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秉寬一個人就夠了

乾清宮內。

朱祐樘在見兒子朱厚照,正聽兒子在那滔滔不絕講其在演炮場所見所聞。

“……父皇,您真應該親自去看看,真叫壯觀,兒臣從來沒見過那麼厲害的火炮!驚天地泣鬼神啊!”

朱厚照在那閒扯,跟之前蕭敬等人回稟給他的內容,也沒什麼本質不同。

朱祐樘沒好氣問道:“你還見過別的火炮?還有對比不成?”

“欸?”

朱厚照一怔,隨即嘿嘿笑道,“兒臣就算以前沒見過,但也聽說過啊,以兒臣的估摸,這東西只要在哪裡,周圍方圓幾里範圍內,應該就看不到韃子了!”

“大明的城關要隘,以後再也不用擔心韃子來襲,只是兒臣在想,如果用這種火炮殺進草原,會不會讓草原人鬼哭狼嚎……哈哈哈哈……”

朱祐樘聽了這話,心裡直打怵。

父子倆本來是不一樣的,以前總覺得兒子很多地方不像自己,還在想過這他孃的是朕親生的?

但現在突然覺得,父子倆原來在出徵草原這件事上,連幻想出來的結果,都那麼相似。

嗯。

是親生的沒跑。

“不像話,不好好做學問,成天都在想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秉寬就不該讓你出宮!”朱祐樘似乎是生氣了。

但心裡卻十分欣慰。

就算自己這個當爹的完不成踏平草原的夢想,兒子或許也能幫自己實現。

朱厚照道:“父皇啊,是張先生讓兒臣出城的,您要怪就怪他去,可跟兒臣無關,兒臣在看完演炮之後馬上就回來了!不信問他們!這件事上兒臣可沒錯啊.”

“太子!你還有擔當嗎?”

朱祐樘厲聲道。

朱厚照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是說錯話了。

如果換了別人,他朱厚照還不會這麼快去推卸責任,甚至會主動承攬責任,但問題是那是張秉寬啊……

名義上那是先生,但朱厚照又覺得,那簡直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自己成天被張周算計,憑啥自己不能把責任推卸過去?

“好了,伱母后還在等你過去用膳,趕緊去吧,朕今晚還要處理公務,就不過去了!”

“是,父皇!”

……

……

“這太子,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長大?”

等兒子走之後,朱祐樘對著戴義等太監感慨。

蕭敬笑道:“陛下,今日太子出宮,已非常安分,但凡是張先生提醒的地方,太子都能遵守,陛下不必為此擔心.”

“是啊,現在也只有秉寬能治得住他,旁的講官可能在言行舉止方面很得體,但就是……沒秉寬那股勁兒……朕也形容不上來.”

朱祐樘還在那琢磨。

為什麼太子就聽張周的,而不聽別的講官的?

蕭敬心想,那可不是,張周身上的邪性,一般人可是沒有的。

若誰真能跟張週一樣一身邪氣,估計陛下您也會反感,但誰讓他本身就不是個正統的文人,所以他無論做什麼,都好像是那麼合情合理的?

若讓張周規行矩步,那時候陛下還會覺得,他是吃錯什麼藥了吧?

……

……

坤寧宮內。

朱厚照正在給妹妹吹牛逼。

朱秀榮畢竟已經過了五週歲生日了,在後世,這都是上幼兒園大班,說話辦事已有了一定的邏輯,都快要上小學了。

不過當兄長在跟她講什麼火炮,講那些雞飛狗跳的場景,她雙眼迷離還真好像個還不懂事的小姑娘一樣。

跟聽天書差不多。

“為什麼一炮過去,會那樣啊?”

“如果有人站在那邊,就會死了嗎?”

“為什麼兄長你可以出宮呢?”

小妮子滿腦袋都是問號,也直言不諱去問她大哥。

朱厚照不耐煩道:“何來那麼多問題?小小年歲,成天不知道在想什麼.”

身後的張皇后道:“太子,你還好意思說你妹妹?你成天都在想什麼?”

