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平出海凱旋而歸,並且擒獲了一小國國王。

船隊尚未曾在京口城靠岸的時候,便迅速的由先頭傳令人將此好訊息報告了官署。

董良等人接到訊息,便匆匆的趕到官署,和劉備一起等待關平獻俘。

一般來說,獻俘這種儀式都是發生在城外,看似並沒有安排,其實是由凱旋而歸的將士們早早的和中樞聯絡,定下一套儀式,獻出俘虜。

為主君誇耀功績,炫耀威嚴。

不過這一次不知道是出於什麼考慮,縣福要在官衙秘密進行,而並不大張旗鼓在城外邀請百姓們都來觀看劉備的威儀。

當董良趕到的時候,劉備、關羽、周瑜等人也都到了。

董良還沒進門,便能聽到周瑜爽朗的笑聲,一進去抬頭一看,便看到臉上笑意盪漾著的周瑜。

難怪他得意,因為這一戰的勝利是海軍部門的。

雖然他未曾出海,但是作為海軍方面的最高指揮官,關平帶來的勝利絕對能給他增光添彩。

尤其是不知從哪裡擒拿的一個小國的國王,雖然說是國王,估計是哪個原始部落或者奴隸制的社會的小頭目,最起碼,無論是對於如日中天的大漢,還是如今分裂的各方諸侯來說,這種小頭目都並不值得給予太多的注意。

但無論這個國王是多麼的弱小,畢竟擒獲的也算是一國之君,說出來總是比較好聽的。

董良與眾人站到一起,到處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氛圍。

不僅僅是因為勝利,還因為得到勝利的人是關平。

固然,劉備手下所有的下屬立了功,劉備都會高興,但說到底,關平還是有些特殊的,大家的感情更加的深厚。

關平的本事並不差,只不過上面有著關羽、張飛,他實在是難以出頭。

如今轉入了周瑜的手下,擔任海軍部隊的將軍,這麼快便立下了功勞,擒獲了一國國王,對於劉備和關羽來說,心裡總是有些欣慰的。

雖然關羽表現的不動聲色,嘴角都沒有怎麼翹起,大鬍子也不顫動。

驕傲的關羽自然不會為了自己的兒子擒獲了不知哪裡的野蠻部落的部落長而進行自豪。

畢竟名字上說是國主,但實在是不配和這大漢天下諸侯相提並論。

那你說關羽真的不高興嗎?嘿嘿,董良早已洞察到了一切。

董良緊緊的盯著關羽的麵皮,把關羽看的稍微有些不自在。

衝著關羽笑了一下。

又對周邊掃視一圈,果然,孔明是個聰明人,董良就知道他懂自己。

孔明對著董良使了個眼色,微微動了動眉毛,臉上的笑意也是那麼的燦爛。

大家都發現了,看似不動聲色的關羽,今天臉色的紅潤程度要遠勝於平常。

董良心中也笑,這個人吶,能控制住自己面部的肌肉,卻很難控制住自己的血液迴圈。

等不多時,便聽到外面有聲音傳來。

“大伯父,父親。

孩兒回來了!”

關平迅速的從外面闖了進來,似乎帶起了一陣海風。

略有幾分與關於相似的眉眼顯得有些發黑,那是大海上的日月給他的催磨。

但臉上的笑意不減,初次出海的勝利給他帶來了更多的自信。

“將軍!”

關平又抱拳對周瑜行了一禮。

“好啊!好啊!”

劉備滿面和煦的笑容,走上前來,拍了拍關平本來就很堅實的臂膀。

事實上,關平的身體素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他一直都是這樣的強壯,但是劉備總覺得出海這一趟曬黑的幾分,也更加的健壯堅強了幾分。

面對劉備不加掩飾的欣賞,關平略顯羞赧。

低著頭笑了一下,又悄悄的上翻了一下眼睛,偷看了一眼父親的臉色。

關羽的目光正好投視過來,與父親四目相對,關平忍不住的想要扭頭逃避。

但看著關羽對他緩緩的點頭,關平抿著嘴,雙手握緊了拳頭,一時沒有說出話來。

眾人人寒暄了一番,劉備興致勃勃的問了一些關平海上的風土人情。

但從關平這裡得到的只有枯燥無味,時而風浪,時而平靜,無論危險還是安全,總是沒有太大變化的蔚藍。

確實,航海的生活絕對是非常的無聊的。

而且海上的太陽更加的毒辣,幸好這是開春,還不是最熱的時候,但關平以及一同出海計程車兵們仍然比平時訓練的時候又黑了許多。

關平的眉眼雖然更像關羽,但看他的膚色,說不定和張飛會更加的投緣。

“不知那狗奴國國王何在?”

