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一個學問想要長久興盛,不斷的向前發展,總是要需要一些活水的,可百家凋零之後,儒學一家獨大,天下的學問就只剩下了這一個水池如何能夠清澈?”

“只怕會是越來越多的儒生抱殘守缺,自鳴得意,學問停步不前,漸漸形成一潭死水.”

董良這些話說完,底下一片安靜,開始漸漸的思考。

不過董良並沒有停下對於董仲舒的反對。

“我們知道董仲舒先生最出名的還有一個就是吸收了陰陽五行之學說。

這也算是他借鑑別家學問,是儒家可以一家獨大煥發光芒的原因之一。

可日後再看儒家,還有哪一家的學問可以吸收借鑑呢?”

“天下除了孔子,有孔門七十二賢,三千弟子,有曾子、孟子、荀子,他們門下有吳起、韓非、李斯。

可如今呢?出了一個董仲舒之後,便再也沒有董仲舒了呀.”

“再者說他吸收陰陽五行之學說這一點,並不能算是壞事。

當皇帝和天地陰陽五行聯絡到一起的時候,他個人的德行就和自然災害聯絡到了一塊兒,這就要求君主不能擅自妄為而控制住自己的手中的權力.”

“但是,這樣好嗎?這樣並不好!”

董良說到這兒,不僅看著下面學生們的反應,又看看和諸葛亮等人說說笑笑一切如常的劉備。

心中暗暗點頭,果然不出自己所料。

談到皇帝兩個字的時候,到底是一些敏感話題,不過劉備和自己想的一樣,並沒有什麼反應。

這個時代對於天子的敬畏,其實並沒有後世想的那麼嚴重。

甚至是從古至今,隨便扒一扒歷史,總能找出來一堆可以論證,百姓對於天子的敬畏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

周朝初定之時,自家宗室也有人叛亂,中間流傳數百年,起起伏伏也不停的有人敢不給天子面子。

混亂的春秋戰國,天子更是勢微,楚國的蠻夷,敢問鼎之輕重,秦武王嬴蕩也是因為舉鼎的時候沒拿住被砸傷了大腿而死。

至於各方諸侯王,被下面人反抗所刺殺的更是不可勝數。

呂不韋一介商人,也敢奇貨可居,將自己的富貴寄託在王位更迭之上。

再來到本朝,呂后處理朝政時,天下誰知道天子是誰?如此天子,能有威望乎?霍光將昌邑王扶上皇位,不過二十七天便對他非常不滿意,又將他貶為海昏侯。

更不用說還有王莽篡位,董卓廢立之事,漢獻帝差點死於李傕郭汜的亂軍之中,又差點餓死從長安到洛陽的路上。

再順著事實往後捋,一直捋到明朝,也有無數的大臣頂撞皇帝在午門外被廷杖,而明朝的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不知道多少個。

除了真的什麼不懂的,但凡手裡有些勢力,總是不缺少並不對皇位兩個字是十分敬畏的。

而即便是那些什麼都不懂的老農,也有無數敢起來反抗的。

中華自古以來總是不缺少反抗精神的。

不過董良還是收著了點兒,董仲舒的這種說法,明明看起來是對皇帝權利的限制,但為什麼卻得到了漢武帝極大的認可呢?當然是對漢武帝非常有利。

皇帝與上天聯絡到了一起,固然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同時也更加增加了它本身的權威。

放到後來來講,這就叫迷信。

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有前途好手段,即便他有時能發揮不小的作用,但對人的思想壓制是很大的。

說到底,這種思想可以讓皇帝有所顧忌,也可以被皇帝用來愚民。

劉備的反應不出董良所料,那些學生們的反應其實也和董良想的差不多。

底下雖不斷的有人對董良的話議論紛紛,但大體來說,還都是可以接受的。

董良又繼續說道。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夫子是不贊成整天拿這些神神鬼鬼的說事的。

古語云天命歸於有德之人,何為天命也?日月星辰之輪轉,水災旱災之狂行?真的是老天發怒了嗎?”