“母后啊,兒臣正在給妹妹講規矩呢……”

“少講什麼規矩,以後少出宮門,如果火炮不小心傷到你,大明可就要出亂子了.”

“哪那麼容易呢?兒臣身體好著呢!就是今天……有點冷!”

……

……

朝堂上。

戶部尚書周經正在奏報有關各地的瘟疫情況。

冬天到春天這段時間,一般都是瘟疫的高發季節,而各地的疫情,一般也都是等到春末時,才能得到具體的上報,很多地方也能總結出詳細的奏疏。

其中就涉及到去年裡京師周邊天花疫情擴散的問題。

“……以各地種過痘瘡神藥的彙報,到目前為止,但凡是在痘瘡傳開之前,有種過此藥的,至今未有一人有發病跡象.”

“原先神藥只在京師左近為人所種,隨即往遼東、西北等處,多加種藥,而江南各處在去年時瘟過去之前,就已有推廣,目前江北各處中,有河南、山西等地,相繼跟朝廷所請,以神藥所贈與,江贛以西,包括湖廣、四川等地,種藥者仍只有十之一二,若再有痘瘡時瘟傳開,只怕仍會有黎民因此所累……”

一樣東西的驗證,需要時間。

張周想推廣牛痘,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用皇室來當引子。

如果說連皇家都能種,那百姓憑什麼不能種?

以前朝中都不相信這玩意管用,各種挑剔,但隨著半年時間過去,朝中這些大臣基本上人人都種了,或者是身邊人都給種上。

現在再說不種的,那就跟傻子差不多。

跟張周剛到京師時,形勢完全不同。

朱祐樘在聽完周經的彙報之後,嘆息道:“如果此藥能根治痘瘡,實乃大明之幸。

藥是有的,只是……唉!朕也不知該怎麼說。

不要讓百姓知道藥是因何而來,今年內,儘可能讓大明的百姓都種上吧.”

吏部尚書屠滽走出來問道:“陛下,此藥到底是如何所煉成?何以自古以來都無法根治的痘瘡,能以此來化解?是否應當等驗證之後,過幾年……再推廣呢?”

以屠滽的意思,半年時間還是太短了。

萬一是慢性毒藥,過個十年八載的再發作,到時大明人人種藥,豈不是說大明人口要死絕?

朱祐樘皺眉道:“此藥是秉寬所制,朕甚至都未因此而封賞過他!至於如何煉的,難道還要跟你們詳細說嗎?至於你們說這藥未經驗證……就問你們,現在還有誰沒種的嗎?朕親自都種過!如之前所說的,就算是最毒的鴆毒,那一點點會致人死命嗎?”

屠滽無言以對。

其實在場還是有大臣沒種的,當然他們也不會對外宣揚,免得被人當異類。

說白了,他們還是不放心。

既然那一點點的藥不致命,為什麼一點點就能讓人的身體抵擋天花?講不通啊。

“最近西北各處的邊患奏報,明顯少了很多,連延綏地方都已有月餘未曾有過上奏,眼下各處的邊患,也因為秉寬出謀劃策,還有威寧侯、安邊侯等人的驍勇善戰,大明邊疆已安定了許多,不過朕的意思,今年邊備還是要加強,尤其是造火炮方面,朕準備再調撥帑幣十萬兩,用以造炮.”

朱祐樘現在等於是伸手跟朝廷要錢了。

也不是為他自己。

但大臣一向會在皇帝提出用銀子方面,給製造一些麻煩,皇帝要多少一般是要打折扣的,而往往朱祐樘都不會跟他們太過於爭執,對朱祐樘來說,夠用就行。

先前以天花瘟疫說事的周經,繼續道:“陛下,去年直隸鳳陽淮安二府及鳳陽右中等十衛所,遭遇水災,地方提請免弘治十一年秋糧子粒,共二十七萬四千六百四十八石有奇.”

陛下,您不是要錢嗎?

