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們等了好久的榜單終於出來了。

一千兩百三十人,中了一千人。

剩餘的兩百三十人實在是不過關。

這一次考試,考的東西都非常基礎,因為處於一個極度缺人的狀態,只要能留下基本上都留下了。

榜單貼上了兩份。

一份貼上在縣衙外面,在光滑的外牆上用漿糊把紅紙貼上,還剪了一些紙花裝裱的很漂亮,很隆重。

以此來向城裡的百姓顯示讀書的好處,讓他們願意去把孩子送進學堂。

而卻沒有什麼人來看榜。

因為另一份榜單直接被官吏帶到了城外的大營。

直接按照名單將三榜分成三堆。

發放不同的證明,並詢問是否有其他的志向。

如果有想從事其他的工作,縣衙裡會很開明的幫忙安排。

如果沒有,則直接按照榜單分配。

甲榜百人最為得意,個個喜笑顏開的聚成一團。

他們不僅成績最好,日後發展的機遇也不一樣。

常言道宰相門前七品官,可見平臺和機會是很重要的。

而甲榜分配到各郡治所縣衙,自然要高人一等,機會更多。

而乙榜四百人,分配到各處縣衙,也是很令這些寒門出身的書生很高興,有了從政的機會。

丙榜六百人,則不能從事縣衙處理政事的工作,而是進行專業培訓,從事勸農,督工,等專業工作。

也算是不錯吧,但是丙榜六百人多少還是有些遺憾。

開心也有,遺憾參雜。

真正開心的純粹的不多,王樸是一個。

他愛讀書,也愛種田,為人又樸實,勸農官的工作,既合他的興趣,也合他的理想。

將農業技術,律令宣講給鄉間百姓,督促指導他們,並帶著大家一起勞動致富,靠汗水獲得幸福生活。

而表示遺憾的則是剩餘的兩百三十人。

他們心裡只有失落了,個個垂頭喪氣,好似霜打得茄子。

但是他們心裡也明白自己的才學到底怎麼樣。

所以只有遺憾和慚愧。

畢竟王樸這樣的半部詩都中了,還處於丙榜前列,可想而知這些沒中的,估計也就是勉強認字。

或者裡面有一些別家的學生,不通五經。

不過雖然失望,但是並不絕望,還有機會。

這些人基本上都報名了支教,有官府供給食物,書籍,只需要再埋頭教學,順便苦讀一年。

這次考試的試題難度大家都看的出來,只是苦於無書可讀,才不能中。

苦讀一年,說不定能中甲榜,今日的不中,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官吏分好榜,四方人各自帶進城,城中分好了地塊,建了一些大通鋪作為他們的宿舍。

甲榜的按照成績和意願,進行分配,四個郡,一個治所分二十五人。

乙榜的同樣是直接用船送往各縣,由各縣衙進行培訓和任用。

丙榜與不中榜的人反而得以留下,接受各科的培訓,以及教學的培訓。

忙活了一天,太陽西斜才忙完了工作。

隨後解散自由活動。

辛方正找到王樸互相道喜。

辛方正自然是中了,雖然他不是儒生,但是面對這樣基礎的考題,還是表現的比王樸好,中了甲榜。

本來辛方正不打算留下,想參加下一次的法科考試,這才專業對口嘛。

可是領了董良的書就得給董良幹活,想參加考試,就得先去支教。

畢竟書和糧食不是白送的啊!可是辛方正自從領了書以後就不願意再出去做事等待了。

面對南昌縣衙這裡浩如煙海的藏書,實在讓他的心癢癢。

出去工作多少要影響他的讀書活動。

因此中了甲榜就中了,不用再費勁準備下一次的考試。

又因為成績優異,可以留在南昌縣衙,如此一來,既近水樓臺先得月,又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可以鑽進南昌縣的書窩裡。

這裡不僅有法家的書籍,百家雲集。

就在縣衙培訓學院的圖書室裡。

而且這些書都有雕版。

如果想要更多的收集,除了縣衙免費發的,也可以自己花錢買,反正也不貴。

畢竟是批次生產的。

辛方正以經打定主意好好工作,好好讀書。

再也沒有以前的那種心不在焉吊兒郎當的自傲樣子。

因為王樸中了丙榜,得償所願,所以家裡做了兩個好菜,要慶祝一下。

正好辛方正也沒地方去,這麼些天來也和王樸混熟了,就要一起去王樸家裡看看。

王樸道:“我家裡飯菜樸素,還沒有軍營裡的大鍋飯好吃,你可不要嫌棄啊!”