“多麼荒謬的說法呀。

日月山川,不過是天地自然之規律,與人德行何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這也是儒家先賢的話.”

“如今天下霸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座的眾多文人也多是儒生。

那麼在這裡我就要問一句各位了,什麼是儒呢?”

董良淺淺的疑問,再一次引起了儒生們的思考。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儒不就是……這答案非常的熟悉,張嘴就能說出來,但是張張嘴,這些儒生卻突然說不出來了,不是他們真不知道,是臨時卡住了。

腦海中迴盪的都是一些濟世救民,治國安邦,仁義禮智這些關於儒家根本理想的問題。

讓他們總結總結,回想回想,也許很快能回答出來,給出一個解釋。

不過董良並沒有繼續給他們機會。

“所謂儒者,非常的簡單。

乃人之所需也,那麼人需要的是什麼呢?這種問題又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

但是我想,無論如何,不能僅僅只是簡單的道德仁愛幾個字.”

“無論你們這些儒生如何去告訴那些什麼都不懂的百姓?但是你們自己心裡都清楚,仁義禮智信填不飽肚子.”

“好了,各位,那麼對於儒學的探討就到這裡吧,我的半桶水已經晃盪完了.”

“只是因為各位大多都是儒生,我不得不先在儒學上和各位稍稍探討一下,不過由於我個人的淺薄,在儒學上並不能有太多什麼經學的知識。

所以只能從學問的發展以及一些根本性的思考旁敲側擊一下,希望能給各位啟發.”

“對於儒者,人之所需,我做最後的總結.”

“人之所需。

包含了兩個問題,首先,這個人到底是誰?儒生的服務物件到底是君主、世家大族還是天下黎民?這都是你們儒生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點就是人到底需要什麼,這個問題也是由第一個問題延伸出來的。

如果你們所面對的人是皇帝,是世家大族,那你們只需要大肆的愚弄黎民百姓,讓他們渾渾噩噩的像豬牛羊一樣任人宰割就可以了.”

“但是,儒生是這樣的嗎?我想不是!我相信你們個個都是胸懷大志的人。

你們追求的絕對不僅僅是個人的功業以及阿諛媚上!”

“我想每一個心懷理想的儒生,追求的都是天下大同!每一個真正的心懷仁義禮智性的儒生,都是心懷天下百姓的!”

“那麼我對你們有所期盼,我渴望你們以後在處理政務,在做學問上,都講究八個字.”

董良轉過身去,隨手拿起放在鐵皮喇叭旁邊的粉筆。

面對著身後的黑板,背對著身後三千多雙,直勾勾盯著他的眼睛。

有力的在這刷了黑漆的木板上寫下了大大的八個字。

“格物致知!經世致用!”

格物致知四個字並不稀奇,是出自禮記裡的。

但是經世致用卻是第一次被提出來這種思想。

“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經世致用嗎……”“……”經世致用就是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並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

傳統儒學本身就是一種“入世哲學”,孔子不遺餘力地宣傳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變春秋末年社會動亂,禮崩樂壞的局面,恢復他理想中的社會秩序。

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尚思辨。

而是很實在,甚至可以說是很實用地教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統治者如何治國。

學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學的傳統。

但是自董仲舒吸收陰陽五行以來,儒學的風氣轉化是可以看見的。

社會上是充斥著一股空談之風的。

天下的坐談客越來越多,如果再往後會怎麼樣呢?魏晉南北朝玄學空談之風是可以看到的。

事實上,從劉邦開始就注重清議。

而在不遠的將來,魏晉初期,人物品評,更加註重人物的姿容神情、風度才藻等與功利無關的審美才情。

雖然這種風氣是老莊和佛學的傳播造成的,但是不得不承認,作為天下第一顯學的儒學,並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而且玄學並不能單純的認為是老莊和佛學與儒學無關。