咱就說說去年江淮水災的事。

朱祐樘道:“這件事不是已經提報過了嗎?為何還要拿到朝堂上來說?”

周經一看就覺得皇帝是有意見了,趕緊退回臣班。

朱祐樘問道:“是諸位卿家覺得,朕不該在造炮之事上,多出銀子是嗎?”

劉健道:“陛下,當量力而為,若如今韃靼已撤走,不妨先鑄造火炮上百門,以做備用。

大明的邊備似乎並無須在一年內補齊.”

“一百門?”朱祐樘皺眉,這數量顯然不能達到他的預期,但其實他心裡也不太有數,畢竟造炮說好了是讓張周去造,以朝廷的方式去採購,當然規則還是設定好的,那就是造炮必須在朝廷的監督下完成,而且若是沒有朝廷訂單的話,張周也不得私自造炮。

“需要多少銀子?”朱祐樘望著一旁的蕭敬。

中間接洽的事,一直是由蕭敬負責的。

蕭敬回道:“陛下,以之前張先生所提的,一門炮大概要用鐵二百斤到三百斤,普通的生鐵價格,一般需要十幾文一斤,若是用以鑄炮的,則需要三十文上下,加上人工、炮彈等成本,一門炮配備完善,最多需要二十兩銀子。

一百門炮,大概需要兩千兩紋銀.”

“兩千兩?”朱祐樘聽到這數字也有點驚訝,皺眉道,“一百門炮才兩千兩嗎?”

蕭敬道:“若是九邊之地,就算是一處給一百門,都需要近兩萬兩了啊.”

朱祐樘點點頭,問劉健道:“劉閣老,九邊各處,一處才一百門炮,少了點吧?”

劉健也怔了怔。

皇帝上來要十萬兩來造炮,還以為是張周獅子大開口呢,聽了蕭敬算的賬目,他們才知道,原來能改變時代的火炮,價格還挺“實惠”。

一千門炮,配上炮彈等,才兩萬兩。

如此想來,張周比以往那些為朝廷採購的勳貴,可有良心多了,以前但凡朝廷要採購什麼東西,開出的價格……簡直就叫離譜。

劉健斟酌之後道:“陛下,不知造炮的進度如何?”

朱祐樘又指了指蕭敬,意思還是你來說。

蕭敬道:“目前煉爐已經開了,一個月下來,大概也就能造個六七十門炮的樣子,這還只是一個爐,不過張先生有言,西山的煤礦已經出產大批上好的煤炭,如此一來就能精煉生鐵,甚至能直接百鍊成鋼,以此來造炮,張先生並未從中謀取任何的私利。

一切都是有賬目可尋的.”

朱祐樘嘆道:“難怪一門炮才需二十兩,原來是秉寬一心為朝廷省錢啊。

這可不行,該給他的還是要給的……”

在場大臣一聽,情況不對勁。

張周這小子不謀求私利,皇帝還想幫他謀點?

陛下,那花的可是朝廷的錢,是您自己的錢啊!

不心疼的?

“諸位卿家,你們是否也覺得,不該讓秉寬吃虧呢?”朱祐樘認真問道。

劉健道:“陛下,為朝廷造炮,本就是其職責,陛下予以高官厚祿,若不用心報效朝廷,實在不該.”

“行吧,要賞賜,朕自行賞賜,至於造炮的銀子,朝廷給撥一下。

那就按造炮的進度,造一門出來,戶部給調一門炮的銀子,可有問題嗎?”

“這……”

劉健踟躇了。

聽先前所說造炮的進度,的確不快。

一個月才造六七十門,合白銀也就一千多兩。

但也說了,還有新爐子準備上架,那時造快起來,萬一皇帝需要一萬門炮……

李東陽走出來道:“陛下,此造炮之法,應當嚴守機密,不該讓太多人知曉,就連大明的工匠也該嚴守秘密。

否則若為外夷知悉,只怕會令大明邊疆反受其害!”

