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側重點不同

貢院。

一場代表大明最高水準的公務員考試,正在進行中。

第一場,四書文、經義。

考棚內,一名監考的兵士從考棚臨近柵門的地方往裡面走,見一人正用手撐著頭髮呆,等他回來時,發現這個人還在那發呆,連眼睛都一動不動。

“奇了怪了!”

兵士小聲在嘀咕。

進場的時候,衙差和兵士都清楚看到,這位考生是靠錦衣衛給開路佔號舍的,位置最好,靠邊第二個,不佔第一個是取不出頭的意思,這樣晚上休息的時候風也不至於太大。

兵士心下納悶,只以為這個考生是跟錦衣衛有什麼牽扯,或是軍戶之類的,家裡有人給來佔個位置。

隨後兵士又往裡面巡場去了。

這個人自然就是張周。

貢院之外的朝堂內外,在為西北的戰事出謀劃策,皇帝發愁,大臣也要跟著分憂。

而張周則在研究……自己所面對的題目,到底哪些題可能會涉及到“鬻題”。

他跟普通考生的著眼點顯然不同。

這次考試,時間可算是充裕了,第一場就能考個三天,所帶的“資源”非常齊備,不但食物都是最好的,還帶了木炭,是宮裡用的紅羅炭,絕對的無煙無味,取暖效果一流,這邊連粥都帶著桂圓蓮子……就問這條件誰能比!

條件是好了,但做題的時候,明顯就有點心不在焉了。

一上午,他都沒有動筆。

面前是三道四書文大題,《論語》、《孟子》各一道,還有一道是《中庸》題。

《論語》題看起來比較淺顯一些:“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意思是,孔子說,能熟練背誦《詩》三百,給他官職讓他處理政務,結果不行,派他去出使四方,也不能獨立應對外交事宜。

那問題就來了,讀書雖然多,有什麼用呢?

這講的是學以致用。

張周琢磨了一下,這道題不像是程敏政出題的風格。

聽起來倒好像是李東陽在諷刺程敏政光會死讀書,不會做官,程敏政除非是缺心眼以為自己處理公務很擅長,不然不會拿自己的短板來出題,這道題要牽扯到鬻題……不現實。

第二題,《孟子》題:“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這意思是。

孔子說:“弟子們聽好了!水清就洗帽纓,水濁就洗雙足,其實取決於每個人自己.”

所以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尚書·太甲》說:“天造作的罪孽,還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卻無處可逃.”

正是這個意思。

張周仔細分析了這道題出題的用意。

這道題明顯出得有點“偏”。

總的來說,大明的科舉出題,基本都是“仁義禮智信”為底子,講仁講禮法的題目最多,因為《論語》和《孟子》兩部經典中,論述仁和禮的內容最寬泛,也是最著重筆墨。

第一道題或還有勸學致用的意思,相對能保守一些。

而第二題,則開始有悖於修心的原則,涉及到天作孽和自作孽的問題,張周想了想,難道這是在暗示張家兄弟自作孽不可活?還是在說我呢?

連朱熹《孟子集註》中,都說明其意:“此章言心存則有以審夫得失之幾,不存則無以辨於存亡之著。

禍福之來,皆其自取.”

大概有點宿命論的意思。

從出題人的角度來分析。

張周覺得,第二題的論述方向,仍舊是李東陽針砭時弊的風格。

……

……

會試三場考試,以第一場的四書文大題為重,在最後錄取中所佔權重最高。

而三道四書文大題,又以《論語》和《孟子》題為重,這兩道題,張周都覺得像是李東陽所出,那程敏政其實在這次會試的兩個主考中,已處於很弱勢的一邊,這對程敏政來說並不是好事。

