼一壺酒,怕是晚了就沒了,趕緊到處尋杯找碗,爭先恐後的倒酒喝。

你說奇怪不奇怪,眾徒弟喝了好幾輪了,杯碗尊盞的倒了無數,這一壺酒愣是一點兒也沒見少,大家都感到很神奇。

這時,另一個客人說道:“道長法力無邊,賜一輪明月照亮這茫茫黑夜。

只是單是這樣喝酒吃菜的,也是略感寂寥。

不才便想何不將月中嫦娥呼喚至此,為我們歌舞一曲,也好祝祝酒興.”

說罷拿起桌上的筷子,手一揮便拋到了道士變出的那一輪明月當中去了。

霎時就見一美女從月光中走出。

一開始只有一尺來高,也就是30公分多點,等落到地面,就長到跟正常人一樣了。

這美女那叫一個美啊,腰細脖子長,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二話不說就跳起舞來,跳的是唐代著名的宮廷舞《霓裳羽衣》。

邊跳還邊唱:“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

歌詞並不重要,咱就不翻譯了,個人理解去吧。

這美女的嗓音也是清脆悠揚,穿透力不比那笙管笛簫的差。

美女唱跳完畢,旋轉著身子就飄了起來,而後落到了桌子上,大家還沒反應過來咋回事,就又變成了那一雙筷子。

三位都很高興,開懷大笑,再次暢飲一番。

這時又一客人說道:“今晚是我這輩子喝的最開心的一場酒了!不過這會兒我這感覺喝的也差不多了,再喝怕是要出醜了。

就請兩位一同與我去往月宮,喝兩杯踐行酒,我便要告辭了.”

於是三人連同桌椅酒菜一併飄飄然飛起,還真就慢慢的飄進了道士變化出的那輪明月之中。

眾弟子都圍過來看,見那三位真就是坐在裡面喝起來了。

影像還真清楚,眉毛鬍子的都能看到,就跟自己照鏡子那樣的清晰。

估計是相當於現在手機的真4k顯示屏那效果吧。

又過了一會兒,這個月亮的光線漸漸的暗了下去,很快就啥也看不見了。

於是徒弟們趕忙去找來蠟燭點上。

發現殿內就剩自己師傅還在那坐著,兩位客人早已不見。

桌子上剩菜剩飯、杯盤狼藉。

再看牆上那個月亮,只是一張跟鏡子形狀一樣的紙而已。

道士問弟子們:“你們喝夠了嗎?喝開心了沒?”

徒弟們那還能說啥,異口同聲道:“夠了夠了,託師傅的福,喝的那是老開心了.”

道士又說:“那吃飽喝足了就趕緊回房睡覺去吧,別耽誤了明天早起砍柴.”

徒弟們乖乖的行禮告退,回去休息了。

王七把這一幕看在眼裡,心裡暗想,我這位師傅真正是法力高強,我還得老老實實的在此修行,不學個一招半式再回去那就太可惜了。

心中回家的想法也就此打消了。

這苦日子又過了一個月,師傅還沒有教他法術什麼的,王七心中又開始煩悶起來。

這天實在是繃不住了,就找到自己的師傅說:“徒兒家距離這裡有上百里地,我不畏艱辛的來山上拜師學藝,您不說教我個長生不老的仙術吧,教我幾個別的小戲法也行啊,也能夠慰藉一下我這不畏勞苦的小心靈。

結果我來這裡兩三個月了,不過是日出砍柴,日暮而歸。

我在家都沒吃過這樣的苦,受過這樣的累。

我何苦呢這是?”

道士笑了,說道:“我早就說你吃不了苦吧,你看,這才倆月你就受不了了。

這樣吧,今天這時候也不早了,你再在這住一夜,明早就送你回家吧.”

王七又說:“師傅啊,我在這也是辛苦了這麼多日子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

您好歹也教我個一招半式的,也不枉我這辛苦來一趟了.”

道士問他:“那你想學個什麼?”

王七趕忙說:“我以前經常看見師傅隨性散步,牆都擋不住您,您就把這交給我,就滿足了.”

