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揚帆

正月中旬。

之前由張周派出海到南洋的船隻,順利返航了。

由唐寅和徐俌聯名上奏,將此番出海南洋的“戰果”詳細跟朝廷奏報……除了帶回黃金一百六十兩,白銀六千兩之外,還帶回了香料等一萬多斤,再加上各種稀奇古怪的產品,還有帶回來的三百多名南洋俘虜……這次的出海的保底收入是兩萬五千兩。

刨除船上將士的賞賜,還有用炮等損失,淨收入超過兩萬兩。

此訊息由李榮,在朝堂上對大臣宣佈,而這天不出意外的,張周仍舊沒來。

張週上朝,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其實更接近於一天打魚十天篩網,反正也沒人強求他非要哪天上朝,張週年後只有一次出現在朝堂上。

朱祐樘一臉欣慰之色道:“在秉寬說要派兵出海時,朕還有所顧慮,認為如此不會帶來什麼成效,但如今看來,朕低估了出海的收入啊。”

當皇帝的都喜歡派船隻出海,無論是當初的鄭和下西洋,還是這次張周派船出海,都是皇帝所熱衷的。

之前在成化時,憲宗也想派船出海,引出了劉大夏燒鄭和航海圖的傳聞,這件事並不作準,至於是不是確有其事,也難定論,但間接也說明,皇帝對於征服海外的事情還是非常熱衷的,包括得回海外的財貨。

吏部尚書馬文升走出來道:“陛下,若以船隻配備將士和火炮出海,掠番人子女、劫海外之財,則形同於盜寇,實不足取也。”

該反對還是要反對的。

出海收入這麼高,能保證每次都這麼高嗎?

第一次去,人家沒防備,你一條船就掠奪了兩萬兩銀子回來,沾沾自喜,就怕你下次出海什麼都沒撈著,還可能被南洋的那些番邦小國認為,大明泱泱大國居然喜歡幹一些海盜才幹的事情,那時對於大明聲望的損失,可就不是幾萬兩銀子能擺平的。

朱祐樘問道:“最近幾年,南洋那些藩國,有進貢的先例嗎?”

馬文升道:“陛下,對南洋的貿易,各市舶司仍在做,若是貿然改變貿易的規則,只怕會引起南洋番人的牴觸,令大明王華無法推進。”

“不必了。”朱祐樘道,“朕認為,要將王化佈道於四海,不應該用仁義,對那些爪哇國的番邦人來說,他們也不會懂得什麼叫王化之道。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火炮征服他們,讓他們臣服……朕並不認為只單純倚靠於禮教,能帶來長治久安。這件事,朕認為秉寬做得很好。”

馬文升見皇帝如此態度,也就不好再說什麼。

朱祐樘道:“魏國公和唐寅在上奏中還提到,第一批的三條船,已經差不多要造好,朕已著令從永平府等處,調運火炮等南下,除了鎮戍南京之外,還有用以配備上船隻,以出兵於海外之用。朕希望用半年的時間,收穫一些東西……具體是什麼,朕現在還不清楚。諸位卿家應該不會有異議吧?”

一次是不夠的。

這次是出海南洋,下次就直接下西洋,越走越遠,直接來個橫渡太平洋。

雖然發現美洲大陸已經來不及了,但征服美洲,把美洲的礦山、財貨帶回大明,可並不費勁。

更重要的是,美洲地大物博,那邊將會是大明在海外重要的領地,所產的糧食、礦產等,將會極大補充大明在資源上的不足,尤其是張周要發展大明的工業化,美洲大陸近乎是必不可少的。

劉健道:“陛下,出海之事,當慎重。不宜貿然決定。”

沒有反對,只是傳統文臣覺得,還是不要輕易去改變。

朱祐樘則顯得很自通道:“諸位卿家對於海外有什麼都不知,連哪裡有海島、人丁也不知曉,說這些有何意義呢?朕放手交給秉寬了,相信用不了幾年,從海外能得回的財貨,便能充分補充到大明軍需呼叫,如此既能安民,又能平北疆,有何不可呢?”

你們文臣不是總在嗶嗶,說是秉寬的北方用兵策略,是窮兵黷武嗎?

