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戰鬥力的核心

在村外的空地上,兩群人正互相對峙著。

相公廟村的將近一百號人,在空地一角竊竊私語。

馬家莊的人則來了二百多個,都聚在空地斜對面,好些人都在來回張望著。

張百戶連忙小跑過去,大聲問道:“老馬,你們這搞什麼呢?”

“我還想問你呢.”

馬十柱也大聲回答:“說好的回頭一起演武,你們村單獨跑這邊幹什麼?”

“那你們不也跑過來了麼?”張百戶自然不好直接解釋,只能先反問道。

“我們天天都出來練行軍的.”

馬十柱不以為然:“這不是基本功麼.”

張百戶沒他能說,一時難以駁倒他,楊老百戶只好親自出面,走到坡底,說道:“我們村招待貴客呢,準備臨時補個節目助興的。

十柱,你們就先繼續去練習吧,這地方我們還得用呢.”

“老叔,表演怎麼能不帶我們啊.”

馬十柱卻順勢糾纏起來:“這種展示,當然是聲勢越大,效果越好了。

我們馬家莊雖然沒什麼大本事,但賣點力氣,耍耍花拳繡腿的功夫,還是有的。

今天既然碰巧遇上,不正說明天父也想讓我們幫您村裡各位捧個場麼?要是就這麼直接走了,反倒怠慢了諸位貴客,我們心裡也實在過意不去啊.”

“呃……”楊老百戶一時也接不上話。

“好了好了.”

郭昭文站出來,打圓場道:“都知道老馬你能說,就別為難人家了。

這樣,今天我們跟著大哥,正好來這裡,給這幾個孩子準備禮物呢。

不如大家就一起,給他們幾個露一手吧.”

“怎麼樣?還可以吧?”楊老百戶對郭康說道:“我們這邊,哪怕沒有戰爭,大家的訓練也沒停過,完全可以放心.”

“我們打仗,得動腦子,用知識才行。

哪怕訓練的時候也是如此。

要我說,只要瞭解的深了,都會知道這些知識的作用.”

他說著,從旁邊村民的揹包裡,拿出一張短弓:“大家對這種弓,都很熟悉吧。

我們就拿這個舉例子吧.”

張百戶等人應了下來,回頭就去喊人。

馬家莊的人都向後撤出,留出空間。

他們這小一百號人,則直接散開,九個、十個一隊,佔滿了場地。

表演完了一圈,馬十柱揮手讓眾人停下來,然後繼續道:“好,現在,背乘法表!”

馬十柱拱了拱手,招呼眾人進場。

他們村的人便放下各自的揹包,整齊地排在一起,然後走了進來,兩兩一組站定。

隨後,馬十柱喊了一聲:“開始練習!”他們便互相抵住,表演起摔跤來。

“九九八十一……”眾人就這麼原地大聲背誦起來。

“我覺得,我們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樣.”

馬十柱解釋道:“古人說,伱要是對著上等的榜樣學習,估計也就能學到箇中等水平,所以我們村裡的人,都是照著百戶的標準去教育的,這樣才能當個好士兵。

這不是誰會誰不會的問題,而是大家本來就應該都去學啊.”

“佇列行軍這些,都是上學堂的時候就練完的,展示起來也沒什麼意思.”

馬十柱向眾人介紹道:“我們就直接展示下戰陣功夫了.”

“不是,你這是幹什麼?”張百戶驚訝地說。

其他人都沒有反對,他就繼續說道:“讓東道主先來吧.”

“那我們這邊,會的人也不少啊.”

張百戶不服氣地說:“只是誰想到,你給人看這個啊.”

“好,好.”

義父稱讚道:“那就讓馬家莊也展示一下吧.”

張百戶拿出哨子,吹了起來。

眾人跟著哨聲,不斷移動,變換陣型的方圓、長寬,一會兒排成個倒三角,一會兒排成圓陣。

隨後,張百戶連續快吹幾聲,眾人迅速散成三排,互相隔開一人多的空隙,後排對著前排的空缺,站穩身,揮拳演練起來。

一通拳腳打完,張百戶再次吹響口哨,眾人便停了下來,收緊陣型,排齊佇列。

“我們射箭的人,都需要長期練習動作和姿勢。

弓拉的過長,箭上的力道太強,飛的太快,不能正中目標;拉的太短,箭矢軟弱無力,飛的太慢,會落到更低的地方。

按唐制,戰鬥的時候,步弓手需要在六十步放箭,這個距離,箭速的一些差距都會對準度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必須勤學苦練,保持姿勢的穩定.”

