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有著萬千黨人,真正可以算得上領袖的也就三十五人,分別是三君、八俊、八顧、八及,以及八廚。

三君,乃是黨人表率,為世人所敬仰,自然是最高等級的;八俊,皆是有才望之人,比三君稍次一些;八顧,都能能以自身德行引導他人的,要比八俊稍次一些;八及,能引導他人追隨眾所宗仰的三君,比八俊還要再次一些;至於八廚,則是能不吝嗇錢財出手救人的。

在兩個月期限還沒到之前,孫策一直都在屯騎營中,沒有出去見過任何一個來參軍之人,哪怕是這些人中可能會出現日後有著赫赫威名的人物。

這一日,孫策仍在軍營中進一步操練著手下的那些人馬時,全柔急急忙忙地跑過來,氣喘吁吁地告訴他有貴客上門,孫策交代讓張遼和李閒繼續帶著眾士兵操練,隨即才跟著全柔去見來人。

路上,經過全柔的解釋,孫策得知前來的貴客姓何,是南陽人,他便是南陽何顒,何伯求,此人雖不是真正的黨人領袖,但他與三君之一的陳蕃,還要八俊之一的李膺向來交好,所以他可以說的是是當今黨人們的老前輩,受到了很多的尊崇。

何顒此人在多年前為避黨錮之禍,變換姓名,藏匿在汝南之地,當時他還特意前去潁川造訪了荀氏,見到了幼年時的荀或,隨即當場大驚,並稱其為“王左才也”,這才讓荀或的才名傳播得很廣。

孫策跟著全柔來到營帳處,見帳外站著三人,中間那人看起來約莫四十多歲,身材不高,面板黝黑,肌肉精幹結實,一雙眼睛閃閃發亮,其頷下還蓄著一部鬍鬚,還有著一股不同於左右兩人的,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氣質。

孫策心思十分敏捷,當即就想到了中間那人便是何顒,按理來說,何顒和盧植以同輩相交,他的輩分是要比孫策高一輩的,作為晚輩,孫策連忙上前向其行弟子禮。

“常聞老師說及何公事蹟,策仰慕已久,不意今日竟能與公相見,幸甚幸甚!”

待孫策見禮過後,何顒親切地伸手將其扶起,對身旁的兩人笑著說道:“十多年前,我在荀家見到文若,當時我對文若的聰慧大為驚奇,如今見到伯符,才知這天下間還有比文若更有天賦之人!”

他轉回頭,又笑對孫策和全柔道:“不必如此客氣,別看吾已經上了年紀,然依舊能與少年同行,可不會做出倚老賣老之事。”

何顒昔日在太學時,便有仗劍為友人報仇的事蹟,黨錮之禍後,他與袁紹結為奔走之友,雖遭通緝,但為了援救天下黨人中之窮困者,常常冒著被捕的危險私入洛陽,與袁紹商議救助之法,之後為救同伴不惜自己受累,可以說何顒是個極有俠氣之人。

何顒少年時遊學洛陽,雖是後進,但郭林宗、賈彪等大名士都與他相好,他因而顯名太學。他有個朋友名叫虞偉高,虞偉高有父仇未報而患病將終,何顒去看望他,他哭泣陳訴,說自家父仇未報,家裡又人丁單薄,沒有兄弟,只有他這一個男子,恐怕病終死後,他父親只能含恨九泉了。依漢之風俗,父母之仇,如家中有男丁的,由男丁報之,無有男丁的,極少數由女兒報之,大多是由從兄弟代為報之,如再無從兄弟的,有的是由族人報之,有的則是託付友人。何顒感其義,遂在他死後替他報了父仇,用他殺父仇人的頭祭奠他的墓。

這件事當年是風傳一時。袁紹就是因為聽說了此事而仰慕他的俠名,從而在他遭到黨錮禍後,私下與他來往,兩人遂結為奔走之友。

所謂奔走之友,指的是彼此盡力相互幫助的摯友,當一方遇到麻煩時,另一方為之奔走相助。換而言之,放到當時黨錮的這個大環境中,也可以說是政治目標相同的人結交成的朋友。

袁紹家是當代權宦,勢傾天下,何顒與袁紹結交為友後,再加上袁紹其它的幾個奔走之友,如許攸、張邈、伍瓊等,諸人齊心協力,援救黨人,黨人因他們之力而得到全免的甚多,也正因為何顒救援黨人的功績,在黨錮解禁後,沒過幾個月,他就被司空府徵辟為掾吏了。

太尉、司徒、司空,是本朝的三公,本朝之政權雖事歸尚書檯,通常情況下,三公多無實權,然三公之地位仍極尊貴,上自天子、下至朝臣,會見三公,均加禮敬。

三公都有開府的權力,可以自行闢除吏員,三公闢除的吏員都被稱為“公府闢除”,意思就是收到了三公府闢除。

三公府又簡稱為“三府”,被公府闢除的吏員,一般而言都是位卑職重,因為三公有“舉吏”之權,所以他們獲得升遷的速度往往很快,“或期月而長州郡,或數年而至公卿”,如李膺,當年即是先被闢為司徒屬吏,後舉高第,再遷青州刺史。

不過,自有漢以來,雖然三公依然是十分尊貴,但是任職的人卻更換的很快,依據儒家天人感應之說,每遇到災變就要豁免現任三公,換人擔任,例如有一年的時候,朝廷單隻司空一職已經換了三個人了,最先是袁逢,後來換成張濟,四月時又換成了張溫。

何顒是在袁逢為司空時被闢為司空府吏的,袁逢是袁紹的生父,袁逢闢何顒為屬吏,這其中或許少不了有著雙方之間交情的影響。

不過,何顒既有高名,又有幹才,被闢為司空府吏卻也是名副實歸,他在被闢為司空府吏後,“每三府會議,莫不推顒為長”,可見其名望與能力。

這樣一個享有高名、負有幹才、公務繁忙的人卻專門來到雒陽城外的北軍軍營,卻是為何?孫策一邊與全柔和秦松等人談話,一邊在心中暗自猜忖著:“何顒忽然上門來找我,肯定不可能是為了公事,那麼他只能是為了私事而來!”

想到其是為了私事而來,孫策的心頭不由一跳,想到了一種可能:“莫非何顒是代表袁紹前來,專門與我相見的?”

孫策猜得不錯,何顒確是代表袁紹,更確切地說是袁家,專門來見他一面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世富貴

安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