辛方正笑道:“討個喜氣和吉祥,不在意飯菜的口味。

何況白吃誰不高興啊!”

王樸對辛方正的混不吝也習慣了。

王樸帶著辛方正等著自己大哥從縣衙出來。

天色已經不早了,縣衙裡的工作也結束了。

很快就等來了王淳。

王淳總是一臉微笑,拎著一個食盒從縣衙裡出來。

笑著就說:“咱爹的手藝實在太差,我花錢請縣衙的大廚幫忙搞了幾個菜,咱們回家好好喝一杯,大廚也向我道喜呢!”

王樸笑著接過食盒,又介紹辛方正給王淳認識。

王淳吃了一驚:“呦,原來你就是辛方正,辛兄啊!久仰久仰,請到我家一敘,一醉方休.”

三人一起走,辛方正還是好奇的問:“王兄何處知道我的名字?”

王淳笑道:“昨日諸葛長史還說,明明是一五經考試,偏偏半篇法家思想,就是您老兄了啊!”

原來辛方正是學法家的,雖然涉獵過五經,但是後面的思考題卻都是按照自家心意隨便寫的,自然流露的都是法家的思想。

不過諸葛亮不是一個迂腐的人。

看他回答的合情合理,也很有才華,並沒有因為是用了別家的學術,回答了問題就給他廢黜。

而是按照同等的,公平的給辛方正評了分。

辛方正很有才華,反而憑藉不走尋常路的思考題得了一高分。

三個人往城外走,來到了王樸的家裡。

王老漢正坐在院子裡擺弄一堆工具。

王樸因為住在大營裡備考,有段時間沒有回家了,見到王老漢還很詫異。

“爹,你這是在幹什麼?”

王老漢身體還很健康,只是頭髮有些花白,站起來看自己兒子帶著好訊息回來。

正起來,發現有客人。

“額,這位客人是?”

王樸道:“爹,這是辛方正,甲榜的考生嘞!”

“哎呦呦,了不得啊!這是要做大官的郎君啊!”

“快請,快請!”

王老漢帶著大家進屋。

屋裡很簡單,但不凌亂,很寬敞,反正鄉下蓋房子,基本上想蓋多大蓋多大,畢竟現在人很少。

大家坐下,王淳開啟食盒,一個雞,一個魚,幾個小菜。

本來是王家父子吃肯定是夠的,加上辛方正也差不多,但是王老漢卻不滿意。

“你呀,怎麼這樣小氣,就準備了這些東西。

快去,將我院子裡掛的豬腿取下來,再多做些.”

王老漢對辛方正說:“這豬腿是年前諸葛長史清繳附近的野獸,殺的野豬,把獵物分給百姓。

我這裡分了一條豬腿,就是硬了點,我也不愛吃。

自家做飯,沒有官衙的廚子做的好,招待不周啊!”

辛方正連忙道:“哪裡,哪裡,不必動用豬腿,這幾日吃的多,積食,現在的飯菜已經很豐盛了.”

王老漢笑呵呵的搖搖頭。

“還有別的客人要請嘞.”

然後就招呼王樸去將鄰居,就是剛分來的蠻族一家三口請過來。

王樸笑道:“不曾想,幾日不見,爹你和新鄰居相處的這樣好.”

王老漢笑道:“官府有了新政,要是地裡收成好,有獎勵嘞。

如今我兩家合作耕地,休慼與共啊!”

“官府還說,要是能指導的山上百姓種的地好,更是多獎勵一份。

讓南昌縣的人看看,我王老漢的種地手段,哈哈.”

王樸笑著去請了隔壁的一家。

隔壁一家夫妻兩個,都是壯年,帶一個青年兒子。

不一會兒,就回來了,一進來就看見王老漢和辛方正聊的很開心。

“鄰居一會兒就來,你們聊的什麼,這樣高興?”

王老漢道:“隨口談談官府的政令,這一次是真碰到青天了啊!賢人啊!我從中原流離到這大江以南,未曾遇到過這般愛民的官啊!好官啊!”

