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邁著輕快的步伐出現在北鎮撫司。

以前他提督東廠時,這地方常來,雖然現在人在御馬監為太監,看起來沒以前風光,但因為他現在是張周的人,還馬上要調遼東為鎮守一方的大員,他還是充滿期待的。

“仙師。”

楊鵬見到張周,沒有下跪,但以畢恭畢敬的態度,也讓人能看出來,他是把張周當成直接上司了。

張玉只是瞅了楊鵬一眼,隨後郭昂親自帶人把他押了下去。

北鎮撫司的大堂內,剩下張周和楊鵬,旁邊還立著個事不關己的王明珊。

張周道:“楊公公,從京調到遼東,可說是辛苦差事,陛下讓我在你走之前,跟你交託幾句,讓你知道去遼東之後該做什麼,但我也不是給你派差事,你就當我是普通的六部尚書便可。”

“哪裡哪裡,仙師您稍微的指點,便讓小的一生受用無窮。”楊鵬對張周那叫一個頂禮膜拜。

張周笑了笑。

從李廣倒臺,楊鵬就在夾縫中求存,能混到現在還沒失勢,也是以為巴結他巴結得好,這點楊鵬和那些不敢動楊鵬的人都心知肚明。

他沒明著給楊鵬撐腰,但所有人都覺得他會給楊鵬撐腰,所以楊鵬就混到了今時今日的地位。

“朵顏三衛,也就是遼東軍民口中的兀良哈三部,現在已經勢弱,遼東之外大片的土地如今並無人放牧,大明要在察哈爾部的東側逐漸開始延伸,把一些中小的部族收編,並以他們為屏障。”

“是。”

“建州女真如今要麼被覆滅,要麼內遷到遼南之地,開墾荒田,大明要在未來兩年,於遼東實現自給自足,包括在遼東沿海等處,建立船廠和運輸的中轉站,同時在遼東增加一些鍊鐵的工坊,這都需要你去落實。”

“這……是。”

“本來陛下有意,從山東、河南等處,遷徙三十萬軍民到遼東,增加遼東的防備,但因為耗時耗力,且百姓不願意遷徙,我的意見是先把遼東發展起來,等那邊的條件好了,自然會有百姓願意過去。這就需要你楊公公的努力了。”

楊鵬忍不住問道:“要發展到何等程度?”

張周笑道:“前幾日,不是讓你去西山看過?你覺得西山如今發展得如何?”

楊鵬咽口唾沫道:“很好。那地方……人很多,且還有很多百姓過去,如今那邊看上去……就好像是小京城。”

“嗯。”張周點頭道,“遼東未來,就對標西山吧。”

“啊?”

楊鵬一聽,好傢伙,天子腳下才能發展出一個西山,再加上西山是有煤炭作為支撐的,而且還有強大的工業體系,重點是消費市場就在旁邊,再加上還有朝廷的各種軍事訂單。

而遼東這種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發展幾輩子能發展出西山的繁華?

張周道:“也不是給你出難題,要發展遼東,自然是要有一些工業為依託的,首先要先建立運輸,你也知道大明現在多了個渤海巡撫,也就是唐寅,他很快將會到京師來述職,到時會在渤海周邊建立一些海上的渡頭,而遼東也是他的一站。”

“是。”楊鵬一知半解。

“新任的遼東巡撫韓重已經調任遼東,而前任的遼東巡撫陸完將會調回京師,遼東軍將即將會有一番整肅,動作不會太大,你過去之後可要學會收斂,可不要……呵呵。”

張周這是在提醒楊鵬,以你那尿性,去了西北只怕是第二個任良,甚至比任良還要不堪。

楊鵬趕緊表態道:“小人自當以陛下和張仙師的吩咐為重,不敢造次。”

“還是陛下的旨意危險,至於我的吩咐,哈哈,參考一下就行了。”張周笑呵呵看著這個“忠心不二”的屬下,“但是呢,大方針方面我們是不能亂的,如今遼東這情況,想挑起大的戰事也難,就算有,那也是奴兒干都司的事,你去就是為了建設大遼東的。”

“建設?”這詞語對楊鵬來說很新鮮。

張周道:“就是把遼東變成一片沃土,以後遼東或會從山東布政使司分出來,還有就是在遼東建更多的要隘和堡壘,還有就是……嚴格治理女真人,以防他們將來對大明有不軌企圖。”

“哦,明白,明白。”楊鵬還是似懂非懂。

……

……

內閣值房。

謝遷出去了一上午,回來後終於拿到了確切的訊息,將訊息告知於劉健和李東陽。

“定下來了,巡撫遼東等處的,是以右副都御史兼任的前順天府尹韓重,鎮守中官陛下選的是前提督東廠太監楊鵬,這個楊鵬來頭可不小,二位應該都有聞聽吧?”

