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抓耳撓腮的開始準備新的教材。

他希望接下來把願意在書院裡學習的一些學生給他們分科目。

文學之類的科目自然不用董良去準備,各種大儒經學家數不勝數。

需要董良進行去推動的自然是自然科學。

然而董良自身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是文理分科的。

對於理科方面的知識接受的比較淺薄,而且時間推移之下,本就不多的知識變得更加的模糊。

就讓董良感覺非常的困難。

董良不是一個能夠運籌帷幄的絕世天才,也不是一個智商過人的頂尖科學家。

所以他也並不能憑藉著一己之力,觸類旁通,四處研究,縱橫發展,直接搞出來一副非常漂亮的科學體系。

董良只能根據自己的模糊的記憶進行嘗試探索著。

所以接下來的分科主要分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

如今數學方面的問題不大,每個時代都不缺少智商過人的數學天才,闞澤、蔣銘祖、趙爽他們都可以根據董良給出來的劃時代的知識觸類旁通的進行推演。

而所謂的物理、化學、生物其實在這個時代,根本不可能分的那麼清楚。

不過董良只是要先定下這個大體框架而已,一門學科想要長久的具有生命力,不僅要能鑽研學問,還要能學以致用,把價值表現出來。

所以培育出來的人才最好是綜合性的人才,多方面的知識混合之下,可以得出一些能夠拿出來用的知識成果。

至於將來這些知識的深入研究,理論研究自然會隨之發展。

所以董良編寫的這三本教材,只屬於初等教材,大致的將學生們引入這些科目的世界,起到的作用僅僅只是打個基礎,開開門。

這些天董良一直在忙這個。

真正的分科要在這些學生從學院畢業後自己選擇,這個董良自然是不加以干涉的,董良只負責將種子撒下來。

這三門學科最有跡可循的應該還算是物理。

對於真正的物理學科內部到底是怎麼劃分的科學體系,董良並不清楚。

但是董良根據著自己的模糊記憶,將自己明白的一些東西勉強的寫出來,儘量的整理好。

如物理中最著名的萬有引力,力的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水的浮力,大氣壓力,磁力,槓桿,滑輪等等。

並且還有著一些更加抽象的原子,原子核之流。

這些東西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董良需要先將這些東西的大致記憶默寫出來,再進行整理。

這些東西的公式,董良是一個都不記得了。

這就需要將來學習物理的人在憑藉著自己的數學功底去進行試驗推導。

甚至這些東西的基本概念,董良都記憶的很模糊,只能竭力的將他解釋清楚,然後不停的增刪字句,儘量的定義準確。

不過物理教材的編撰還是有一些古代典籍可以提供參考的,這也可以讓董良稍微省力一些。

畢竟物理學是對大自然發生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一般規律。

這種東西有一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古代人也進行了一些研究。

董良就是在馬良的幫助下進行編寫教材。

馬良在一旁捧著墨經進行查詢翻譯,然後全部把其中的物理知識記錄下來。

董良是根據自己的記憶,大致者列個提綱進行填充著腦中零碎的知識,然後再將馬良整理出來的填充進自己的框架裡,若有自己未曾注意到的,在受到墨經的啟發,也可以喚醒自己已經逝去的記憶。

如此一來,董良編撰出來的物理教材還算的上是厚厚的一本。

各種知識也算詳實,還有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物理現象進行佐證。

董良也可以拿著後世存在的一些先進的又簡單容易理解的機械技術讓學生們開拓視野。

並且啟發他們去發明創造。

但是對於化學教材的編撰,就讓董良感到更加的痛苦了。

冥思苦想一番,最終也只得到了薄薄的一小冊。

化學反應相關的研究實在是過於抽象,各種化合物之間的反應,單憑肉眼也很難得到觀測。

董良只能先給化學定下一個定義,這還是董良在剛剛接觸到化學的時候,他的老師給的一個需要背誦的概念。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其應用的基礎自然科學。