馬家莊的人,看起來對摔跤很是熟悉,各組人的動作都很連貫,一看就是認真練過的。

想來,他們請的教頭,應該就有專門教授這個的。

摔跤確實是很實用的招數,屬於披甲格鬥時候的常用技能。

所以,人家也不是強行吹噓自己。

“這就是進階的軍事技能啊,算陣型,算物資,都能用上的.”

馬十柱不假思索地說。

“《射經》說,‘身體端正如同樹幹,手臂伸直如同樹枝’。

站立的時候,面頰不能偏歪,脖子不能後縮,胸不能前凸,背不能後駝;開弓的時候,要盯著目標,前後手同時發力開弓,持弓手必須伸直水平,控弦手右肩膀肘關節處也要水平,以至於可以在手肘上放置水杯。

這才算做到了標準動作.”

他介紹道。

“按照古人經驗,開弓的時候,控弦手最好要拉到臉頰下側,箭矢要拉到和弓把平齊,箭頭碰觸大拇指,然後才能撒放。

持弓臂完全伸直,所以持弓手的位置是固定的;控弦手接靠在下頜下面,所以位置也是固定的。

這樣一來,只要箭頭每次恰好碰到拇指,那開弓的幅度就都一致了。

我們平日裡,透過成年累月的反覆練習來儘量維持的,就是這個幅度.”

“而如果想省點事,我們只需要一根木棍。

弓把固定木棍一段,弓弦每次都拉到木棍上的固定位置,把弦都掛在這兒的機關上,就能保證幅度次次一致了.”

他說著,又掏了掏揹包:“然後,我們就得到了一把弩.”

“這麼一大堆理論,還有長年累月的練習,就這麼……‘咔噠’一下,就行了.”

“練習弓箭的時候,還有個難題是撒放。

箭尾的尾槽是扣在弦上的,而拇指又勾著旁邊的弓弦,所以放箭時,動作必須乾脆利索,否則就會干擾箭矢,無法準確命中。

這又需要長期練習,體會其中的道理。

而如果我們用器械,也可以乾淨利落地釋放,弩機就有這種效果.”

“一個弓手,幾年都未必能練好。

而一個弩手,幾個月就能很熟練了.”

他舉了舉手裡的弓和弩:“哪怕不看力量和瞄準上的方便,只這些技術上的細節,就能看出為什麼時間差距這麼大了——最耗費時間的苦功夫,都這麼給省過去了.”

“但是,弩在省事的同時,要求也變化了。

弩的有效射程比弓遠得多,按唐制,應當在一百五十步發射,是弓的兩倍半之多。

這種距離上,就不能平直地瞄準了,需要使用各種器械來輔助.”

“宋朝時,有人挖掘出了漢朝的弩機。

沈括觀察了弩機實物,發現上面有明確的望山刻度。

用望山刻度、箭鏃位置,就能進行瞄準。

沈括還研究了漢朝人留下的口訣,發現用弩的口訣,實際上是用勾股進行計算的演算法。

按照口訣試射,他那樣沒經驗的人也能十中七八.”

“不過,雖然發掘出了漢朝的先進遺物,也破解了口訣,但漢朝計程車兵會根據口訣進行估算,宋朝士兵卻做不到。

結果,這種失落的古代技術,還是沒能普及開.”

“我看教射的書籍,就對這個例子印象很深.”

他搖著頭說:“我們想要用更好的技術,提高訓練和戰鬥的效率,就需要大家都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行。

在戰場上,這些知識的重要性,並不輸於武藝,甚至可能更重要。

我們比起蠻族,主要的優勢,恐怕也是在這裡,而非蠻力上.”

這話確實很有道理,張百戶等人也無法反駁。

“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事情,還以為弩就是這麼慢慢發展起來的,沒想到這麼多波折……”郭儒感慨道。

“我們最近在琢磨這個,所以就有感而發了.”