道士笑了笑,點頭應允。

於是把真言口訣教給了他,讓他背熟。

然後命他自己唸了一遍,指著牆對他說道:“去吧!”

王七卻慫了,站在牆前不敢動。

道士又說:“你莫害怕,試試不妨.”

於是王七壯了壯膽子,朝牆走過去,結果被擋住了,沒鑽過去。

道士有些生氣了,衝他吼道:“你只管低頭猛竄就能過去!相信為師!相信你自己!別害怕,別猶豫,衝過去!”

王七心一橫,豁出去了!於是退後幾步,留出個加速距離,一咬牙、一發勁,噌的一下就朝牆衝了過去。

眼看到了牆跟前,結果啥感覺也沒有,就鑽過去了。

自己還不大相信,回頭看了好久,才確定自己是穿牆而過了。

那高興勁兒就別提了。

王七趕忙跑回屋裡,跪倒便謝:“多謝師傅教導,徒兒沒齒難忘!”

師傅也挺高興,囑咐他:“這仙家道法,講求的是心清氣潔。

回去之後切不可生淫邪之心,否則仙法就不靈了.”

說完給了他一些川資路費,就打發他回家去了。

等到了家裡,他老婆擺上酒宴為他接風洗塵,席上就問他這麼長時間這是幹啥去了?王七回道:“我是去嶗山拜師學藝來著。

真是遇上神仙了,教會了我一個仙家妙法,就是穿牆術。

只需念動真言咒語,穿牆過壁如履平地,沒有什麼能擋得住我.”

他老婆當然不信。

王七就說:“那看我來給你表演一個!”

說完起身,後退幾步,口中唸唸有詞。

口訣念畢,腳下一蹬低頭就朝牆衝了過去,只聽得“砰”一聲,撞了個結實,噗嗤一下趴在了地上。

這一下撞的,得虧那年代多是土牆,還軟一點。

要是換現在這鋼筋混凝土的,這一下最次也得重度腦震盪,搞不好美好生命也就此終結了。

他老婆趕緊過來把他扶起來,一看頭上這包,快趕上鵝蛋大了。

這老婆是親老婆,看他這副模樣,笑的是前俯後仰,咯咯嘎嘎的。

用現在那話講,都笑出豬叫聲了。

王七也是頭痛欲裂、又羞又惱,氣的直罵那老道不是東西,瞎忽悠人,白給他幹了倆月多的活,最後還耍了自己一把。

蒲老先生最後點評道:但凡聽完這個故事的,都是哈哈大笑開心的不得了。

但回頭仔細想想這世上之人,像王七這樣的還真是不少。

現在世上常有這樣的粗鄙卑劣之人,喜歡聽別人的阿諛奉承,卻討厭那些給他逆耳忠言的人。

有這樣的人,那就必然就會有趨炎附勢、溜鬚拍馬之人。

跑來給他獻上一些所謂的妙計仙術,告訴他“您要是學會了我這些招數,普天之下就橫行無阻了,沒有人能把您怎麼樣.”

一開始試著嘗試一下還真是有些靈驗,也就相信了天下所有的事都盡在掌握之中了。

直到最後一頭撞到牆上才明白原來那些東西都是騙人的啊。

最後再寫一些題外話。

評語原文中有一句:“今有傖父,喜疢毒而謂藥石,遂有舐癰吮痔著.”

這裡包含有三個典故,都挺有意思,簡單來寫一下。

“傖父”,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之十八》。

說是當時有個褚季野的名士,從章安縣令改任成為了太尉記室參軍。

諸公名氣很大,但為人低調,所以很多人是隻聞其名不識其人。

有一天他出差,坐了一艘客船,半路在錢塘亭投宿。

當時,吳興縣令沈充也正好送客經過浙江,也是在此投宿。

但是他的客人太多,房間不夠了,於是褚季野就被亭吏趕到牛棚去睡覺了。

半夜,錢塘江大潮起來了,嘩嘩的響,把沈充吵醒了。

睡不著就起來散散步得了。

無意中看見牛棚裡咋還有人在那睡覺呢?於是問亭吏:“牛棚下是什麼人?”

