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諸葛瑾前來拜訪董良。

諸葛瑾提了一個裝裱著繁複花紋的錦盒。

僕人將其引入正廳後,董良才急匆匆的從後面出來。

“哎呀呀,子瑜先生來訪未能遠迎,恕罪恕罪.”

諸葛瑾帶來的禮物,董良並沒有拒絕,讓僕人接下就帶下去了。

諸葛瑾笑呵呵的衝著熱情的董良拱手施禮。

“我已接到任命,前去交州,在劉琦公子手下任長史,過了午時就出發。

得知是存初舉薦,本想昨夜就來拜訪感謝,天色已晚不便打擾.”

董良請諸葛瑾坐下,後面有人上來奉茶。

“子瑜先生太客氣了,為國薦才,乃是出於本分,凡有才者可利國利民者,皆當得到重用。

既然是本分之事,何敢受謝.”

諸葛瑾聞言笑道:“我弟孔明在主公手下得到重用,如今又對我委以重任,遠派交州。

此等信任實在讓人受寵若驚啊.”

董良擺擺手。

“要我說這事兒還是怪孔明太見外。

子瑜先生之才在江東眾賢達中也是位列前茅,主公未來之時已經得到張昭等眾多賢達之贊,何止於主公來了之後卻不重用?旁人不知先生之才,孔明難道也不知道嗎?卻只為了表達自己一片公心,刻意避嫌,不肯直言進諫,才讓子瑜先生耽誤了這些時日啊。

要不然哪裡容得我來舉薦?”

諸葛瑾聽到這話非常感激,但也是笑笑,沒有說話。

雖然董良在說自己弟弟諸葛亮的壞話,但是諸葛瑾卻是知道董良和諸葛亮的關係密切,此刻只不過是戲言爾。

何況,無論是劉備還是董良還是諸葛瑾,都讚賞諸葛亮這種態度。

能夠在劉備手下擔任重任,被如此信任卻絲毫不驕傲,反而謹守本分,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能將天下重任交給他的人啊。

而且董良雖然嘴上在批評諸葛亮,但是語氣中全是讚賞的意思,天下能得意而不驕傲者,真是少之又少。

恐怕劉備有的時候得意了,都免不得要鬆懈一些。

諸葛瑾用了口茶,眼前一亮,細細品味一番,又忍不住喝了一口。

“好茶啊,好茶。

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均齊。

雖與尋常茶湯不同,但此茶之清爽內斂,別有風味,更具風雅之意,妙!妙!”

董良笑道:“我也喝不慣那尋常的茶湯。

各種香料一起放入煮的像肉湯一樣滋味太怪,喝起來反而覺得像是在吃飯.”

“這種新茶,是我在多個地方,找到了多種茶樹,逐一試驗才得到的好茶。

如今可是初次拿來待客,連主公他們都沒有這個口福喲。

先生若是喜歡,稍後前往交州請多帶一些,也解山高路遠之苦.”

看得出來,諸葛瑾是真的喜歡這種茶。

“那我就多謝存初美意卻之不恭了.”

“卻不知先生為何昨日受到任命,今日午時就要出發,如此著急?”

面對董良的問詢,諸葛瑾答道:“只是深感主公之厚意不敢耽擱,願早日為君民出力而已.”

“先生高義,佩服佩服.”