現在朕就是讓秉寬幫忙創造財富呢,如果北方打仗都不用朝廷額外開銷的話,那是不是你們就不會羅裡吧嗦的?

……

……

朝議結束之後。

朱祐樘心情也有些不佳。

“出海得到如此多的財貨,竟還能被說成不仁義,有仁義的話,就會有人給大明進貢嗎?海外幾時會給大明提供賦稅呢?”朱祐樘義憤填膺。

他覺得留在宮裡也沒意思,問清楚當天張周人就在城裡,沒去西山,便就改換了裝束,帶李榮等人出宮去找張周。

張周在城內的工坊內。

當張周得知朱祐樘要來,親自帶朱鳳出來迎接。

朱祐樘笑道:“不用多禮,秉寬,朕閒來無事,來你這裡看看,你以往就能造出不少好東西,最近可有新物件?”

“陛下請。”張周讓開一條路。

朱祐樘出宮之後,臉上的笑容似乎也多了,走出宮門的他,心情也難得放鬆。

君臣數人一起進到工坊內,卻見裡面正有一個好似鍋爐的東西,一邊在燒水,而旁邊則“咔咔咔咔咔”響,一個機器在被鍋爐帶動運轉,正是張周最近在搞的蒸汽織布機。

旁邊有兩名工匠正在除錯。

二人好像旁若無人一般,無論是張周、朱鳳來,還是朱祐樘帶人來,他們都不會過來行禮,只專心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朱祐樘好奇問道:“這是何物?”

因為響聲比較大,再加上機器是不用人力就能動,朱祐樘沒有貿然走上前去觀察。

張周道:“陛下,這是織布機。”

“織布機?沒有人織布嗎?”朱祐樘好奇。

只看到兩個人在一堆機器面前走,卻沒見有人在用腳踩、手提等方式織布,朱祐樘自然覺得不理解。

張周笑道:“這是用水汽帶動轉軸,以轉軸的運動,使得織布機運轉,一堆的織布機只需要有幾個人照看,隨時在出現斷線等事時,進行補救便可。如此一來,一個熟手的織布女工,便可以照看五六臺織布機,速度更快,一天便能織出來幾十丈布。”

李榮苦笑道:“張先生,言笑了吧?”

“嗯?”

朱祐樘回頭看了李榮一眼。

你個老太監,居然質疑朕的秉寬在信口開河?

張周笑著指了指道:“李公公,真不是言笑,傳統的織布機也有一些弊端,我也經過改進了,這是飛梭,有了飛梭,織布便無須人手去增加橫線,以後應該發愁的不是缺少女工,或者織布慢,應該擔心草棉不夠用了。”

草棉也就是棉花。

在華夏曆史上,提到“棉”,其實更多是木棉。

一直到宋元之後,草棉才逐漸成為百姓日常禦寒之用,但因為織布效率低下,棉花多也是用以作為填充物使用,明太祖時就規定每農戶必須要種植一定的草棉,以保證軍需和百姓日常所用,草棉也算是大明很重要的經濟作物。

“那倒是挺有意思的。”

朱祐樘知道那機器不過是個織布機,對自己沒危險之後,也終於敢走過去,好好觀察一番。

但見布匹在沒有人織就的情況下,便一點點產生,並開始逐漸成布卷,朱祐樘也會覺得很神奇。

……

……

因為織布的房間很吵,朱祐樘也只是簡單觀察之後,便與張周到了工坊旁的實驗室內。

“秉寬,這織布機,你準備幾時推廣開來?”

朱祐樘作為皇帝,當然知道大明百姓對於衣食住行的需求。

種植糧食這種事,暫時看來還無解,開墾荒地沒那麼容易,剩下的就是從海外找尋新作物,這也需要時間。

但若是在織布效率上起來,會極大改善大明百姓穿衣的制約,畢竟對於一般人來說,一身普通的粗布麻衣穿個十年八載的都是正常的,縫縫補補又一年,甚至有人一件衣服穿一輩子,在很多地方也都有。

張周道:“陛下,要推廣還是要先能製造出那麼多的織布機。臣的想法是,先以官辦的織布工坊,招募女工回來進行學習和訓練,等她們學會之後,織布機數量增加之後,再逐漸推廣到民間。過個幾年,爭取在大明每個大一點的州府,都會有織布工坊,所產出的布匹也可先用於軍需排程。”

“對對對,先保證西北將士的用度。”朱祐樘聽了之後大感欣慰,“西北過去數年也早就跟朝廷提出,要更換軍服等,但哪有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呢?若真能做到大批次的織布……那大明布匹還不是想用多少有多少?”