馬十柱告訴他:“史書上說,漢朝的時候還有射遠的資料,做成表格背下來,就能省不少事,不用自己臨時估算了。

這要是能重現出來,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難度。

所以,我們也在琢磨,想要多試試,給它重新編一套出來.”

“我們的軍隊裡,用弓多,用弩很少,所以之前也沒怎麼注意過.”

義父說著,問郭康:“你覺得用得著麼?今後的方向,應該主要是火器了吧.”

“可以試試,給那些沒時間練弓箭的人用.”

郭康不反對:“其實火器也用得著這些東西的。

積累下經驗,今後肯定用得到.”

實際上,就他所知,古時候的器具和經驗甚至不止沈括發現的這些。

漢朝人不但有望山和射表,在各處烽燧,也有和重弩配套,用於觀測測距的裝置。

高階一些的望山,也不止是一條棍,而是一個網格狀的瞄準器。

這些東西,對於火器時代的遠射,依然有啟發意義。

當然,這些就算發現了也沒用。

對大宋士兵來說,哪怕射表都過於超綱了……

而且,武器的效能遠不止戰時使用,平時的維護也非常重要。

中原式的弩,是個很難伺候的武器,漢朝人能這麼普遍地用弩,也是因為他們的制度完善。

哪怕是在邊境的烽火臺,也要每天進行各種記錄,稱為“日作簿”,登記每天的各種活動。

士卒們還要定時點驗糧食、烽火燃料、武器,乃至醫藥,因為這些物資的儲備,都有明確的規定,上司也會定期檢查,並把結果納入功績考評。

作為威力最大也最繁雜的武器,弩也是最費事的。

士卒需要定期測量弩的實際拉力,並進行試射,把弩名、型號、編號、弓力、損耗、射程等等,都記錄下來,定期檢查更新。

按漢朝規則,一天的工作就是一日的績效;而每年考核種,弩射只要達到12中6的標準,多中一箭,就是十五天的績效獎勵。

所以士卒們雖然經常抱怨,甚至互相通風報信,瞭解督察組的去向,但還是願意積極維護,以求得到功績。

這些繁雜的工作,很多都需要計算和文牘記錄,所以只要有機會,士卒都會設法學寫字。

後世學者在漢朝烽燧裡發現了大量的習字簡牘,還有急就篇之類的啟蒙讀物。

一些人還會默寫乘法表,乃至抄寫四書五經,試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可見,軍隊真正的核心,就是人本身。

武器只有在士兵的手上,才能得到發揮,進而改進、發展。

就算沈括復原出了漢朝的弩和配套裝置,把這些東西給大宋的普通官兵,估計也是暴殄天物,很快就會回到宋軍正常的水平了。

所以,對士卒的教育,對軍隊的組織,才是郭康認定最關鍵的地方。

漢朝聲稱能“一漢當五胡”,不是因為漢人更大更強,塊頭是雜胡的五倍,而正是因為這些軍隊組織和士兵專業能力上的優勢。

相反,大宋軍隊就遠遜於此,甚至不如丟了官家之後,完全依靠自行組織的狀況。

可見,這些完善的制度規則,以及更重要的落實下去的能力,才是戰鬥力的關鍵。

於是,郭康對義父低聲說了幾句。

而義父也是經常打仗的人,一下就明白了意思。

“這也很好啊.”

義父最後下了決心:“哎,要不是想參加的人太多,我倒是希望咱們這邊的人多多益善。

這次你們既然這麼用心,我也不好拒絕,你們就都去大都報道吧。

至於最後挑上多少,我就不管了,讓兵部按規定來.”

眾人歡欣鼓舞,都連連道謝。

他們隨後又參觀了幾處場所,還會見了其他幾個村莊的代表。

晚上,則輪到當地人招待他們。

可能是因為如願以償,大家都十分興奮,連郭康都喝多了些。

他們的行程,就這樣按計劃完成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論蘿莉隊友如何養成

東尋千

你是我的歲歲平安

死了都要上岸

最優解

廖氏儒牲

功德征程

蘑菇狀的雲

鳳與卿

若田

司齊1的新書

司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