還有一句區分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的話。

那就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發生反應,產生新的物質的就是化學反應。

最後籠統的將腦海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常識記錄下來。

比如大氣大概存在著什麼成分,像什麼氫氣、氧氣、二氧化碳……董良寫著寫著就開始撓頭。

咬著筆桿子,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寫下去。

搜腸刮肚的回憶著為了應付考試而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

只知道電解水可以產生氧氣和氫氣,可是現在又沒有電……不過蠟燭的燃燒試驗大致可以記得清楚,是可以消耗掉氧氣的,也許這樣可以證明氧氣的存在?哎呀,不管了,先這樣寫下來吧。

毛筆擺著尾巴,便在紙上留下了一行墨跡。

至於二氧化碳如何證明,董良也記得,大概是燃燒之後的廢氣通入到飽和的石灰水中,會把水變得渾濁。

想了想,腦海中記得住的化學事件實在不多。

前段時間讓手下的學生們學習製取乾淨的海鹽這倒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實際案例。

董良起筆剛想寫,又止住了。

不行不行,這個不能寫,實在是製取海鹽過於的簡單,而現在賣鹽是劉備團隊中一個很大的進項。

再望將來,無論是從遼東採購馬匹,在益州進行物資交換鹽都是非常重要的籌碼。

至於現在已經研究出一點頭緒的火藥,就更不能寫了。

說起火藥,董良就想到了南昌城外的那個小山坡。

雖然已經非常小心謹慎的去進行試驗,可那山上的道士還是不小心,已經被炸死了三分之一了。

董良還沒有離開豫章的時候,還好那時候的火藥只是燃燒的劇烈爆炸還沒能成功。

可是近來逐漸的開始能爆炸了。

那些煉丹師們變得非常的狂熱,總說自己掌握了天神的火雷法。

再也不用董良去用什麼金銀財寶去引誘,他們都自覺的去研究著提高手中火雷法的威力。

於是那座清幽的小山坡頂已經到處被破壞的不成樣子,整天雷聲轟轟。

雖然劃定了範圍,方圓兩裡之內都不允許百姓們進入,那山坡頂十分的空曠,聲音也傳得遠,爆炸的聲響時時響起那座無名小山坡,如今已經被百姓們口耳相傳命名為雷山了。

火藥產生的化學反應這東西自然也是不能寫的。

不過有一樣東西可以寫,那就是冶金。

漢朝的冶金水平絕對是不低的,而且諸葛亮本人也精通冶金。

在民間也有許多的鐵匠掌握著不錯的打鐵手法,能夠冶煉出鋒利的刀劍。

而在冶金工業不能形成絕對的技術代差的情況下,自然是誰的礦石多誰的冶煉廠多佔優勢。

對此劉備自然是佔有絕對的優勢的,即便天下人都掌握和劉備一樣的技術,也沒有劉備手下的礦產資源豐富。

學過地理都知道江南丘陵地形蘊藏著許多的金屬礦物。

於是董良就先將常見的幾種冶煉的化學反應給寫上,然後又簡單的探討了一下生鐵和鋼的差別。

介紹了一下鐵中的碳含量不同會造成怎樣不同的結果。

然後又尋找了幾個方式,讓他們在煉丹中產生的奇怪的反應現象寫下來,董良在根據著自己淺薄的化學知識進行基本的分析。

看看到底是哪幾種物質產生了反應。

由此來稍微給這薄薄的化學教材,增添一些厚度。

當然董良自己進行分析的奇怪的化學反應是充滿著錯誤的。

不過董良也確實盡力了,在化學上他真的僅僅只能起到一個播撒種子的作用。

化學比物理和生物都更加的抽象,這在董良接受的教育過程中也是可以看到的。

畢竟在九年義務過程中,只有最後一年才開始進行學習化學。

至於什麼元素週期列表,就乾脆的把他放棄掉,什麼化學元素的名稱全部都用中文代替,不是董良為了什麼民族榮譽感,單純的是除了常見的幾個化學元素的符號其餘的基本上全部都寫不對。