“哦?是嗎?”朱祐樘就好像沒主見一樣。

蕭敬走出來笑道:“李大學士,您擔憂過甚了,咱家先前問過張先生,他說過,造炮所要鍊鋼,而條件非常苛刻,只有大明地大物博才能出產足夠的材料。

至於工藝等,也非常複雜,很多事情他也並不會親授給工匠知曉.”

李東陽不以為然。

張周這是有多大的自信,覺得一切都在其控制?

“且張先生還說了,這並非是他所能研製出來最好的炮.”

蕭敬又說出個讓在場大臣炸鍋的訊息,“他說自己回頭還能造出更好的.”

“啊!?”

在場的大臣真就是被驚到了。

謝遷笑道:“那就不能等出了更好的,再大批次製造?現在造一些普通的,回頭難道還要替換不成?”

蕭敬也陪笑道:“謝閣老您也多慮了,張先生說,更好的,是說射程更遠的,效果相仿的,但在戰場上,火炮的遠近也是需要搭配的,有能發射五里的,也有需要能發射二里的,您覺得呢?”

“謬論!”謝遷毫不客氣反駁,“發射十里的,難道就不能發射二里的?為何要多此一舉?”

“對啊!”

在場很多大臣表示贊同。

既然能發射十里的,也能發射二里,為什麼還要造能發射二里的呢?

蕭敬繼續笑道:“謝閣老,您想啊,那發射十里的,需要的鋼有多少?從炮身和炮彈的造價,能跟那發二里的一樣嗎?這種火炮,都是有壽命的,造一門炮出來,也不可能一直都能用,那維護起來的成本,跟發二里的能一樣?”

“這……”

謝遷如此才知道,原來自己才是紙上談兵的那個。

謝遷心裡也在懊惱。

怎麼就沒想到這一層?

好像因為有伶牙俐齒的張秉寬在,連這些平時看起來很溫和的太監,都喜歡抬槓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朱祐樘聽不下去了,他發現,一切都要拿到朝堂上來說,還真不如全聽張週一個人的,至少在決策層面,沒這麼多扯皮的事。

“諸位卿家,朕不想再多聽了,便如此下令,之後戶部全力配合張周造炮之事,若是超過一千門炮之後,再拿到朝堂上議一次。

以後或有新炮,或是新的火器,也可拿到朝堂上來說,便如此罷了!”

在場大臣這次也沒了脾氣。

想給皇帝和張周設檻,為朝廷省錢,看起來沒什麼戲。

……

……

朝議結束之後。

朱祐樘回到乾清宮,氣呼呼坐下來,一拍桌子道:“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

戴義等人馬上聽出來,這並不是個問句。

不需要他們去複述那些大臣所講的內容。

更好像是皇帝在發牢騷。

“秉寬呢?”朱祐樘關鍵時候,又想起來自己的股肱之臣。

戴義提醒道:“陛下,今日乃是張先生跟林侍郎小女婚事,納采之日!”

“納采?不是納妾嗎?”朱祐樘皺眉。

這還因為張周納妾的事,耽誤自己找張周問事了?

戴義道:“陛下,這是太皇太后給保的媒,陛下御賜的婚事,就算只是納妾,一切可能比明媒正娶,還要正式.”

“哦.”

朱祐樘這才知道,原來始作俑者是自己。

“秉寬最近在做什麼?好幾天沒看到他了!”朱祐樘道。

戴義心想,這才幾天沒見,就想成這樣?

戴義看了看蕭敬,意思是你蕭敬經常與張周跟進跟出的,他做啥你比我瞭解。

蕭敬道:“陛下……張先生,好像在修書……”

“修什麼書?”朱祐樘不解。

蕭敬試探著道:“好像是《大明會典》,張先生說,他已經修到差不多了,最近還打算找人參詳一番。

初步定了要找國子監祭酒林侍郎,以及在京師閒住的前翰林學士程敏政,讓他二人給提點參詳.”

“什麼?這是他一個人的事?”朱祐樘更加不解。

蕭敬道:“具體的……奴婢就不太知悉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南明之騰越邊境崛起收復河山

帶狗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