董良卻不知道,諸葛瑾現在也是有一些著急的。

來到了吳郡一年多,在孫權手下也算逐漸混出了點兒名聲。

雖然多次惹得孫權不愉快,並且因為資歷淺未曾受到真正的重用,但是凡與之交往的文士一般都感受到了諸葛瑾的才能。

即便是在江東地位舉足輕重的張昭,也甘願和小自己好多歲的諸葛瑾結成親家。

這正是看中諸葛瑾的才能,張昭認為諸葛瑾奇貨可居。

所以諸葛瑾雖然一時還未能騰飛,但不過是釵在匣中,待時而已。

可哪知天下局勢變幻莫測,轉眼間就換了天。

劉備取代孫權,佔領了整個揚州。

就連張昭都要重新的討好劉備,獲取政治地位,短時間內,誰又能顧得上諸葛瑾呢?而偏偏的自己的弟弟諸葛亮卻在劉備的手下身居高位,如今隱隱的比張昭的地位還高。

不能說隱隱的,其實就是比張昭的地位高。

張昭的地位高,一方面是劉備對於江東士人的尊重,給留了一些體面,另一方面,也是張昭主動的向劉備靠攏,因此得到了信任。

但是若論其親近信重,比著諸葛亮,那是望塵莫及。

好男兒抱有一身才能,豈可這樣蹉跎,自己的弟弟上升的這樣快,這樣高,有足夠大的舞臺盡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樣諸葛瑾心裡怎麼不羨慕呢?他雖然也可以透過裙帶關係面見劉備,毛遂自薦,但是畢竟有諸葛亮這層關係在這裡,他也不好意思親自的露面。

他自己心中也有自己的驕傲。

他不想讓劉備因為自己是諸葛亮的哥哥,而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

在劉備取得優勢之後,張昭非常看重的自己這個親家諸葛瑾與諸葛亮的兄弟關係在諸葛瑾這裡反而是一些牽絆。

他有足夠的驕傲,可以憑藉自己闖出一片天,實在不想讓人覺得自己是沾了諸葛亮的光。

這不是兄弟們感情不好,也不是兄弟們不能互相扶持,現在是初出茅廬,抱有一身文武藝,總想親自試試手。

所以董良這個舉薦也算是雪中送炭,諸葛瑾與董良素不相識,董良的舉薦看起來客觀一些。

雖然諸葛瑾私下裡也知道諸葛亮和董良的關係很好,但是也知道避嫌不能避的太瘋魔。

何況透過諸葛瑾這段時間對於董良的瞭解,董良這個人確確實實的對於江東許許多多的有名的文武人才的能力很有把握。

像是對於周瑜的重視,對於虞翻和闞澤的重用,虞翻和闞澤這兩個人,諸葛瑾自己雖然也聽過一些名聲,但畢竟一個在會稽,自己在吳郡相隔數百里未曾謀面,對於此二人之才,瞭解的反而不如陌生人董良知道的更真切。

這也是如今都到了劉備的手下,自己和這兩人有了些接觸,才知道這兩人的才能確實不俗。

所以,諸葛瑾也相信董良對於自己的才能也肯定是有所把握的,所以才肯舉薦自己,這樣諸葛瑾自己的心中也好受一點。

“我此番前往交州,人生地不熟,不知存初可有什麼見教?”

諸葛瑾這樣一說,可把董良弄得惶恐了。

“哎呦呦,子瑜先生哪裡就說這樣的話?我才疏學淺,不及先生遠甚,怎敢提見教二字?”

董良這句話不是卑微,也不是過度的舔狗。

真論及在這古代,統治一州之地,處理政務,董良是真的比不過諸葛瑾。

人才在哪裡都是人才,在哪個時代都能展現自自己的一些鋒芒。

是金子到哪裡都是要發光的。

董良說實話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人,真讓自己實際的去操作一個國家,去搞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政策,他也完全搞不定。

畢竟在特定的生產力之下,不讓生產力進行躍進,只能根據現有的情況而設計出一套有用的制度。

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在現代設計出來,那麼在古代也能,在古代能設計出來,在現代也一定是個大大的人才。

然而這樣的人才真的不多見。

董良的優勢在於見多識廣,接受了一些先進的系統教育。

如果真讓他潛下心來去研究治國理政,在這個時代成為一個太守綽綽有餘,但這樣顯然就放棄了他最大的優勢。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生產力,有一個時代的經濟基礎,有一個時代特定的上層建築。

董良雖然見多識廣,但也很難照搬照抄。

他可以做到的事,是將許多後來的制度拿出來,讓諸葛亮他們看一看,給他們指明前路。

讓他們去其糟粕,選其精華,根據這個時代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整適應。

董良起到的作用是是點亮大海上沿岸的一座座燈塔。

諸葛亮、劉備等人起到作用,則是掌握著自己手中的木船,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進行選擇,向哪一座燈塔前進。

董良可以對他們做出影響,但不可能替他們進行決定。

這也是董良為什麼選擇跟隨諸葛亮、劉備一起前進的原因,因為他們的志向多少有一點點相同之處。

董良有信心對於諸葛亮、劉備產生一些影響,但是董良沒有信心能夠對曹操和孫權產生足夠的影響。

董良甚至可以想到,如果自己就這樣的去面對這兩個人,很可能連面都見不到,就在門外的護衛一句“你**誰啊?”

