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名終南,巍巍乎起於沃野之間,直指蒼穹;

殿名太學,蕩蕩焉興於紅塵之內,傳頌千古。

經過方才一場風波,學生們開始逐漸進入太學,儒生們似乎受到什麼感染,逐漸停止了交流,並非是感受到什麼壓抑和氣勢,只是因為發自心中的尊敬而沉默。

朝陽光輝的照耀下,太學坐落在一片由青青草甸鋪成的丘陵緩坡之上,起伏不定的草地如同一片綠色的波濤。太學大門向南而開,正對著遠處高聳入雲的終南山,門前兩株五人合抱的千年古松,立勢崢嶸,虯枝百結,昂首向天,恰到好處的烘托出太學的清雅淡泊之氣。

蝶兒仰著俏臉,在馬上好奇的東張西望,偶爾回頭看看遠處那片被雲遮霧鎖了大部分容顏的終南山,再看看身邊的東方明,一雙水汪汪的眼睛笑的眯了起來,滿是開心之意。

可惜開心了沒多久,聽王莽說要她去天子和皇后身邊,不能和東方明一起,不由得撅起了嘴。

三千餘名太學生們進了太學,在一處寬敞石坪前整齊的站好,在太學博士官的指揮下分組,每人面前放了一張小几和一方跪坐用的木枰。

如此眾多的學生站在石坪之上,竟是絲毫不顯擁擠,可以想象地方何其寬敞。

石坪上方是太學的主要建築,隱於松柏淡霧之中,石坪正中一條筆直的甬道通向其間,漢代建築本身極為高大,筆直的甬道如同一把利劍,直插高處,顯得極為大氣。

太學大殿之前,搭了一個九丈高臺,臺上放置著一張大香案,案上擺好了孔孟二聖的畫像。

場中的太學生們一個個屏氣凝神,沒有人左右交頭接耳,都翹首以待,等著天子和皇后的出現。

石坪四周忽然響起一陣中正莊嚴的宮廷雅樂,隨著音樂聲音,天子儀仗緩緩進入太學。

十八名羽林騎當先開道,成兩列縱隊,手中持有九種禮儀兵器,分別是矛、戈、戟、鉞、刀、槍、劍、棍、盾,兩兩相對,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顯得威嚴肅穆。

後面是兩輛三馬雙轅的前導禮樂車,一輛車上豎著一面建鼓,一個彪形大漢手持鼓槌立於鼓旁;另外一輛車上掛著青銅錞與青銅鐃,兩名鳴金手站在車轅處,合著兩側的奏樂,敲擊著節拍。

禮樂車後,天子的六駟之乘緩緩出現,六匹萬里挑一的高頭健馬拉著一輛華蓋高挑的雙轅馬車,劉驁一身龍袍,端坐車上,左側是皇后趙飛燕,右側是昭儀趙合德,司禮掌印宦官崔靈親自駕車,順著甬道直奔高臺。

劉驁車駕之後,是王莽的駟乘之車,王莽身邊坐著掌管太學的光祿大夫兼太史令劉向,由劉歆駕車,緩緩透過。

最吸引的學子目光的反而是第三輛車,同樣是一輛駟乘之車,華蓋之下,左邊是一身龍袍俊美無雙的劉欣,右邊是英氣勃勃明眸善睞的蝶兒。

劉欣顯得容光煥發,方才在太學門口的風波似乎沒有影響他的心情,左右環視,顧盼自雄,還時不時看看身旁的蝶兒;蝶兒卻似乎很不樂意和這個娘娘腔世子同乘一車,嘟著嘴把頭扭向一旁,一雙妙目眼波流轉四下打量,直到看到了站在學子前排的東方明,嬌美的臉上才算露出了一絲笑意。