還未出生的荀彧的幼子,荀粲就是著名的玄學家,與他的兄弟們愛在一起討論儒家思想,但荀粲獨自對大道有特異的領悟。

開創魏晉玄學先河,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的假子何晏主要著作就有《論語集解》《道德論》等。

而董良如今提出的經世致用,一改如今即將跑偏的風氣,直接越過幾百年來的儒學家,繼承孔子思想,誠可謂是正本清源!劉備對於儒學的研究不深,他本來就不愛讀書。

要不是剛才董良講的都是大白話,沒有什麼引經據典他早就聽不下去了。

不過經世致用四個字,正好適合於劉備實幹的思想,因此劉備產生的共鳴不強,多少還有一些。

但這四個字對於諸葛亮、龐統、張昭、顧雍等震撼就更大了。

這四個字包含的一種思想,即是對儒學的高度總結,也是對未來的開創,和諸葛亮、龐統等人的心中所學一一應證,引起他們劇烈的共鳴。

諸葛亮、龐統他們都知道董良有真學識,但是沒想到董良能在儒學上提出這樣具有開創性的思想。

這讓他們也感到震驚和讚歎。

他們尚且如此,對於場下眾多胸懷壯志、熱血沸騰的儒生來說,就更不用提了。

儒生們不停的在嘴裡唸叨著這八個字。

聲音越來越齊,越來越響。

終於這八個字在大講堂特殊的迴音地的設定之下如同洪鐘響起,在整個北固山不停的傳蕩!“彩!”

“彩!”

儒生們不停的鼓掌喝彩。

隨後,又全都齊刷刷地站起身來,一同躬身行禮。

“格物致知!經世致用!學生等謹受教誨!”

洪亮的喝彩聲迴盪在北固山上,也迴盪在董良的胸前、耳邊。

讓董良也感到熱血沸騰。

董良的養氣功夫不夠,沒能做到喜怒不形於色,情不自禁的就咧開了嘴角笑著。

爽!!不得不說,這種裝逼的感覺實在是太爽了!哎呀呀呀,這誇讚聲,這喝彩聲,實在是太好聽了!董良咧著自己合不攏的嘴巴又往前走了幾步,重新回到了大喇叭的旁邊。

底下的喝彩聲仍然不斷。

眾儒生們都血脈膨脹,熱血沸騰,激情四射。

董良見狀表現的有些無奈,但其實心中美滋滋的。

太真實了……連忙不停的雙手虛按,示意儒生們冷靜下來,安靜下來。

如此從左到右向下連續虛按了十幾次,底下的熱情才漸漸的開始消退,儒生們重新奪回了理智。

見董良如此做派,知道先生還有話要說,趕緊乖乖的坐下聽從教誨。

一切對於董良個人學識的懷疑,對他關係戶的懷疑,對他玷汙了這座輝煌的書院的惡感此刻都破碎了,都煙消雲散了。

甚至有道德感特別強烈的學生因為懷疑董良感到羞愧。

董良說了很多東西,確實是很現實的東西。

但是並沒有展示許多儒家經學的學識,但是,僅僅那經世致用四個字,便為了眾儒生開啟了一座新大門。

“諸位!諸位!”

眾人漸漸的坐下,董良又大聲的招呼了兩句,終於全都安靜了下來。

“諸位不必如此激動,也不要過度謬讚,我對於儒學確實是研究不深刻的!”

董良不喜歡那種不會裝會的裝逼,那會讓自己感覺非常的屌絲虛假,而且心裡沒底,也許有人會感覺那樣很爽,但是董良只會感覺像個淺薄的二流子一樣,更顯得格局太低。

所以董良總會先謙虛三分,那麼,無論自己擅長還是不擅長,總是提前說明了的,自然就不會被人戳穿丟臉。

不過,面對董良這種謙虛,底下的儒生顯然是不認同的,就憑藉著那位他們開啟新大門經世致用四個字,便讓他們真覺得董良真的學富五車,錦繡滿腹!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最強太子爺

都門帳飲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