就被趕走,或者直接抓走下獄。

當然董良也可以選擇從零開始,真正的憑藉著自己的本事往上爬,等他爬到中層,能夠對曹操、孫權兩人產生一些小小的影響的時候估摸著黃花菜都涼了。

還不如像現在這樣,一開始就跟著劉備走,那是直接影響一個集團的最高領導。

而對於諸葛瑾謙虛的請教,董良表示,對於交州究竟如何實施治理,他是真的沒有什麼太好的建議。

諸葛瑾卻笑道。

“存初千萬莫要謙虛,聽孔明所言,豫章諸多善政,皆是出自你手。

而你在荊州之時,就已經定下了奪取交州的戰略,必然有所教我,請千萬直言.”

諸葛瑾這樣說,董良回答道。

“豫章諸多善政,我不過是提了個想法,具體實施還是靠孔明。

主公在交州之時,已經按豫章之法進行實施,可事務繁雜,北方戰事急迫,匆匆離開,卻不知效果如何?”

“先生到達交州之後,可依照豫章之法因地制宜,或增或減,全在先生衡量之下.”

“其諸多施政,我並沒有太好的建議,不過還有兩事囑託.”

諸葛瑾拱手:“存初務必明言.”

董良笑笑,說道:“第一件事便是交州士家,不知子瑜先生可有耳聞?”

諸葛瑾回答道。

“士燮及其三個兄弟共領四郡,佔嶺南疆土過半。

在嶺南士燮威望極高,不在南越王趙佗之下。

我雖淺薄但也有所耳聞.”

董良點點頭,有些皺眉頭,嘆了口氣。

“這事情本來不該我去想,但總是意難平。

士燮兄弟幾人並無過錯,若僅因其勢力大,便要處理它,反而有害主公仁德之名.”

“可他們這麼大一大家在交州,勢力這麼龐大,卻也不能讓人放心,這件事我並沒有太好的建議,只能請子瑜先生看著辦,若有機會,可以做些交換.”

“如果子瑜先生得到機會,儘管來信,我在主公面前鼎力相助,最差的給他們挪挪窩,別老在一個地方待著,若有機會可以用些錢財榮譽換掉實權.”

諸葛瑾面色鄭重,點頭答應。

如果能處理好士燮這麼一大家的複雜問題,也是對他才能的體現。

正常情況下,諸葛瑾最好的選擇是和他們家勾結起來。

古往今來的情況大多都是這樣,沒有說要拿最大的傢伙開刀的。

可董良畢竟抱有了一些天真,他也明白這事根除不掉,在自己生活的時代尚能見到這種情況,又如何能指望諸葛瑾把這東西處理乾淨。

只不過能做多少做多少而已。

“第二件事兒便在西邊。

益州之南土與交州之西相連。

西南夷遍佈山嶺,官府命令卻難抵達,如此一來,正是咱們的機會.”

“咱們不缺糧,不缺錢,不缺地,就缺人。

可與當地居民叫好,邀其前來交州揚州定居,官府可給予幫助,來了就分田地,教其耕種.”

“當地蠻族首領儘可以重金誘惑,能夠買通,儘量買通。

多多與其商業往來,暗中滲透.”

“見慣了咱們這邊的富裕。

山間居民,必然心傾,此長久之計,非一時之功。

其中尺度多靠子瑜先生把握.”

“我早在交州給太史慈也放下了一大批測繪官,先生也可給予幫助,讓他們在益州南部多多勘測地形,記錄在案.”

這兩個問題,諸葛瑾都鄭重的答應了。

如何處理政務,董良沒有什麼建議,但仍然給諸葛瑾指明瞭方向。

如果諸葛瑾能將這兩件事處理好,那絕對也是大功一件。

兩人相談甚歡,董良留諸葛瑾吃了頓早飯,將其親自送往府外,午時本想前去相送,但聽說諸葛瑾只帶著護衛乘舟悄然南下了。

連劉備和諸葛亮想去送一送都沒有機會。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文朝軼史

唐城老表

三國:貂蟬稱帝開局拐走關羽張飛

大嶼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