龐統忍不住的打斷了一下大家的寒暄,他的好奇已經快壓抑不住了,他也非常想見見倭人的國王。

“瞧我,差點忘了正事.”

關平陽光的笑了一聲,拍了拍腦門兒,趕緊揮手讓人將狗奴國國王送上門來。

這時間,外面計程車兵才壓著兩個俘虜近前。

董良搭眼一看。

“這不對勁吧?我聽說倭人身材矮小,這兩個人已經與我大漢子民無異了.”

說是抓到了狗奴國國王,不知道為什麼,關平送上了兩個俘虜。

而被押過來的這兩個人,確實不高。

但是怎麼看也已經是身邊這些南方人的正常身高了。

雖然董良身邊的南方人也不怎麼高,最起碼比身長八尺的董良很多都要矮一個頭。

但按照常識來推斷,這些倭國人應該更矮才對。

“莫非倭國也學華夏嗎?”

這是劉備提出了疑問,劉備這傢伙年輕的時候確實有點不學無術的味兒。

他年輕的時候不愛讀書。

“倭國也是學華夏的,當年光武帝還曾賜了倭國金印,當年倭國共主應該是伊都女王.”

諸葛亮實在博文強識,這連董良都不知道。

董良之大致約莫知道,現在似乎是日本的彌生時代末期。

但論及古代日本其他的細節,董良就不知道了。

而諸葛亮作為本朝人,又是大學問家,對這些事卻如數家珍。

倭國人許多東西確實都是從大漢從三韓傳過去的。

這個小國雖說自然災害頻發,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幸運的國家。

無論是種植技術還是冶煉技術,都有大漢和三韓向其傳授。

他們天生的不用承擔帶領人類文明向前進步的任務,而且獨特的地理位置也很少讓他們遭受外敵的入侵。

而倭國人比之三韓更擅長學習。

朝鮮半島上歷經了箕子朝鮮衛滿朝鮮的統治,他們東邊的一半也在大漢設定四郡,治理了幾百年。

然而,在半島的南邊,那群愚蠢的三韓人仍然沒有學到任何優秀的東西,長期處於一種落後的奴隸部落制的狀態。

只需要再過百來年,向半島人學習的倭國人,便將要面臨學無可學的地步開始像半島身後的巨無霸派遣什麼遣隋使,遣唐使了。

當然,這些只是後話了。

劉備之所以詢問倭國人是否向華夏學習,是因為眼前的這兩個人不光長得像漢人,頭上也扎著漢人的髮髻。

他們身上穿的漢人服飾,倒沒有引起劉備的懷疑,畢竟是被抓回來的俘虜,一路上風雨飄搖,關平給他們換身衣服也是正常的。

而諸葛亮所說倭人也向華夏學習是不錯的。

但放在這兩個人的身上,確是不對。

“大伯父,這兩個人就是漢人!”

“什麼!!?”

關平一句話激起千層浪,惹起了眾人的驚疑。

“狗奴國國王怎麼會是漢人?”

董良也十分驚訝。

雖然一直以來都有漢人,或者說不是漢人,是先秦時候的人,從半島或從江南漂流到倭國的說法。

但是眼前這兩個漢人身份做了狗奴國國王還是有些讓人難以理解。

“伯父有所不知。

這事還得怪董良.”

“怪我?我什麼都不知道啊.”

雖然漢人做了倭國的部落國王,但這確實是和董良大幹的打不著的關係啊。

關平怎麼說和董良有關係?董良自己真是一頭霧水。

“當時不是你大肆宣揚倭國有大片的金山嗎?那時間惹得無數健兒跨江過海,意圖去倭國淘金,因為海上風浪,不知多少人葬身於波濤之中,官府不得已還下發了勸誡文書.”

