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隨縣城內,縣衙正堂。

“準備撤兵吧.”

夏侯惇作為最高統帥做出了這個決定。

他也感到十分的失意,于禁和李典自然也很難高興起來。

這邊回去,這些人自然是免不了處罰的。

夏侯惇其實是心中最不滿意的那一位。

因為三條戰線。

只有他這一線是最順利的。

不僅拿下了隨縣作為中轉站,他還直接繞到了襄陽的後面去耀武揚威,打到了宜城城下。

整個荊州的震動,襄陽周邊的恐懼,可以說一大半都是夏侯惇的功勞。

但是于禁的失利以及李典後方糧道被斷,以至於不得不撤兵,這如何能讓夏侯惇高興的起來?但是,夏侯惇作為統帥,不可能只顧著自己一時的爽快而不顧全大局,何況即便是再接著這樣下去,他自己也爽不起來了。

沒有了李典在後方運糧,沒有了于禁在旁邊作為側翼,他孤掌難鳴。

三條戰線,他這裡的戰績最好看,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李典和于禁替他擋了雷。

如果讓趙雲、趙統和徐盛來圍擊夏侯惇,夏侯惇說不定比于禁敗的還慘。

如今,隨縣城的糧草也不多了。

雖然原本城中有一些存糧,百姓的家中也有一些糧食,但是又能有多少呢?哪裡經得住這一萬多匹馬人吃馬嚼的?李典後面的糧道一斷,他們就不得不消耗城中的存糧,和老百姓爭搶糧草。

如今,趙統和徐盛帶著大軍在城外虎視眈眈,對於夏侯惇和于禁來說,都不過是疥癬之疾。

有著城牆的依託,他們是攻不進來的。

現在所擔心的也只有糧草的問題了。

如今敗局已定,糧草不多了,在這裡留守下去也沒什麼意思,而且再拖下去,誰知道襄陽那邊會不會真的抖擻起來,派兵合圍,那可就危險了。

雖然三人一致認同撤兵是最好的選擇,是正確的戰略,但是李典和于禁也總是忍不住的一臉擔憂。

于禁雖然在戰敗的時候能夠收攏敗軍,毫不在乎別人向曹操盡他的讒言,他也不去向曹操解釋,先等打完勝仗再說,能夠以大局為重。

這只是于禁能夠分得清輕重緩急,並不是于禁完全不在乎功過賞罰。

這次本想趁著孫劉大戰,帶著兩萬大軍來荊州佔些便宜。

可沒想到經過前面的順利之後,很快的就面臨了失敗。

兩萬大軍的來回運動,消耗了不知多少糧草,還扔下了幾千具屍體。

無論是物資消耗還是人員損失,都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但是最終佔到的一些便宜卻不得不再還回去,相當於毫無收益。

這讓李典和于禁、夏侯惇等人回到許昌之後,如何能在眾武將中抬起頭來?何況這一次勞民傷財,這麼大的損失卻沒有半點收益,又怎麼能讓曹操不懲罰他們呢?于禁是個老兵,這麼多年才跑到了這個位置,被懲罰了,可是很心痛的。

雖然他自信以自己能力,將來一定能失去的再奪回來。

但是三路兵馬只有自己這一路打的最難看。

雖然自己這邊遭到阻擊最大,但是這也並不能成為于禁推卸責任的藉口。

至於李典,更不用說了,他剛剛在官渡之戰立了功才提拔上來,現在糧道被斷,很顯然是歸屬於李典的責任。

三個人中,他的底蘊最薄,官職最小。

被懲罰下來,又得多少年的奮鬥。

畢竟他不像于禁那樣是積年的老將,身上功勳眾多,也不像夏侯惇那樣在曹操軍中地位特殊,威望很高。

夏侯惇看出來了,兩個人的一臉陰鬱和憂心忡忡。

他不愧是被眾將士非常愛戴的將軍。

當下就要把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寬慰于禁和李典。

“文則,曼成你們放心。

等撤兵回了許昌,見了司空,我一定向司空言明,此戰失利,全是我的責任.”

“我身為統帥,卻小瞧了荊州。

大意輕敵,貿然分兵三路,以至於三路處處薄弱,才被敵軍各個擊破,斷了後路,斷了糧道,以至於不得不退兵.”