王樸又問道:“爹,你那門口怎麼那麼多的木匠用的工具啊?你不是不會木匠活嗎?”

王老漢笑呵呵的,漏出來還很齊整的牙齒。

“不會可以學嘛,活到老學到老嘛,官府裡董先生說的話.”

又扭頭對辛方正說:“如今官府有專門的人,來教導我們,學罷種田,有餘力可以再學別的。

我種田種的好,自然有餘力,就打算學些木匠活.”

王老漢有些得意。

“城裡經常會招工,幹幾天不算是徭役,給發工錢。

教手藝還不要錢。

尤其是說,要是誰能研究出來新工具,官府查驗有用的,立馬給賞千錢。

要是能造出來有大用的工具,還給封爵呢!”

“小老兒兩個兒子都吃上了官家的飯,我卻不要他們養,等我學的好了,指不定要當他們的上司呢!哈哈哈哈.”

王老漢充滿了樂觀。

幾十年的經歷,南北的遷移,不樂觀活不到現在這樣,還風生水起呢!王老漢對著兒子和辛方正說些肺腑之言,殷殷囑託:“這官衙是真的愛百姓,我的兒子願意去為官府效力,別人的兒子願意給官府打仗.”

“不像在中原,男子都要投靠富家,女子要給別人為奴,全家受人欺凌,官府還要搜刮欺壓.”

“在中原大家都寧可做逃戶,在這裡,大家都願意聽從官府的調遣,願意給劉使君拼命。

這樣一比較,情況已經一目瞭然了啊!”

“我王老漢識字不多,但是眼睛卻看的分明,一面百姓對官衙恨之入骨,一面百姓願意給官府獻上生命。

你們好好的跟著劉使君的步子,老老實實的效力,哪裡還要憂愁將來幹不成大事,立不了功業呢?”

窺一斑可見全豹,從王老漢一家的遭遇和想法,怎麼能得不到豫章四郡百姓的想法呢?辛方正也是忍不住在心裡感慨。

這是一塊充滿希望的土地,劉備來這裡半年不到,卻已經得到了這些百姓的支援。

雖然要成大事往往需要的是世家的錢糧,但是在豫章四郡,一來是大戶畢竟不如繁華之地,根深蒂固。

二來,真正得到百姓的認可,才有勞力,才有兵源,這樣的主公,這樣的民情,何愁大事不成呢?辛方正也算是見多識廣,各地雖然也有似乎賢德的長官,但也不過是與民休息。

而真正的費盡心思去幫助百姓生活的,卻是一個也沒有。

和平事情如此,更不用說如今群雄爭霸,百姓都是棋子,誰還會在意這些韭菜呢?辛方正是法家人,本質上也是追求功業,把百姓當做棋子。

但是他們很清楚的知道,要怎麼樣去運用民力來讓主公獲得利益。

而無論怎麼驅使,當百姓自願去跟隨,去出力的時候,這樣的大勢,就已經成了。

辛方正對這個新官府充滿了信心。

很快,鄰居帶著山裡的一些皮子作為禮物,兩家人帶辛方正,一起快快樂樂的慶祝了一番。

因為帶著山裡百姓一起耕作可以獲得好處,官府也支援大家共同生活,平等相處。

漢家百姓也沒有歧視這些有紋身的,而這些紋身的百姓,也因此過的畢竟舒適,也願意在山下紮根。

慶祝完後,接下來是大培訓階段。

因為時間關係,董良要求必須在十五天內結束培訓。

讓這些人全部走上崗位。

別的還好說,尤其收到重視的是農,工,醫三類。

因此在大宅子改建的學堂裡,每天讓這些人聞雞起舞。

王樸每天按照新編撰的《豫章農書》進行學習,同樣是佐以老農之經驗。

王樸因為自家父親就是種地的好手,吸收的快,反而成了班級裡的先進。

工學的學機械製造和算數,醫學的則每天參與動物解剖。

辛方正這樣的一頭扎進書堆裡,總之是十分充實的生活。

(昨天第一次二合一,效果不錯。

因為我要五百均訂,那麼兩更一天要有一千訂才能達到,現在一更只需要五百訂就可以。

而我的追定只有一百多……不過二合一導致一天只更新一次,據說會少一次更新的曝光。

不過現如今也只能這樣嘗試了。

多謝大家支援。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天災歷代皇儲從扶蘇降臨開始

書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