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議一開始的時候,楊器為了不讓別人事後質疑他為何不趁孫策剛到之時偷襲,便先行提出遣派一支人馬趁夜去奇襲孫策。

然而不等其餘人提出反對的意見,徐晃就率先不同意道:“孫伯符師承名士盧子幹,還得到當今皇帝的破格提拔,其對於兵法之事定然瞭然於胸,怎麼可能不對夜襲設防?

而且兄弟們今日下山劫掠頗豐,回來後都在盡情慶祝,此時恐怕不暈頭轉向都算好的了,更別提發動夜襲了,依吾看來,首領夜襲之計難成。”

徐晃雖然是一名武將,但難得的是其兼有智謀,凡事他都有著一番獨到的見解,也因此,他與這群賊人相處得並不融洽。

若不是前番遇災逃亡時,碰巧撞到了帶頭造反的楊器,然後被裹挾,為了性命不得已先委身賊中,徐晃是打死都不願在這裡混的。

“孫策豎子乃是我軍之大敵。這次圍攻弘農,若無此子,定已取城。現如今他在弘農城外練兵,吾等若置之不理,便是養虎為患,待他兵成之日,吾等想要勝他,將會更加不易了!”

楊器圍攻弘農失敗,這造成他在黃巾軍中的個人威望急劇下跌。退到襄城縣後,對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黃巾軍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路。

一種以楊器為代表,認為應該再度北上,仍以攻下弘農為首先之要務。

他們認為,只要打下弘農,潁川郡內各縣就群龍無首,就可趁機攻取全郡。

另一派則認為:根據京師裡傳來的線報,朝廷的援軍就快來了,如果繼續北上攻打弘農,等到朝廷援軍到來之時,萬一弘農尚未攻克,裡外交困,必會再度失利,而一旦再度失利,在朝廷精銳的夾擊下,恐怕就不只是潰逃,而是會落個全軍覆滅的下場了。

因此,他們認為北上不如南下。

徐晃以少數的兵力先後打下襄城、郟兩縣,也算是個知兵的人,對黃巾軍以後的發展路線他亦有想法,他支援南下。

他說道:“據探騎回報,孫策豎子手下只有兩千人,就算他把這兩千人練成了,對我軍也沒有多大的威脅!我認為,吾等現應抓緊時間,儘快把散落潁、汝之間的人馬收攏完全,然後揮師南下,攻取汝南諸縣。”

楊器說道:“大賢良師給吾等的令旨是:攻克弘農,平定全郡,向洛陽進軍,以與冀州等地的大軍形成合圍洛陽之勢。前幾日吾等攻打弘農雖小有失利,然主力尚存,豈能因此小失利就違背大賢良師之令?若不攻下弘農,如何能向洛陽進發?若不取下洛陽,如何能使天變?”

徐晃說道:“朝廷援軍將至,再取弘農已是不可能的了。昨天,派去汝南、南陽方向的探馬回報,說汝南、南陽兩郡的我軍發展迅速,勢頭勐烈,已各攻取了兩郡之大半!南陽神上使張曼成率趙弘、韓忠、孫夏等席捲南陽,以十數萬之眾正準備圍攻宛城,賊守諸貢不能當。汝南彭脫與何儀、黃劭、劉闢等各率數萬眾攻殺郡中,大敗趙謙。南陽,在我郡之南;汝南,在我郡之東南。此兩郡皆鄰我郡汝水南岸的五縣。如公所言,今我軍雖失利於弘農,猶有數萬之眾。如果能打下汝水南岸的五縣,我軍就能與南陽、汝南的二十萬大軍會合。如此,眾可至三十萬!有此三十萬眾,進可取弘農,退可入南陽、汝南。進退由我,豈不遠勝於強攻弘農,面臨可能會全軍覆滅的危險?”

諸貢是南陽太守。趙謙是汝南太守。就像徐晃說的,這兩位太守都不是本郡黃巾軍的對手,目前的狀況是節節敗退,眼看兩郡就要不保。

堂上的諸多小帥大部分贊同徐晃的意見。

這些贊同徐晃的小帥,有的是被孫策打怕了,有的則是家在汝水南岸,在他們看來,與其冒著天大的危險再度北上、二打弘農,還真不如徐晃所言,乾脆南下取汝水南岸的五縣,先與汝南、南陽的友軍合兵一處再說。楊器雖不願意,奈何現在支援他的人是少數,不得不再次放棄了北上奇襲孫策的打算。這一番議論,算是徹底定下了潁川黃巾軍接下來的作戰方向,即改而南下,取汝水南岸的五縣。

楊器雖對孫策念念不忘,但部眾既大多反對再打弘農,他也只得罷了,說道:“既如此,便南下就是。諸君,此次圍攻弘農,我軍以十萬眾反遭失利,爾等想過是為什麼沒有?”

小帥們有的說道:“弘農城堅。”

有的說道:“孫策豎子狡詐!”

有的說道:“攻城器械不足!”

楊器搖了搖頭,說道:“你們說的這些都對,但最主要的原因卻不是這些。”

“是什麼?”

“是因為我部軍令不一!孫策豎子今在弘農城外練兵,編什伍、教旗鼓、練佇列,據探馬回報,只區區數日,已初具精銳之形,反過來看我軍,既無什伍,部眾又不識旗鼓,更遑論佇列陣法!雖有十萬之眾,形同烏合!以我之烏合,對敵之嚴整,如何不敗?”

徐晃對此深表贊同,連連點頭,說道:“公言甚是!公言甚是!”問道,“公既已知我軍何以敗,而賊何以勝,底下打算怎麼辦?”

“我意對我軍進行一次整編。”

“如何整編?”

“一如荀賊練兵,編什伍、教旗鼓、練佇列。”

黃巾軍裡目前基本沒有什、伍的編制,只有裡、鄉、縣這樣的編制。總的來說,就是楊器是最高指揮,底下是各縣渠帥,再下是各鄉小帥,再下是各里頭領。這樣一種編制形式,很明顯是不利於作戰的。所以,楊器想要改編它,把它改編得正式一點。

在場的諸多小帥對此都表示認同,徐晃也非常贊同:“正該如此!”他不但贊同,並且做了一個補充,說道,“我軍中多有婦孺,臨陣接敵,婦孺難起大用,我以為,應將婦孺和丁壯分開,婦孺可獨立成營,承擔軍中雜務,而以丁壯為我作戰之主力。”

楊器表示贊同,既然大家都同意,那麼就開始整編。

孫策在弘農城外練兵,楊器、徐晃在襄城縣中一邊收攏潰卒,一邊也對部眾進行編練。

只是楊器、徐晃的編練遠不如孫策順利,他們在編練的途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奇人衛秧

善文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