李榮笑著提醒道:“陛下,您忘了張先生所說的?到時應該擔心草棉不夠用了。”

朱祐樘道:“是該做出一定的改善。回頭下旨到各地方,增加種植草棉的田畝,以後由朝廷來收購,以保證棉農不至於有損失。”

張周道:“陛下,光靠官府採辦還不夠,應該派專人進行採辦才可。否則要靠地方官的話……只怕會打擊到棉農的積極性。”

“嗯。”

朱祐樘大概明白張周的擔憂。

這是上層跟底層之間溝通的斷層,如果全靠地方官府的話,這種割裂還會加劇。

只有皇帝直接派人去,才能最大程度改善這種狀況,但這也並非是一勞永逸的辦法,畢竟辦事的仍舊是人,所謂的制度也都是人在執行。

……

……

說完了織布的事,朱祐樘坐下來,顯得很感慨道:“秉寬,去南洋的船回來了,帶回不少東西,有你需要的,應該會在一個月之後,送到京城來。”

張周拱手道:“多謝陛下掛心。”

朱祐樘道:“而今要派船去西洋的話,你看是否合適呢?”

朱祐樘這是先做決定,再來問張周的意見。

之前張周已經跟他規劃過,讓他知道,原來在海外還有一片很大的領地,甚至比大明的領土都要大,而且地廣人稀,更重要的是那邊的人近乎與刀耕火種,沒有馬匹、牛羊這些牲口,甚至連輪子都沒有,甚至一些有幾百萬人口的大部族,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更沒有鐵器,甚至連青銅器都只是作為貴族裝飾之用。

這樣的部族,簡直是一打一個準,派幾千人的軍隊,就能征服一整個國家。

歷史上,阿茲特克人、印加帝國都是被歐洲殖民者靠幾百人征服的。

所以朱祐樘才會有那麼深的執念,要把海外之地納入到大明的版圖……

張周道:“以江南造船上的上奏,按照臣圖紙所造的大船,到現在仍舊未造好,只是造出幾條中型的船隻,若是要遠洋航行的話,只怕要先等到二月之後。但臣又怕,在未來數月之內,正是海上颶風橫行之時……”

既要出海,張周就要把出海的所有困難說清楚。

不是說派出船隊,就一定能收穫回報的,萬一船隻一去不回,從此之後連音信都沒有,別到時被朝臣賴在我頭上,說是我把他們給害的。

朱祐樘點頭道:“海上風大浪大,若是再遭遇到極端的氣候,出任何意外都是有可能的,但也不能因噎廢食,秉寬你不是說了,那西洋的領地,已有一些外族人發現,並且他們會在未來去征服那裡?要抓緊啊。”

張周道:“陛下,臣的想法是,第一次出海,主要先探查海外之地的位置,並順利找回臣提出的幾種糧食作物根莖、種子等,以方便大明廣泛種植。為以後出海做準備。”

“那幾時出海?”朱祐樘好似急不可耐。

張周見皇帝如此簡直,也就沒什麼避諱了,道:“陛下,有船隊下南洋的經驗,配合幾條新船,哪怕規模小一些,即刻便可下令出海。”

“好。”

朱祐樘道,“朕早就在等了,若是能透過一次出海,根本改變大明的國運,並以此來征服四海,甚至比征服北疆的韃靼異族更有意義。秉寬,你可有航海圖?”

張周笑道:“其實在臣北上還京之前,已留下了航海圖,甚至還留下了不少出海的圖志,包括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方略。只要有足夠的火炮和火銃,還有幾百名將士,要從海外順利帶回想要的東西……就看天公是否作美了。”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梟士

龍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