化學反應方程式董良也只會寫個碳酸反應,電解水……至於生物方面,董良能寫的東西也不少,但是一些東西還是沒有物理顯得更加的直觀。

在董良看來,目前生物學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們去學會使用遺傳雜交的規則,去培育更多的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董良這本生物基礎教材說是搞生物,還不如說是在搞農學。

發展農業當然也是目前的當務之急,甚至在未來的千年都是主旋律。

只不過一個農作物品種的培育下去,順利的要幾年,不順利的甚至幾十上百年都有可能。

尤其是在現在這樣條件十分簡陋,一切剛剛起步甚至沒起步的蠻荒狀態。

這就需要一些運氣,再加上長久的官方的支援,以及耐得住寂寞、付出畢生精力的研究。

生物方面,董良先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常見的植物種類,像什麼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蕨類植物……又介紹了一些關於植物的細胞壁,動物的細胞膜這樣一些抽象的知識。

董良還沒有做出來,顯微鏡這些東西現在還看不到。

董良不懂到底怎麼去燒玻璃,大致只知道用沙子去進行瘋狂的加熱,所以要做出來好的鏡片,只能找熟練的工匠拿著透明的水晶瘋狂的磨,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

想要搞出來合適的水晶鏡片,還需要慢慢的進行摸索試錯,不過到底是能看到希望的。

然後董良又將華佗搞出來的人體解剖圖掛在了生物課本上面,又新增了幾幅簡單的動物的解剖圖。

再將遺傳的一些簡單的基本知識介紹一下,所以說關於植物到底是如何授粉結果,如何雜交,如何嫁接等等。

當然這其中免不了會有疏漏,不過思路已經給出這也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今天就先到這裡吧.”

董良揉了揉自己發酸的手腕和酸澀的眼睛,長長的伸了一個懶腰,感受著背後肌肉的伸張和酸爽。

馬良也乖乖的停下了筆,自覺的將東西收拾了一遍。

“今天是在這裡吃,還是回家裡去吃?”

“回家吧,新家都沒走熟路呢.”

劉備剛剛給董良分了一個大宅院,三進的大院,有後花園,有池塘,甚至還連著一小塊後山,山後長滿了竹林。

院牆南邊還有清澈的流水繞階而過。

十分的寬敞,幽靜,風景秀麗。

至於董良來到京口城臨時住的這處宅院,也就變成了董良他們工作的地方。

董良剛剛搬了家,說是搬家,其實就是拎包入住,甚至連包都沒拎。

董良想著,以後工作的晚了,指不定就不想回去了。

這處舊宅又有自己住的地方,又有廚房,其實有沒有那個新的大宅子都無所謂。

也許,劉備是怕將來委屈了自己的女兒吧。

不過先分給了董良一處大宅子,也正合董良的意,等明日糜竺回來,正是那處宅子派上用場的時候。

而馬良自然不是住在董良的家裡,只不過選擇了住在董良的隔壁。

糜竺馬上就要到京口了,剛好從廬江和豫章之間經過,將馬謖從豫章帶來了。

馬良也可以得以兄弟團聚,同樣一起來的還有丁奉的弟弟丁封。

“咱們走吧.”

收拾完畢後,兩人起身離開。

“物理教材已經可以拿去進行印刷了。

明日咱們要去接船,今天順道把這拿了送到書房去,免得明天忘了再耽誤事.”

“另外兩本不拿去嗎?”

董良看看桌上已經逐漸成型的化學和生物教材,兩本加起來都沒有物理的一半厚。

雖然有些不甘心,但確實自己的存貨已經掏光了。

“再等等吧,我看看這幾天還有沒有靈感再完善完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文朝軼史

唐城老表

三國:貂蟬稱帝開局拐走關羽張飛

大嶼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