隨著後面文武群臣的魚貫而入,祭祀大典正式開始,經過半個時辰左右的繁瑣禮儀舞樂後,先宣佈了世子劉欣和公主蝶兒的入學決定,隨後劉驁才帶著皇后和群臣緩緩登臺,淨手拈香,祭拜了孔孟二聖,這才在高臺上落座。

太學的鳴鐘被清脆擊響,三千名在院中站立的太學生這才紛紛跪坐在面前的木枰之上。

漢成帝劉驁看著石坪上這些俊朗瀟灑的儒生學子,在自己的注視下紛紛跪坐,捻著頜下墨髯,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身旁的趙合德看著劉驁神情,微笑著嬌聲說道:“恭喜陛下,天下英才皆入我漢室彀中。”

聞聽此言,劉驁愈發高興,不由得哈哈大笑。

趙飛燕見妹妹搶了劉驁歡心,黛眉微蹙,不過馬上換上了笑臉,也未說話,只是笑顏如花,轉臉望著劉驁,眼神裡滿是愛慕敬仰神色,如玉筍般的柔夷輕輕握住劉驁的右手。

劉驁看著身側二女,兩旁文武,石坪上無數漢室日後棟樑,不由大生滿足之感。忽然間他想到一事,皺了皺眉,轉頭向崔靈問道:

“天諭閣的幾位祭酒到了嗎?”

崔靈湊到身邊,低聲說道:“諸葛祭酒和清瑤祭酒到了,不過他們說不便出面,正在後殿擬定題目。”

劉驁點了點頭,抬眼看了看遠方直插雲霧之中的終南山,若有所思。

這時有黃門官出列,宣讀了一道讓眾學生瞠目結舌的決定。

本次祭祀大典每位學生寫賀文一篇,但是在寫賀文之前,需要先答兩道算題,以一炷香時間為限,做完題目者可以直接進入承儒殿面聖。

學生頓時一陣議論紛紛,他們自幼所學都是儒家五經典籍,漢武帝廢黜百家,雖然數科不在百家之內,終歸也屬於旁門雜學,今日祭祀聖人大典,不先寫賀文,竟要先做算題,實在讓人不解。

東方明倒是心中一喜,要是讓他寫賀文才真正的頭大,他肚子裡那點散裝的古文,在漢朝等於半個文盲,看賀文都費勁,更不用說寫一篇了。

不一會兒,有侍從自後面搬來了一打打的簡牘,鋪放在眾人面前的小几之上,又將算籌遞上。

等眾人看完簡牘上的兩道題目,石坪上頓時響起一片哀鴻遍野之聲,很多人乾脆擱筆不答,只等一炷香後寫篇賀文完事。

高臺之上,劉欣和蝶兒面前也放了兩張几案,兩人就在劉驁身前答題,

蝶兒只看了一眼,就把筆放下了,嘟著嘴只盼著大典快點結束。

過了良久,劉欣似乎有了些想法,提起筆來,填飽墨汁,開始演算。

東方明此刻在石坪之上拿起簡牘仔細觀看,只見上面有兩道題。

第一道是一道九宮格填數,行列斜線相加等於十五,對於現代人來說簡直就不是個事兒,東方明不假思索,迅速填好,再看下一題。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鬥;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三十四鬥;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二十六鬥。問上、中、下禾實一秉各幾何?

東方明撓著腦袋看了半天,光是翻譯題目花去了他半柱香的時間,總算搞懂了這道題是什麼意思。

優質稻子3捆,普通稻子2捆,劣質稻子1捆,能碾39鬥米;

優質稻子2捆,普通稻子3捆,劣質稻子1捆,能碾34鬥米;

優質稻子1捆,普通稻子2捆,劣質稻子3捆,能碾26鬥米。

如果有優質稻子、普通稻子、劣質稻子各1捆,各能碾多少米呢?

翻譯完成,東方明長出了一口氣,他不會用算籌,招手叫過一個侍從,要了兩張空白簡牘,開始列方程計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吋我當神醫的那些年

燒鵝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