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陳三,你可想好了?方才可是你自己哭得要死要活,讓我處罰陳二狗的,怎麼這麼快就改變想法了呢?”

看著陳三的臉色漲得通紅,十分難看,孫策知道陳三這是騎虎難下,陷入兩難之地了,現在陳三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要知道這時候也是有“誣告罪”的,漢朝統治者對於誣告罪的處罰手段很強硬,誣告的嚴重程度甚至是和殺人一樣的,由此可見誣告屬於嚴重犯罪,在追究後是要承擔大責任的。

陳三現在的處境便是如此,先前他狀告之時,在場有這麼多人看到了,若是他現在失口否認,那孫策完全可以定他個“誣告罪”。

但若是他繼續狀告陳二狗的話,看孫策的樣子,就要真的立馬以“不孝罪”處罰陳二狗,這種情況完全不在預料之內,陳三承擔不起這樣的責任,這便是其當前所處的窘境。

其實陳三之前所說的話不全是假的,他本來是一名冀州鉅鹿郡的遊俠兒,確實是受了黃巾之亂的影響,一路上窮困潦倒,逃到了陳家莊。

陳三受到陳二狗家救助的事情也是真的,至於之後他幫陳家勞作,到迎娶陳二狗的母親,入贅陳家,都是陳三自願的,並不是像他先前哭訴時所說的那樣過得不好。

而且陳三和陳二狗父子間的關係其實是很好的,陳二狗由於從小失去了父親,在得到陳三的父愛後,對他的感情已經不亞於親生父子了,而陳三因為感念陳家的救命之恩,也一直把陳二狗視作親生的,這場狀告其實是事先安排好的。

前段時間,陳三在和陳二狗從田裡幹完活回家時,正巧遇到了袁紹的人,那人也做過遊俠兒,所以一眼便看出了陳三也是個遊俠兒,隨後那人便上前對陳三表明其真實身份是袁紹府上的賓客,還邀請陳三也替袁紹效力。

那可是頂級世家——袁家的子弟啊,是多少遊俠兒夢寐以求的效力物件啊,陳三自然也不例外,聽了那人的話後,當即就滿口答應了下來,似乎生怕那人反悔了。

事後那人表示,要想成為袁紹的賓客,需要陳三和陳二狗先幫忙做一件事,隨後便將狀告的計劃說了一遍,並且再三保證,這事很簡單,陳三兩人事後就能得到極大的好處。

陳三雖然心動,但礙於陳二狗的名聲,還是有些猶豫,就在他左右為難的時候,陳二狗為了陳三的前途,還有一家人的美好未來,主動表明不介意他的名聲,勸說陳三應承下了此事。

以上便是這次狀告的前因,也是陳三為何在聽到孫策要嚴懲陳二狗後,立馬轉變了態度的緣故。

因為擔心陳二狗的安危,陳三跪在地上磕著頭,急忙說道:“校尉大人,都是小民的錯,您要治罪就罰我吧!”

孫策看出陳三的心理防線似乎已經被攻破了,知道此事不會再生什麼變故了,於是便讓仍在不住磕頭的陳三和陳二狗停下來,隨後對圍觀旁聽的人說道:“你們覺得此事該怎麼辦?到底是算陳二狗毆父還是陳三誣告呢?”

被孫策問到的人紛紛大眼瞪小眼,直到一個膽子大的出來說道:“陳二狗雖然打了陳三,但既然陳三不願追究了,這,這……但似乎罪不至死。”

聽了此人的話,孫策雖然面上點了點頭,但心裡卻覺得此人只有膽氣,卻缺乏了點智慧,根本沒有聽出他言中之意。

就在孫策覺得在場的人都不是什麼可堪大用之才,感到有些失望時,帶著孫策過來的那名小吏突然勃然大怒,扭過頭,指著說話這人,叫道:“什麼叫罪不至死?律法就是律法,觸犯了律法就該伏法!

如果有人觸犯律法卻不受懲治,那大漢的百姓就都不按法行事,下次再出現了毆父桉時,那名被毆打的父親也說不追究不孝子,該怎麼辦?你想過嗎?”

此人雖然只是名小吏,但卻是善於揣摩他人的心思,也會審時奪度,而且他這番話說得義正言辭,旁聽的人中就有好幾個聽了後連連點頭稱是,表示同意他的意見。

孫策這時也開口贊同那名小吏道:“沒錯,法者,刑罰也,律者,約束也。法律應該平之如水,這樣才能起到禁止效果,你說得不錯!

我記得你是伯源手下的吏官吧,叫什麼名字?”

那名小吏聽到孫策不但當面誇獎他,還問起了他的名字,當即便興奮了起來,隨後笑道:“敢叫孫校尉知曉,屬下劉正,字嚴行。”

“哦?姓劉,莫非嚴行也和伯源一般,貴為漢室宗親?”孫策問道。

劉正當然不會自覺身份高孫策一等,彬彬有禮道:“屬下可不敢在校尉面前稱貴,自前漢高祖一統天下起,至今已有四百年,天下劉姓者可謂不計其數。”

孫策點點頭,“嗯”了一聲後便沒說話了,隨後眾人一起轉臉看向陳三。

陳三如遭雷擊,他今年快四十歲了,但也不知道是不是那裡受過傷,和陳二狗的母親結合幾年了,也不見其懷上,所以已經把陳二狗當成了親身獨子。

此時聽意思是要按律行罰了,眼看著是要絕後了,陳三頓時失魂落魄,哀痛流淚,他倒是想奮起拼一把,若是能劫持孫策,便可帶陳二狗安然離開。

但如今深處孫策軍營,對方人多勢眾,光憑陳三一人,他根本看不到有任何的成功希望,萬分焦急的他不禁滿頭汗水。

隨著時間的快速流逝,陳三仍然沒有想出任何的應對之法,慢慢地,他也陷入絕望了,陳三沒有怪孫策,只是覺得對不起陳二狗和陳家人,他在心裡暗自下了決定,如果說陳二狗這次死了,他也會陪著去死。

孫策一直把陳三的表情都看在眼裡,見時機已經差不多了,便說道:“不過……”

一旁的眾人不解地問道:“不過什麼?”

“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罷,你們知道春秋麼?秦在大漢之前,秦之前是戰國,春秋則是還在戰國之前。

春秋時有一個許國,許國國君有一個兒子名為許止,有一天,許國國君生病了,許止很孝順,就給他找來了一副好藥,本是好心,誰知道在吃完這服藥後,許國的國君卻死了。……,你們說,這個許止是孝還是不孝呢?”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方舟考古

一本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