亭吏說:“昨天有個傖父(粗鄙之人,就跟諸葛亮常被人罵村夫那意思差不多)前來投宿,今兒您的客人住不下了,我就把他攆到那裡去了.”

沈充當晚喝了不少酒,這會兒還沒大醒過來呢,於是就對著牛棚喊:“傖父,要不要吃點宵夜啊?你是哪來的,過來咱倆喝兩杯聊聊天唄?”

褚季野聽見了朝他舉手示意說道:“我是河南褚季野,喝點那咱就就喝點.”

一聽這名姓沈充大吃一驚,原來這是褚季野褚公,他的官可比我大多了,我還勞人大駕過來跟我喝酒,要命了這。

趕緊上前行禮,命人就在牛棚裡備下酒宴款待褚公,並在褚公面前讓人拿鞭子抽了那亭吏一頓,表示賠禮道歉。

但褚公卻是非常大度,勸說放過了亭吏,並與沈充喝酒吃菜,相談甚歡,神情淡然自若,並沒把這些事放在心上。

“喜疢毒而謂藥石”,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有這麼三個人,是個三角關係。

孟孫討厭臧孫,但是臧孫卻喜歡孟孫,還有個叫季孫的卻喜歡臧孫。

這幾個人都是大人物。

孟孫是魯國三桓(簡單講就是三大貴族)之一,魯桓公生公子慶父,其後為孟孫氏,是孟子先輩。

臧孫就是臧武仲,是魯國大夫(這在那個年代可是大官)。

季孫是魯國的貴族,三桓之首,凌駕於公室之上,掌握魯國實權。

有一天這個孟孫死了,臧孫前去弔唁,哭的那個傷心啊,差點沒背過氣去。

出來之後他的貼身侍衛就問他:“孟孫一向對您很反感,他死了您就傷心成這幅樣子。

那要是季孫死了,您得傷心成啥樣子?”

臧孫回答:“季孫雖然喜歡我,也對我挺好的,但是他那種喜歡卻是疢毒;孟孫雖然討厭我,但他卻是藥石一樣的人。

人得了疢(熱病),臉會發熱,紅撲撲的很好看,而藥石卻黑乎乎的很醜陋。

但這個讓人好看的疢毒卻遠不如醜陋的藥石。

藥石能治我的病,疢毒卻會要我的命啊!現在孟孫死了,只怕我也活不長了.”

這就跟那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差不多的意思。

最後這一句“遂有舐癰吮痔著”,內含“舐癰吮痔”這個成語。

這個看著很噁心的成語出自《莊子·列禦寇》。

說是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代理宋國出使秦國。

去的時候得了幾輛馬車的賞賜,沒想到秦王很喜歡他,又賞賜了他上百輛馬車。

回到宋國後,見到莊子就在那顯擺:“您看您老人家,住在這窮鄉僻壤的地方,靠著編草鞋謀生,餓的是皮包骨頭、面黃肌瘦,我實在是沒有您這樣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啊!不過呢,我倒是能讓國君高興,一下子就賞賜我上百輛馬車,看來我比較擅長做這樣的事情啊!”

莊子一聽就煩了,說道:“我聽說是秦王生病了,渾身長瘡,請人去治病。

身上的濃瘡要是能給他嘬好了,就賞賜馬車一輛。

屁股上的痔瘡要是給他舔好了,那就賞賜馬車五輛。

總之是瘡越往下越值錢啊。

感情您是去給秦王舔痔瘡了啊。

您能耐確實不小,看來給秦王舔治了不少痔瘡呢,所以才能得到這麼多的賞賜吧。

不過您還是趕緊給我滾吧,您的嘴太臭了,燻死人了!”

你看這莊子說話也是夠損的,不過這也說明他是非常憎恨那種阿諛奉承的小人。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上道經

西陸明月照

末世:別人逃生,我靠女主衝關

西窗外

西遊之最強天師

小余愛吃魚丶

鎮守天牢八十載,劍出斬仙神

慶平友樂

仙之俠侶

南方喬木生

泠書之初風起

白雪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