同為主考,程敏政沒有佔據出題的主動權,在最重要的兩道題上,都是由李東陽來出。

可回頭那些小題一旦出得有偏頗,有心人便會針對於他……

光是從這兩道題,即便還不論五經題目,以及後兩場要出的題目,尤其是第三場的策問,張周就能感受到,程敏政捲入鬻題的可能性仍舊非常之大。

主因還是在於程敏政學問高名聲大,卻沒有融入官場核心圈子。

光看這麼一次出題,重要的題目都由李東陽來出,而他只負責出一些邊角料一般的小題,就能體現出這一點。

四書文第三題。

《中庸》題目:“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這題目,張週一看就知道是程敏政風格。

講“智慧,仁愛,勇敢”,再講什麼誠實專一,並論述以此為美德……

大概只有程敏政這種樂天派,沒事喜歡研究學問的,才會在會試中出題讓人去論述怎樣達到美德的標準,李東陽這種職業政客才懶得去理會這種事。

乍一看,第二題《孟子》題是偏題。

但仔細看,這種題目……才叫沒營養。

估計以程敏政取仕標準所取的,都是唐寅那種只重經義理解,對於治國和論朝廷大事則完全不在行的書生。

這就如第一題《論語》題中所論述的,光會讀書,把學問研究再透徹,你也不會做官,當不了治世的良材。

張周很想說。

你程敏政真是個書呆子!

……

……

五經題。

張周的本經是《尚書》,而本身在科舉之中,選《詩經》為本經的考生其實是最多的,但其實差別也不大。

各人的本經都不同,以至於所回答的題目都不一樣,五經寫出來的論述方向也不同,使得想從五經考題中進行學問高低的區分,其實很難。

有人考的是a卷,有人考的是b卷,就算是有標準得分系統,能說考a卷得分高的人,一定比b卷得分低的人學問高?

更何況……

經義考的人就是文章,也就是寫作文。

除非差別真的很大,不然最後五經文的評分,還是要看閱卷官的喜好。

張周從五經文的考題中,發現了大量程敏政出題的風格,也就是講治學而不講治國,偶爾提到治國也是籠統去提什麼仁義道德規範,並以此為治國良材之標準……看起來就很偏頗。

四書五經的題目。

張周縱觀下來,發現其中能涉及到鬻題的,應該沒有。

或者說……程敏政還沒資格。

除非是有人在考試結束之後便誣陷,說有人在考試前,已拿相應的題目去外面傳揚有關這是考題,還要正好卡在點子上,出題人是程敏政不可,這對考生分析李東陽和程敏政的行事方式,還有他們在朝的地位,也有很高的要求。

張周這樣屬於穿越者,等於是帶著歷史人物總結過來的人,對李東陽和程敏政分析起來是很容易的。

可貢院裡多數的考生,都屬於“當局者迷”,在普通人眼中,李東陽是閣老,程敏政還是翰林學士,憑什麼就認為有些題目是閣老能出的,而不是翰林學士能出的?甚至多數人在心中對於這兩位主考官的推崇程度,程敏政還要居上。

但就怕……

有心人。

那些熟悉朝中政治格局的人,一旦在考試中遇挫,比如說像歷史上弘治十二年考試中,遇到“四子造詣”這種難比登天的題目,他們才會想到題目肯定是程敏政這貨出的,憤怒之下,再聯想到朝廷格局,知道程敏政受打壓,然後髒水才能潑得出去。

當然也要靠有張牙舞爪的人拉仇恨……

就比如說徐經和唐寅這兩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書生。

但張周所面對的現實,是歷史上弘治十二年會試題目的坑,已經被他填上了。

四子造詣的考題是不可能再出了,但誰知道程敏政會不會在第三場考策問時,尤其是經史策中,再賣弄他的才學,來一道讓全場考生吐血的考題?

……

……

第一天。

張周連墨都沒研,他也不著急,題目看過,文章在心中已有腹稿,也無須直接在考卷上作答,該有草稿還是要有的。

其實科舉考試,就算沒草稿,也沒人會管,這畢竟是寫文章,不是做算術題非要有演算公式不可,尤其是鄉試之前的各級考試,有那自信的人直接往卷子上作答的比比皆是。

這年頭的讀書人練的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的還以此為賣弄才學的方式呢。

張周不需要去賣弄什麼。

踏踏實實把會試考完,不管取不取,反正會試結束了他有官當就行。

“真香啊……”

入夜之後,有考生還在點著蠟燭作答。

而張周則已經在用紅羅炭烤燻肉吃了……燻肉還是尚膳監的手藝……烤到半截那四散出來的香氣,就讓周圍考生考試心思大打折扣。

雖然都是考生。

但心思側重點,有所不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謀以天下

小鹹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