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閉門會議

有謝遷的話打底,連朱祐樘似都覺得探討接不接戰的問題,已失去意義。

派王越去偏頭關,不就是為了備戰的?

事到臨頭,再下旨說能縮著就縮著,別說是王越鬱悶,連當皇帝的也會覺得很窩囊。

朝議暫時結束。

但有關戰事的探討並未停止,隨後會有一場內廷的閉門會議進行,所商討涉及到佈防、出兵等問題,很多都是機密,也只有兵部和內閣等少數官員有資格參加這次乾清宮的會議。

去乾清宮的路上。

蕭敬在前引路,而後面跟著的幾人。

內閣劉健和謝遷,前去負責商討統籌應對。

兵部尚書馬文升、右侍郎王宗彝,他二人是負責商討戰略和兵部應對的。

戶部尚書周經前去的目的,是商討西北的糧草排程問題的。

剛到乾清宮外,就見到有一人早早便到來,正立在那朝著他們笑。

英國公張懋。

勳臣並未參加先前的朝議,但都督府顯然已知曉西北軍情的變化,皇帝在徵求西北軍事意見時,沒叫旁人,單就叫了張懋一人,也體現出對張懋的重視,大概也是想利用張懋的老成持重來穩定軍心。

“英國公,到現在你還笑的出來?”謝遷走過去,見禮之後敬了一句。

張懋回敬道:“於喬啊,你平時在朝堂上也會笑,都是為朝廷,何必在意這形勢呢?”

謝遷一怔。

隨即想到先前在朝堂上打趣王越的時候,自己不也跟張懋一樣是半笑著說出來的?

“幾位閣老,請進!”

蕭敬通傳之後,出來對幾人道。

……

……

乾清宮內。

朱祐樘面前擺著不少的西北戰報,在幾位涉及軍政重臣抵達之前,朱祐樘似還在研究這些戰報。

“……今日一早,便傳過來的,陸續還有,目前偏頭關等處以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朱祐樘指了指一旁的蕭敬,“賜座!”

一下給搬了多張椅子過來。

眾大臣一瞧,這架勢好像是要探討良久,很可能最近這種閉門會議也會經常開。

皇帝對西北的戰事很看重。

眾大臣在謝恩就座之後,由蕭敬將西北的戰報,傳閱給在場之人看過,每個人對每份奏疏也只有掃幾眼的時間。

朱祐樘道:“目前偏頭關周邊駐軍多少?”

馬文升將手上的一份奏疏放下,起身道:“回陛下,偏頭關內駐有步騎八千,可調預備、巡檢、役夫一萬四千,從京營調兵馬三千,若要正面迎戰,可出騎兵不足五千,可動神機營火器兵不到兩千……”

“另外偏頭關周邊駐軍,可在三日內馳援至偏頭關的,尤其以三關人馬為重,或可再排程騎兵五千上下……”

朱祐樘道:“那就是說,滿打滿算王越可用的人馬,就只有兩萬是嗎?”

馬文升心中算了算,他本想說,有那麼多嗎?

但他還是拱手道:“是.”

朱祐樘嘆道:“韃靼此番出兵,或許都不止兩萬!”

馬文升道:“目前偏關外尚未有明確狄夷兵馬的數量彙報……”

“不用著急.”

朱祐樘道,“很快就會有詳細奏報的,要不是王越人在偏頭關,或許所蒐集到的情報,也不會這麼快,他做的防備應該也是很足的.”

馬文升不得不承認。

有王越在偏頭關的話,的確是事半功倍,不能以常理來揣度有王越和沒王越這兩種情況。

因為王越治軍有方,再加上下面的將士信心十足,立功也有指望,一群孬兵都能超常發揮,更何況本來王越就把太原鎮周圍的精銳都調集起來。

“如果打的話,有幾成勝算?”

朱祐樘問出個看起來很業餘的問題。

從這一點,在場大臣也明白皇帝心中的緊張,或者是在關鍵時候皇帝的功利心態。

不談具體情況,只去談勝算幾何,這有點賭的心態。

劉健道:“若以王威寧駐守偏關,堅守不出固守待援,勝算近乎十成,但若出城塞背關而戰,戰果難料.”

“劉閣老,還是先不談讓王越固守的事了,這不是他的風格.”

朱祐樘道,“如果朕沒有用他,或者將他佈置在別的地方,讓偏頭關固守,也並無不可。

但如今這情勢,任何的退讓都會令狄夷變本加厲,朕也不希望未來幾年,西北各處總是會有戰亂出現.”

以皇帝的意思。

這場仗還是應該打的,為的就是打出信心來。

隨後朱祐樘對一旁的戴義使個眼色,意思是由戴義把偏頭關周圍的情況再說明一番。

戴義道:“諸位閣老、部堂、國公,目前西北用兵已迫在眉睫,便在於草原小王子崛起,過去數年草原戰亂不斷,本認為可以此來削弱草原部族,邊軍可坐收漁翁之利,但草原部族便是越挫越勇,內部兼併未終,犯我大明之事卻也未止。

若此戰邊軍退讓,只怕未來幾年,九邊各鎮都要接連遭受草原部族的寇邊襲擾……”

這是在表明此戰非戰不可的必要性。

等戴義說完,朱祐樘望著馬文升道:“馬尚書你對西北各鎮的情況知根知底,可是認為此有一定的道理?”

