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影市場自引入好萊塢商業大片後,絕大多數年份屬於好萊塢的天下,不僅僅是上榜數量如此,質量更是如此。

數量可以透過限制性政策卡脖子,但已經放進來的片子就不那麼容易操作了。

10年好萊塢電影《阿凡達》破十五億時,當時總菊二把手在某報告上,表示“這電影給了人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就是告訴你什麼叫電影,告訴你什麼叫現代電影……”

還有一些在現在看來可能要影響他前途的話:“充分體現了科技和藝術結合的魅力……”

“它一個電影在全世界票房超過了25億美元,一個電影超過了我們一個國家全年的票房,25億美金,單在中國已經超過了15億……用技術、科技去引領、去支撐、去推動,非常了不起!”

這話其實仔細琢磨,和海灣戰爭後某些軍事專家發言挺像的——知道你牛逼,不知道能這麼牛逼,以我的立場,我都夢醒了,我實在服了。

還有例證啊,比如那會兒的古早華娛文,常常以主角拿到奧斯卡某獎項為大結局,意即這就做到電影圈最高了,升無可升,再無可寫的爽點了。

現在再看就是:就這???

——所以在區區三年後,方沂即將破掉這個記錄時,給人的震撼並不亞於《阿凡達》這片子,尤其是它還帶了些影響民族自信的因素。

可能再過十年二十年,把區區一部電影拔高到某某自信,實在是太過,電影再怎麼吹捧,也改不了消費品本質。

但這是因為後來有人破了記錄,如果沒有人打破這記錄,它還是會繼續作為不如國外的諸多具體證據之一。

這類例子太多了,突破了誰都不提,沒突破前就是“劣根性”“無創造力”云云。

相對應的,拿到這個記錄的人,自然就成為新的旗幟了。

上峰以前也拿方沂當過青年名片、代表人物,像是一些公益紀錄片、世博會……邀請他作專訪,這一次卻不同了,負責新聞直播的13頻道於當天擠出兩小時,全程直播了《十二生肖》劇組敲碎“十億”冰雕的過程,按照該臺的規格,幾乎和中東地區小型戰爭相當。

先前和方沂有過合作的胡蝶負責這次採訪,她問方導:“恭喜你,你現在是十億大導演,當之無愧的商業第一導……但你還這麼年輕,你想過你以後能達到什麼樣的成就沒有?”

方沂:“我暫時還沒有想到那麼多,非要說什麼成就的話……我希望下部電影能再超過這一部,坦白講我付出的精力要更大一些.”

方導今天穿的是巴寶莉的定製西裝,因為他減重很有成效,明顯的看得出來瘦削,和當下全國熱映《十二生肖》肌肉男形象大不一樣。

胡蝶就頓了兩三秒,在腦子裡對比了方沂當前和銀幕上“關教授”形象區別,忍不住點頭:“就形體上來說,你是犧牲了很多。

方導,你真是英雄,真英雄,”胡蝶又頓了兩三秒,“……我其實現在想到的是另一個導演張一謀,他當年成功導演了奧運開幕式,我所以覺得他是英雄,現在你也出現了……”

這個比對很有意思,臺上臺下都有人聽進去了,思考方沂和張一謀的不同。

他倆好像是有差異的:技術有差異,身家有差異,孩子數量有差異,老婆數量也有差異。

也好像沒差異:張是那一代的第一,方是這一代的第一。

張做演員其實很成功,方也是一樣。

說到張一謀,這人今天雖然沒來現場,但是和方沂有過接觸。

因為電影成功後,主創團隊往往有長達數月的各類座談會,方沂就在“破7”也就是拿到國產片票房第一的時候,在京城遇見過張一謀,而且簡單聊過幾句。

張一謀人送外號“國師”,對方沂卻很客氣,當同輩人:“你《十二生肖》拍飛車那怎麼弄的?你事先就知道能拍出來那種效果?關鍵是,如果做不出來好效果,怎麼辦.”

國師是技術愛好者,常更新技能包,一定機率會整爛活兒。

方沂說:“做飛車戲當然不可能沒準備,拍攝前用過模型模擬過,而且也準備了至少兩三個方案,我感覺能成,就拍板上了。

其實就算不能成,我也想試一下.”

“為什麼?”

“因為我想做一些技術積累,即便我現在用不到,我可能後面會用到……現在我們團隊在寬甸縣用的那個十來米高的大型光源,是用懸臂吊在空中的,其實最開始來自於《重返十七歲》大水倒灌那一幕。

你說有沒有用呢?技術積累是有用的.”

方沂又說,“我現在做這些不需要找韓國人、美國人,相反,可能是他們遇到這個難題了,來找我取經,我要找他們收錢……所以共和時代拍大製作成本不那麼高,因為我不至於樣樣都請外國人從頭開始,那個很有噱頭是不是?可是不符合我的觀念。

現在我希望前一部前幾部用過的錢,後面也起作用.”

張一謀沉默片刻,又問:“因為你保證得了你的團隊連續性,你也很專業.”

方沂不認可:“因為我是老闆,我敢下本.”

張一謀:“又拍電影,又做老闆……我其實,我其實覺得這樣會分散導演精力,而且也有港地導演啊,比如王京他說過這個問題……說這樣拍不出好電影,真的不專業.”

方沂搖頭:“時代變了.”

——可惜的是,這屬於導演間的私人談話,沒辦法拿到新聞上聊。

方沂只能另起個角度,只談“同”的部分,不談“不同”的部分:“如果你說的,我和他都是英雄的話,我覺得我們是這樣的一種英雄……2008沒有張一謀也很精彩,有他更精彩,2012沒有方沂也精彩,有方沂當然更好……”

這話讓底下粉絲哇哇大叫,臺上的不論是主創團隊,還是總菊的派駐代表、中影領導都靜靜聽著。

方沂說:“所以這樣的‘英雄’,是時候到了的英雄,和其他人比我太幸運,輪到我拍電影這幾年,我趕上國家發展快的時候.”

“於是中國觀眾有錢看電影,願意看電影。

中國有足夠的技術人力,發展電影這類似乎無益於生產力的享受消費,甚至會捧我愛我,沒有浪費人力財力,而是漲了志氣.”

“其實沒有我,沒有張一謀,也會有其他人站出來完成歷史任務,我聽說《泰囧》的票房特別好,說不定本該輪到了徐政導演,我聽說當年李鞍導演的開幕式方案也得到了票,我想改一下未必不能用,他們都會以各種方式稱為你說的那個英雄,只要有個假如.”

方沂還提到了身邊的大哥成,令他激動得掉淚:“大哥成也是英雄。

我都不能想象,如果我身邊jackie有當年最紅的影響力,考慮到他生活在現在的中國,他會是什麼樣的人物,說不定找遍影史也找不出這樣的人,我也遠遠趕不上他……”

吹大哥成的很多,大哥成聽麻了,但方沂吹的自然不一樣。

大哥成當場潸然淚下,老淚縱橫,再一想到電影馬上要幹到了國產第一,確實有種“要不我息影了吧”這樣的想法。

當然我們知道,大哥成是閒不住的。

“——因為說到底,英雄是必然要出現的,可能是你、你,還有你……”方沂快速指了一圈人,包括主創,也包括韓三坪、楊收成等人,甚至是部分他覺得觀感不錯的領導,笑道,“只是落在我頭上了.”

手又向下面大眾。

“他們向誰,誰就成為英雄.”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超能:我能抽取諸天反派能力

御風而行的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