“可勸哪能勸得住,還是有許多人為了成片的金山,不畏懼狂風大浪,最終總有人成功.”

“他們兩個便是其中的幸運兒啊!”

董良這才明白了原委。

關平能夠出海,是糾結了不知多少優秀的造船工匠造出的大船,董良又教授測算方位的方法,頂尖的水戰大師周瑜又帶著水軍在這海上捕魚訓練。

前前後後數月的時間準備才成功出海。

而這些為了出海淘金的人,頂多就是一個小舢板,便衝上了茫茫無際的大海。

眼前這兩個人能夠成功,可真是天命之子幸運兒中的幸運兒了。

知道了這兩個漢人的來歷,便沒有人再去懷疑他們能不能做狗奴國國王了。

對於董良,對於劉備的人來說,不可思議的是,這兩個漢人是如何順利的到達倭國的。

而不是這兩個漢人如何在倭國地方當上了國王。

莫說是兩個勇於披風斬浪跨江渡海的健兒,也是普通的兩個漢朝的老農,到了倭國,在地方上也是能夠混出頭的。

漢朝人的素質在此時此刻絕對不是這些倭國人能夠媲美的。

“原來兩位都是我大漢健兒,乃是跨海英豪,劉備怠慢了,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劉備知道了眼前兩個人並不是倭國人,立刻滿面春風的去扶起。

此時此刻,眾人也明白了,為什麼關平沒有選擇在城外獻俘,原來抓到的並不是倭國那些沒有開化的野人,是正兒八經的漢人。

面對劉備的禮節,那兩個漢人卻不敢怠慢也不肯起身。

只是口中不停的請罪。

“我等有罪,冒犯上顏,貿然與上軍交戰,罪該萬死,還請將軍降罪.”

聽了這話,眾人心裡都有了些想法,不過面子上的禮節並沒有出現什麼紕漏。

儘管很可能兩軍確實已經交戰過了。

但是劉備仍然熱情的將兩個人扶了起來。

仔細想來,關平這麼客氣,甚至都沒有羞辱他們,也沒有將他們殺掉,說明他們造成的麻煩並不大。

劉備強硬的將兩個人拉了起來,兩個人也表現的非常的感動。

“我兄弟二人走運,順利漂流到了倭國,只因原來略懂幾句倭話,到了那邊,很快的就摸清了情況.”

“沒想到我們比之北方的漢子要稍瘦小一些,可那倭國人更加矮小,使用的兵器有銅的,有鐵的,甚至還有石頭的非常粗陋.”

“我二人登陸的地方屬於狗奴國的控制範圍,這是一個非常小的部落,我們很順利的就殺敗了他們的部隊,殺掉了他們的女王,成功奪得了王位.”

“奪得他們的王位之後。

將國中的倭人稍加訓練,便滅掉了一旁的投馬國、奴國,不彌國和伊都國察覺到了危險,便聯合起來與我們對抗,我等雖然不懼,但畢竟手下都是一群倭人,他們的武力實在不值一提,因而每日也是嚴陣以待.”

“而那伊都國曾經也是一個大國,如今雖然逐漸沒落,但實力尚存。

所以見有大船靠岸,還以為是敵軍來犯,手下人便與天軍戰鬥起來.”

“其人雖不堪一擊,死傷數百,未曾與天軍造成半點損傷,但總歸是冒犯了天軍的尊嚴,誠惶誠恐,萬請恕罪.”

這兩個人果然並不像他們表面上那麼莽撞,是兩個有野心有能力的人。

且不說他們成功的奪取了倭人部落國王的位置,單憑剛才他們說的最後一段話,便可以表明,這兩個人並沒有他們表現的那麼老實。

表面上看,是在說冒犯了關平軍隊的威嚴請劉備下令懲罰,其實是在為自己解釋。

雙方的交戰都是一場誤會,是那些倭人自作主意,沒等兩個人反應過來,就已經交戰了。

所以交戰和他們並不相關。

而且雖然進行了交戰,手底下死了數百人,關平卻無一損傷。

嘴上說著請劉備降罪,但其實每一句話都是在為自己脫罪。

確實不是蠢人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至尊魔君廢材妃

九千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