馬文升道:“回陛下,老臣認為,即便此番韃靼舉重兵襲偏關,但究其目的,仍舊是以劫掠為主,或也會上奏請開馬市等.”

朱祐樘點頭:“其實韃靼有關開邊市的奏疏,從去年賀蘭山戰事結束後,就未停歇,但這境況,跟韃靼做了貿易,豈不是在予人長矛攻我之盾?韃靼若是以要入掠為目的,斷不至如此,若要毀關,則有心亂我大明邊備,令我大明兵馬無暇北顧。

用心何其艱險!”

聽了皇帝的話,馬文升沒再爭論。

如皇帝所說。

在韃靼主部族,也就是達延部要兼併蒙古右翼的關鍵時候,韃靼傾巢而出攻打偏頭關,其目的除了搶掠,自然是要取得一些戰略結果,以保證明朝不會在他們內部完成吞併之前,有餘力出兵草原。

戴義繼續道:“目前以總兵官平江伯陳銳分析敵情的上奏,出兵偏頭關的草原所部,或是先前多次叩關劫掠的火篩!”

在場的人聽了這名字,都是不禁吸口氣。

雖然達延汗才是草原目前名義上的小王子,但這個火篩……可說是達延汗的“頭馬”,達延汗跟火篩之間名義上是君臣,但其實就是互相依存的,在達延汗統一草原的戰事中,火篩可說是立下汗馬功勞。

更要命的是……這個火篩最大的特點,就是沒事跑大明朝的邊關來騷擾,而且在出擊方面非常有經驗。

總能選到明朝防備薄弱的地方,搶一波就走,並不戀戰。

也會出現入關口南下劫掠上百里的情況……

平江伯陳銳可說是西北最有經驗的邊軍將領,他說是這次來的是火篩,那估計是看準了風格,應該沒錯。

謝遷冷冷道:“平江伯?不是很怵火篩嗎?若是讓他來領兵應戰,只怕是……”

有些話沒說太明白,但已體現出謝遷對陳銳的輕視。

眾所周知,陳銳喜歡喝涼酒,軍中有傳言說,陳銳不喝熱酒的原因,是他怕火篩,怕喝了熱酒之後把火篩給招惹來。

陳銳在西北經營多年,大功沒有但基本也能保持無功無過,但唯獨在火篩身上,他吃了不少的虧,甚至還有一次差點深陷重圍被火篩給宰了,從那之後,他怕火篩的傳聞就越傳越邪乎。

劉健道:“若真是火篩來犯,對邊軍來說,情況要更加惡劣.”

朱祐樘道:“這個火篩,在西北多番殺邊民劫關口,這次讓他正面跟王越交戰,不正是揚邊軍之威的好機會?”

連馬文升都在想,這真是說得容易。

火篩能在當今草原上,成為可以跟達延汗平起平坐的人物,真以為他的能耐是吹出來的?王越打別人還行,跟火篩正面交鋒,勝算恐怕也沒那麼高吧?

“周尚書,目前西北糧草供應可還足夠?”

朱祐樘不想聽這群人有關戰或者不戰的建議,這問題其實在朝堂上就已經有基調了,他更關心這場戰事的準備情況。

周經道:“陛下,去年中戶部右侍郎巡撫宣府的劉時雍,已在西北籌備軍糧五十萬石以上,今年已發京儲白銀二十萬兩以上往宣大,料想……在糧草輜重採購上,不會有偏差.”

以前邊軍是靠糧開中,西北的商屯可以完成自給自足,但國庫空虛。

現在西北用糧,都是從京師調銀子,讓西北自行購買,西北的邊屯田地面積也逐年下降。

張懋出面道:“陛下,如今九邊各處都有敵情,臣請在京師周邊戒嚴,嚴防韃靼奸細混進我京師腹地,再派兵馬加強居庸關等處防備.”

這種時候,似乎只有張懋很理解皇帝要打一場硬仗的心思。

他提的都很務實,無論王越在偏頭關是否獲勝,至少先把京城的安穩給保住。

朱祐樘點頭道:“朕也有如此想法,加強內三關駐防,以確保京師無虞,幾位卿家應該是沒什麼意見吧?”

在場的人當然沒意見。

兵部右侍郎王宗彝眼見事已差不多談定,他出言問道:“陛下,敢問一句,兵部左侍郎王越前去偏關鎮守,到底是出自何人提議?”

周圍的人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過去。

好似在說。

伱這個問題問得很不恰當啊,難道你到現在都還不知道,這是出自一個方士兼書生,那個名叫張周的掐指一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

夏侯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