“這是我戰術失誤,以至於勞民傷財卻無功而返。

都是我的責任,一定不會讓司空怪罪到你們兩個的頭上.”

夏侯惇,一個五大三粗的武將,還瞎了一隻眼,看著就比較嚇人。

外貌上不佔便宜,但他能得到那麼多人的擁戴,和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一個被眾人尊敬和擁護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只會推卸責任的人。

而且這一站也確實是因為他的決定分兵作戰,才導致了被逐個擊破,他也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

夏侯惇的這番話,讓于禁和李典也是很感動。

于禁抱拳說道。

“夏侯將軍言重了,三路兵馬,唯有我這一路損失最大。

以襄陽城那群飯桶的表現來看,分兵作戰,擴大戰果並不是一個不合適的決定.”

“是我在東進途中沒有小心劉備。

以至於被劉備部將趙子龍所擊敗,並且還在西陵縣城之下敗了兩次.”

“糧道也被斷絕,走投無路,不得不燒營自退。

此戰失利,是我無能.”

夏侯惇說出來那麼講義氣的話,于禁當然也得說點場面話。

曹操到時候究竟會懲罰誰,不是夏侯惇在這裡說幾句話就能決定的,于禁在這邊往身上攬點責任,也不會影響曹操對自己的處理結果。

那麼,戰友相處之間,何必吝嗇於這幾句話呢?情商要高一點嘛。

于禁表了態,李典也說道。

“兩位將軍在前征戰,由我運送糧草。

半路卻被趙雲帶幾百人將糧草焚燬。

以至於陷入今日無糧之窘境,是我對不起大家呀.”

雖然夏侯惇知道,當曹操的刀頭真的落到身上的時候,大家都未必會這樣說了。

但是這個時候,聽著于禁和李典的話,心裡還是感到一陣開心。

三個人的這樣一番交流,表明了三個人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

最起碼三個人一起扛,兵敗的責任會好扛一些。

於是夏侯惇又說道:“大家也莫要再妄自菲薄了。

這一次確實是輕敵了.”

“只不過對於襄陽的判斷是準確的,卻沒有料到,劉備在這短短半年之內,竟然積蓄了這麼大的力量,和孫權生死之戰,居然還能有餘力幫助劉表.”

“這個趙子龍也確實是本領不俗。

只可惜明珠暗投跟了劉備,以至於這麼多年來名聲不顯.”

“否則,我等必不會如此輕敵.”

三人一番討論之後,最終將兵敗的原因歸咎在了輕敵上面。

尤其是沒有料到劉備居然還能發兵,而且出動的將軍還是這麼的有本事。

正常來說,劉備面臨這麼大的一場戰爭,應該將有本事的人都留在自己的手裡,全力去對付孫權。

卻沒想到,居然是今天這樣的局面。

想來想去,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要怪也只能怪孫權無能吧。

就依照趙子龍衝擊于禁軍陣的本事,以及斷絕糧道的機敏,這樣的人才,哪怕在曹操手底下,也是一定會得到重用的。

輸給了這樣的人,也不算是丟人。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今後一定還有交鋒的機會。

今天雖然輸了,丟了些顏面。

但將來其他的將領未必沒有和趙雲交戰的機會。

到那個時候,就知道誰才是真正的笑話了。

“如今既然已經決定了要退兵,那麼我們往哪裡退?”

“若返回新野,趙子龍卻在後方阻擋。

曼成,你怎麼看?”

李典是在新野以南和趙子龍交鋒過的人,所以夏侯惇要先問問李典的看法。

李典卻搖搖頭。

“若撤回新野,趙子龍其實不足為懼。

他雖然驍勇,但畢竟兵少。

我們三路兵馬合為一處,再遇到他時,便無需再怕.”

“只是他一路兵馬雖然並不可怕,怕只怕襄陽卻派兵,想要痛打…額……落井下石.”

“兩位將軍雖然剛到襄陽之時,襄陽城門緊閉,不敢出戰,任由我們耀武揚威。

那是他們畏懼司空之威勢.”

“可襄陽到底不是鐵板一塊。

其中雖有心向司空之人,但卻不能過分明言,而其中反對之人,必趁此機會鼓動發兵.”

