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眾人大多根本沒聽過孫策所說的故事,於是紛紛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回答。

“許止弒君”本就是春秋時的一個著名桉例,其中涉及到了倫理,律法等多個方面,就算是讓兩千年後的法律專家來判,恐怕一時之間也說不清楚。

而且其在《春秋》,《左傳》,《穀梁傳》以及前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內都有記載,這些儒家的經書中對此事都評價不一,在場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孫策等了會兒,見無人答話,又說道:“這許止雖然毒殺了他的父親,但本質上卻仍不失為孝子,所以如果直接定其不孝,豈不是讓後來人不敢在父親病時尋藥呢?”

其實許止在給父親獻藥這事上也有做錯的地方,按禮兒子或臣子給父親或君上獻藥時,必須在獻藥前由兒子或臣子先試藥。

但不管許止有沒有做錯,有一點是錯不了的,那就是此人的確是名孝子,因為在其父死後,許止非常自責,甚至放棄了繼承君位,選擇了自我流放,並且整日悲泣,沒到第二年就死了。

當然,這些東西孫策沒必要對眾人說,他接著說道:“由此可見,孝順與否之事其實非是外人所能定論的,既然陳三仔細思慮過後,認為陳二狗並沒不孝,那本校尉便不追究陳二狗的不孝罪了。”

此言一出,本來已經抱著必死之心,絕望了的陳三和陳二狗紛紛露出了震驚的神色,隨即便不由透露出了劫後餘生的喜悅。

但孫策卻突然變臉道:“陳三,這次看在你父子之情的份上,本校尉便原諒你,但你別以為吾不知道你是受了旁人的指使,故意來這裡找本校尉的麻煩。

不是吾說,人家分明是哄騙你們做了棄子,你竟然還上當了,把陳二狗也壓上了,你這是想置他於死地嗎?”

孫策剛才一直和顏悅色,此時臉色晴轉陰沉,把陳三嚇了一跳,陳三被孫策身上的氣勢一衝,頓時膽氣消散,惶恐懼怕。

孫策迴轉顏色,平息了怒氣,又對他說道:“你與程三同居一里,本該互睦相助,平時就算有些口角,也不該揮拳相向,有多大的仇怨竟至動刀?”他原本坐的很隨意,這會兒長身而起,端正地跪坐在地,摘去頭上的幘巾放在地上,斂起衣袖,整好衣裾,面對著圍觀的眾多鄉民,亦拜倒在地,說道,“我身為本鄉有秩,不能使治下民知禮守法,我之罪也。”

鄉民們從小到大,生長几十年,哪裡見過有官吏向自家道歉的?震驚了片刻後,包括程三、王甲及程三之子在內,都忙也手忙腳亂的紛紛拜倒,說道:“荀君自來任本鄉後,剪除第三,除滅豪強,我等皆深感君恩!請你快快起身,這不是你的過錯,是我們這些鄉野愚夫不知禮法,是我們的過錯。”

如果說孫策依照《春秋決獄》來斷程三、王甲之桉還不致令時尚和那個功曹書左吃驚的話,那麼現下這個場景卻就使他兩人極其驚訝了。

那個功曹書左感慨地說道:“縣人有的說荀君深刻好殺,是個寡恩的人;有的說荀君賑恤鄉民,是個愛民如子的人。眾說紛紜。我與荀君素未謀面,本不知何所適從,不知道該聽信哪種說法才好。今日一見,才知‘寡恩’之語不足信也。荀君年歲雖不高,與我相彷,但他的德行勝我何止十分!真有長者之風。”對時尚拱了拱手,說道,“時君,在下告辭了。”

時尚驚訝問道:“告辭?你不是說久仰荀君之名,今日來入本鄉,若過而不拜不合禮節麼?咱倆從官寺一路找到這裡,荀君就在面前了,你卻又為何忽然提出告辭?”

這個功曹書左說道:“荀君的德行如峰巔青松,高潔臨淵。我今來貴鄉,風塵僕僕,身上不潔,不敢拜見。待我回去,等到休沐之日,盥洗沐浴、換過薰香新衣後,再來拜見。”

兩漢四百年,前漢民風質樸,重義輕死,明朗直露,後漢儒學漸深,發展為士人重名節,而到漢末,又由好名節發展為清議、清談,世風也漸變為瀟灑通脫、任性率真。這三者一脈相承,再往後就又因戰亂等等因素乾脆發展成了魏晉風流。這個功曹書左今天的舉動就頗有東晉時王子猷雪夜訪戴,興盡而返的意思,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時尚看著他離去,登車遠走,心中想道:“此人這一離去,來日縣中必又會再添一段佳話。”

這個功曹書左所謂“身上不潔,不敢拜見”云云,也許是真心話,又或者也許只是託辭,實際上只是想借此來“邀名”,希望透過自己的這個舉動能讓縣人看到他禮敬賢士的“誠心”,但不管如何,至少對孫策而言是件好事,至少也能透過此事讓縣人們知道了他的“德行”有多高。

時尚轉回目光,繼續看孫策斷桉,同時又不禁想道:“當日在先生家辯論過荀君捕滅第三氏是對是錯後,先生命我辭去裡監門的職務,來拜見荀君,言外之意是要我投到荀君門下了。我雖也很看重荀君,他出身高門,祖父輩都名重天下,本身也有才幹,肯定早晚必成大器,但畢竟現在只是個有秩薔夫,我本以為就算投到了他的門下,短日內怕也只能奔走其門下而得不到回報,卻沒想到這才短短几日,就因為他的舉薦,使我得任了本鄉的鄉左。”

他眼裡看著孫策,暗裡下定決心:“便不說這份知遇之恩一定要報答,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只為了日後的出人頭地,也一定要盡心盡力地為荀君效命!”

在鄉民的勸解下,孫策直起身子,對程三說道:“程三,你說你和王甲平日不睦,你們同住一里,又能有多大的矛盾呢?今天我就給你們做個和事老,過去的事兒不再說了!從今天起,你們能不能和睦相處?”

王甲一方面懼怕他的威嚴,一方面也是被他剛才的舉動感動了,亦應道:“能,能!”

孫策露出笑臉,站起身,親自把他兩人的手放在一塊兒,令他們互相握住對方的手,歡喜地說道:“這不就好了麼?皆大歡喜!”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匡扶大明我全靠女人

二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