韓重對劉健和李東陽來說也不算陌生,到底順天府尹,算是京師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級別都跟一般的府尹不同。

李東陽道:“以右副都御史兼遼東巡撫,也算是拔了一級。”

本來遼東巡撫是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調過去就行,但現在是以右副都御史調任,等於說遼東的防務是提高了一級,這就比薊州、巡撫保定、內三關、寧夏等處的巡撫官級要高,跟宣府、延綏巡撫平級了。

劉健關心重點不在韓重身上,他道:“這楊鵬,倒是跟張秉寬來往過多。據說還曾一起到過江南?”

謝遷笑道:“是有這麼回事,那陸完是張秉寬的人,本以為將他換下來,遼東應該做一番整理,結果掉頭換了個跟他親近的內官過去,這有講究啊。”

李東陽則搖頭道:“中官跟外臣之間,就算再聯絡,又能到如何的程度?張秉寬不怕言官參劾他?”

謝遷道:“陛下授意,就算參劾又如何?這幾年,張秉寬遭受的非議就少了。”

正說著,外面有敲門聲,卻是有中書舍人給送進來兩箱子的奏疏,由謝遷過去說明,讓抬到了旁邊。

“怎這麼多?”謝遷好似抱怨一句。

李東陽拿起幾份看過,道:“有從通政使司剛送來的,還有一些是留中的,陛下最近批覆奏疏有些懈怠,尤其是在西北戰端開啟之後,關乎到江南、江贛、湖廣等處民生的奏疏,陛下在批覆上都有遲滯。司禮監如今好像也正在動盪中……”

劉健則盯著一些奏疏道:“陛下對最近言官的奏疏,好像連開啟都未曾開啟過。”

本來內閣擬定了票擬的參劾奏疏,本來是什麼樣子的,送回來還是什麼樣子。

謝遷道:“那這是何意?陛下要讓我們重新擬定票擬?”

“等著吧。”李東陽道,“手頭上把剛來的,先處置完畢,至於那些耽擱時日的,必會有上諭告知如何處置……等等,好像有關西北的……”

話說了一半。

劉健把大部分的奏疏基本上分門別類。

然後他跟李東陽一樣發現了“問題”,那就是涉及到西北軍政的奏疏,有很多既沒有批覆,也不在這批送回來的奏疏之中,甚至連最近的西北地方奏報,也並不在內閣亟待處置的奏疏之中。

“希望別是最不好的預想。”謝遷提了一句。

說話之間,還往文華殿的方向瞅了一眼。

那邊正是“上聽處”的位置,從上聽處成立之後,內閣這三人就怕皇帝以上聽處來分內閣的權,之前皇帝也曾提過要把軍務大事交給上聽處,但因上聽處首席大臣張周並不常在上聽處內,皇帝對其餘上聽處成員的信任度又不高,以至於上聽處如今最多是有知情權。

部分大事會召見上聽處成員問及意見,上聽處暫無直接決斷權。

現在皇帝差不多也到了要落實的時候。

……

……

研武堂內。

王瓊這天拿到了張周給他的“教案”,由他帶著朱鳳、林庭、劉瑾等人,去給在京研武堂成員開“戰策”課。

這次的課堂是辯論課,所辯論的就一個議題,韃靼人會不會“趁虛而入”,若是韃靼人會來,從哪個方向發動攻勢,以及應當如何做防備。

辯論課開始之前。

朱鳳趁著旁的教官出去時,急忙過去問道:“王侍郎,是說韃子要殺來了嗎?”

王瓊道:“只是推測,並不作數,否則也不會讓軍中上下探討了。此等事本來也該放在朝堂上商議,但因是蔡國公提前有過推演,陛下在採納意見方面,更傾向於聽從蔡國公,所以此事才未入闕商討。”

朱鳳嘀咕道:“可張兄之前一句都沒提過啊。”

王瓊瞄了朱鳳一眼,笑道:“知節,若是蔡國公跟你提,你願意去領兵嗎?”

朱鳳汗顏。

現在連王瓊都知道他是什麼品性了,作為大明數得上號的軍旅牛逼人物,現在只幹著混吃等死的事,他自己都有點抬不起頭。

“之前我跟蔡國公探討過,他提到,韃靼人若是想借機擾邊,多還是從寧夏周邊犯境,你曾在寧夏為總兵官,對那邊比較熟悉,所以之後你對學員要有所引導。還有,這道題將作為明後兩日新學員選拔考試之用。”王瓊道。

朱鳳問道:“是要張揚開嗎?”

“嗯。”朱鳳點頭,“事到如今,也沒什麼好隱藏的。是做防備,誰又做得了韃靼人肚子裡的蛔蟲?至於重點防備何處……也沒人能說是蔡國公一意孤行吧?畢竟……這不是主動出擊,而是被動揣摩敵意。”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帶著帝王群打國運

日而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