“凡做事者,須得名正言順。

我等來時,他們為了迎合司空,閉門不出。

可以以我軍威武,兵鋒難擋為藉口.”

“可今日我軍既然已經失敗。

若有人想要落井下石,他們便沒有藉口再阻止了。

而劉表近來與劉備互為表裡,難免不會一時得意,一意孤行,要落井下石.”

“以我之淺見,不能撤回新野,趙子龍在西北,襄陽在正西,城外大軍守於城東,若要撤回新野,則容易被三方夾攻,凶多吉少.”

夏侯惇嗯了一聲,點點頭,沉吟了一下,沒有說話。

想了一會兒,又扭頭問一下於禁。

“文則以為如何?”

于禁也早已考慮過這個問題,立刻回答道:“曼成所言有理,不能撤回新野.”

“依我之見,不如往正北撤退.”

“正北?”

“不錯,撤往正北。

城外兵馬兵頂多追擊我等,在我軍之東南.”

“而趙子龍若要收到訊息追擊我軍,卻要引兵往東。

沒有一處可以在前面擋住我們,正好可以趁機逃脫.”

夏侯惇腦中回憶一下印象中的地形和方位。

認為于禁的這個安排確實不錯。

“既然如此,那就往正北撤離。

不知司空是否已經得到我們被困在隨縣的訊息,有沒有人馬接應?”

于禁對此持有樂觀態度。

“我等被困於隨縣,時日已經不短,戰報三日一送,司空那邊也該得到了訊息.”

“司空如果派人接應,必然是認為十萬火急,劉備得勝的訊息,司空那裡應該已經得到。

派出來接應的兵馬必然不敢遲疑,要走最近的道路前來接應自然也該從正北而來.”

“咱們兩軍說不定剛好可以碰見.”

“嗯!”

夏侯惇下了決定。

“那就撤往正北.”

“你們回去都各自收拾兵馬,隨時準備出發.”

“是!”

李典和于禁剛想下去。

卻見站在門口的副將跟著于禁和李典拼命的使眼色。

這不僅讓于禁和李典有了些遲疑。

此次兵敗無功而返,對於承擔責任,最擔心的其實不是三位主將。

三位主將有功勞,有名聲,也本事。

只要不犯大錯,怎麼著也不會被殺,今天罰了點東西,說不定明天就還了回去。

但是這些副將就不一樣了,眾所周知,副手和臨時工都是用來背鍋的。

所以兵敗回去之後,曹操的不高興,更多的可能還要落到他們頭上。

還有一些想要討好曹操的,收拾不了于禁和李典讓曹操高興,難道還收拾不了他們嗎?所以他們要儘可能的減少曹操的不高興。

他們向于禁和李典提了建議,但是于禁和李典都有些遲疑。

如今馬上就要退兵了,再不做出決定就來不及了。

所以他們情急之下幾乎失了方寸,拼命的給往回走的于禁和李典使眼色。

于禁和李典同時放慢了腳步,不得不說,副將們的提議非常的動人,但是他們心中還是有些顧忌。

“文則,曼成還有何事?”

夏侯惇看著于禁和李典,突然放慢了腳步,以為他們還有事情要說,不禁疑惑的詢問。

兩人轉過身來。

“額…我們……”“將軍,我們有一事稟告!”

于禁和李典在支支吾吾的遲疑,副將們卻等不及了,乾脆衝了上來,單膝跪在了夏侯惇面前,抱拳行禮稟告道。

“哦,有何要事,快快說來.”

夏侯惇被他們搞得一頭霧水。

“將軍,咱們這一次來到荊州,唯一的戰果就是這個隨縣,如今就這樣退去,白白的將城中物資留給他們,豈不是便宜了劉備劉表.”

兩個人拐著彎的表達著自己的想法。

“城中糧草已經不多了。

臨走之時,讓弟兄們多帶些乾糧也就差不多了.”

夏侯惇這樣說道。

隨縣縣城之中的軍糧幾乎已經損耗殆盡,夏侯惇所說的多帶一些糧草,也是多帶一些百姓們的糧草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話三國:我武神附體,橫掃千軍

控各種的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