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是一個不能大意的時節,尤其對於體弱的老年人來說,倒逼的春寒襲來,輕則侵肌刺骨,重則致人死命也不誇張。

修業坊,壽國公府,孤竹園。書房內,正是暖事生香,嫋嫋燻煙,伴著蒸騰熱汽,籠罩在空氣中。

壽國公是個好色之人,這一點朝廷中幾乎人所共知,不需其他證明,只看他那四十多個兒女便知道了。

即便早已年逾花甲,也不乏漁色狎妓之舉,這一大清早的,老國公就已然被幾名紅粉骷髏包圍著......

室內確實是溫暖,李少遊哪怕只著單衣,也無絲毫不適,腰間一條錦帶隨意地繫著,露出大片的胸脯,當然,枯瘦見骨頭。

身邊伺候著四名侍女,當然重點不在她們忙活著什麼,而在於那隱約大膽的穿著,顯然正是這種朦朧感,才對男人具備致命的誘惑力,老男人也是一般。

不得不說,在世祖皇帝駕崩的半年裡,壽國公還是很剋制自己慾望的,長時間不沾女色,即便下葬之後,也是如此,一直到開春之後,方才允許自己包裹進溫柔鄉中。

不過此時,比起那些樣貌漂亮、身材婀娜的美人侍女,李少遊更感興趣的,還是登基大典上宣讀的那份詔書,趴在軟榻上,把著謄寫的冊頁,看得聚精會神的。

李少遊相信,這些日子下來,洛陽城中只怕有不少人都在仔細研究這份詔制,意圖從那些資訊背後,看到新皇的治國理念,看看能否窺破未來大漢朝局走向,又或者有無逢迎獻媚的突破點......

比起熙熙攘攘、為名為利的庸碌之人,作為帝國上層權貴的中心人物,李少遊的見識可就要高遠多了,獲取資訊的渠道與數量也要多得多。

而研究出的結果,讓李少遊很滿意,因為少了很多此前宮裡朝外透出來的風:新皇要改制革新。這事此前可也傳得是沸沸揚揚的,說陛下要對先帝執政晚期的諸多時弊進行改除匡正,說得是有鼻子有眼的。

對於李少遊這樣的先皇老臣而言,這自然是不可接受的,他當然不是全然擁護世祖皇帝的一切政策、決策,但若劉暘要在登基之初,便要急於改革,就太傷他們這些老臣之心了。同時,既不利於朝廷的和諧穩定,也很可能侵害到他們這些開寶老臣的利益,後者當然是最為關鍵的。

所幸,皇帝懸崖勒馬了,傳言沒有成為現實。通篇研讀下來,重點在於追懷總結世祖皇帝取得的偉大功績與成就,而對於自己執政理念的闡述,則粗淺簡單地提到寬刑簡政、與民休息等詞,同時明確地提出對世祖大政方針延續鞏固的態度。

至於具體事務,除了封賞老臣以及那涉及到自政事堂宰相以下幾十名朝廷重臣的職權變動外,便是今歲科舉延期至秋季舉辦,並且增加錄用人數之事。

整體評價下來,新皇還是穩吶!雖然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情況導致劉暘改變了原本的傾向,但這種穩重,才是深得如李少遊這等老臣之心。

當然,以李少遊的聰明,多少能猜測一二,大抵是那些大臣前段時間的表現讓劉暘感受到了壓力,如此也好,皇帝實在不該受到那些外臣影響蠱惑......

在李少遊一邊享受著侍女那溫柔小手在身上游走,一邊誇讚著王旦好文采時,一名氣度從容、舉止嚴謹的中年走了進來,對室內旖旎的氣氛似無所感,目不斜視,只看了李少遊一眼,快步上前,拜道:“父親!”

李少遊長成的兒子,總共有二十八人,其中半數都待在壽國公府中啃老,面前此人則是其七子李宗愷,目前主持著公府事宜。

李宗愷乃是李少遊最疼愛的兒子,曾一度想過立其為嗣,當年向世祖皇帝提出這個請求,除了迂迴進諫支援太子之外,也未必不是發乎真心。

不過,兒女雖多,李少遊卻也沒有過於憂慮,他向來理智,也活得通透。對於後事也早已安排好,長子李宗瑞繼承名爵,七子李宗愷繼承家事,其他兒女,各得一份財產、土地,想要從軍、出仕,也給予基本的支援,剩下的就只能靠他們自己了。

李少遊可從來沒想過要一碗水端平,因為他知道端不平,他可不是世祖皇帝,有足夠的家底給皇子們分封,就是這樣,還鬧出一大堆不滿。

至於李家的子孫,若是不滿,大可退出李家,斷絕關係,銷燬族譜,這是李少遊曾親口說過的,這種一致的態度與做法,反而效果不錯。在李氏子孫眼裡,老頭子狠起心來,是真六親不認的。

房間內,將詔文放下,隨意地問李宗愷道:“何事?”

“陛下過府,前來探視父親!”李宗愷沉聲道。

聞言,李少遊立刻排開侍女,坐了起來,問道:“人呢?”

“已在府門!”

“你率各房子弟去迎!”李少遊當即吩咐道,然後又起身,赤著腳,三兩步跑到廳簾後的床榻上躺下,衝幾名侍女吼道:“給老夫蓋好被子,收拾收拾,趕緊退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畫江湖之不良人改編

枕月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