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工匠過於能打,導致資本主義發展失敗(求月票)

更要命的是,不止農民。

就是直接參與生產的匠人、僱工,同樣也不符合要求。

塞里斯的工匠有著和農民一樣的習慣。

相比於英格蘭同行,他們的行為方式十分有特色,。

比如,當地人把集體停工歇業的行為稱為“叫歇”。

在明清時期,這其實是個十分常見的舉動。

而且,可能是得益於特有的高組織傳統,他們很快就發展出了一整套完善的行動方式。

和喜歡打砸機器,搗毀廠房的英格蘭工人不同,塞里斯的城市僱工對於生產裝置沒有太多仇恨。

他們更喜歡組織起來,搗毀商人住宅,打砸老闆本人。

而且,和歐洲那邊的傳統方式不同,官府對於這種行為,一直持一種曖昧的態度。

哪怕是公認殘暴的清朝,對此都是能不管就不管,寧願裝作看不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蘇州發生了一次波及全城的“叫歇”。

從事布匹染色的工匠,因為不滿足於過低的報酬,宣佈停工歇業。

這種行為不知道算不算單純的“罷工”,因為成千上百的匠人很快集結起來,主動出擊,四處抄打染坊老闆和包工頭。

多名商人慘遭毆打,整個行業完全停頓,根本沒人敢開工。

按理說,蘇州是江南紡織業的中心城市之一,在當時整個世界,都是影響巨大的城市。

這種行為,無疑會妨礙生產,影響整個產業鏈。

但官府對此,卻始終保持沉默,無論商人們怎麼請求,就是不樂意出手。

結果,這一次的抄打事件,前後持續了整整一年。

等眾人都打夠了,官府才姍姍來遲,表示要出面調停。

對於類似的事件,官府的態度也相當統一。

官吏並不樂意像商人期望的那樣,對叫歇打人的工匠從重處理,而是始終定性為“商匠爭端”,最後的裁決往往也是各打五十大板。

這類裁決的案例數量眾多,留下非常豐富的記錄。

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官府出面,要求商人增加工匠的收入,同時也要求工匠不再鬧事。

比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造紙業工匠和僱主發生衝突,官府就裁定,工坊主必須給工匠提升待遇,並且如實發放,否則按照應重律,杖八十。

工匠也不準再合夥要求漲價,否則按照把持行市律,也杖八十。

就這樣,實現了字面意義上的“各打幾十大板”的警告。

在調停之後,官府不知道為什麼,還喜歡刻碑記錄,稱為“工價碑”。

上面會刻上調停結果,並宣佈各方都同意遵守,永不更改。

當然,現實是,這類結果經常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

雙方一般很快又會相互不滿,再次打起來,而官府也會再次調停,重複上述步驟。

由於這種事情重複的次數太多,在江南地區留下了數量眾多的“永不更改”碑,為後世研究者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材料。

同時代的英格蘭,打砸機器都會受到嚴懲。

議會甚至專門設定法律,允許對破壞機器的人處以死刑。

但在同時期的江南地區,官府卻對此並不熱衷。

哪怕是這種大規模毆打工坊主的事件,官府也堅持定性為極少數“流棍亡命”在其中使壞,專門“東挑西撥,借景生端”,才引發矛盾。

絕大多數參與者都不會被處罰,連領頭的“亡命”一般也就是遣返原籍,或者枷號示眾。

說到底,官府對於保護工坊主利益,並沒有多大興趣,而是非常注重維持社會的整體穩定——哪怕只是表面上的。

只要不打出旗號造反,官府根本懶得冒著風險去鎮壓。

一旦工匠的行動聲勢浩大,還會主動犧牲商人利益,迫使他們滿足工匠的條件,以防止事情鬧得更大。

在郭康前世那個時代,流行著一句話,叫誰贏老百姓支援誰。

但從歷史表現看,官府才更像是誰贏支援誰的。

這個其實也不難理解:哪一方更能打,他們在矛盾徹底激化之後,可能造成的破壞就可能越大,鎮壓的代價也就更高。

所以,只要不觸及底線,官府就下意識地更偏袒這一方。

在江南地區的商匠矛盾中,商人的表現十分不堪。

他們豢養的行會打手和黑幫勢力,在成群的工匠面前幾乎沒有存在感。

前後幾百年,就沒見鬧起來之後能起作用的……所以官府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種現象,甚至不止出現在地方官府,也不止在對付私營工坊的時候才這樣。

乾隆年間,京師地區,戶部寶泉局的工匠發生叫歇,引發了童光榮案。

這些工匠負責為戶部鑄造錢幣,屬於重要的官府直營工坊。

由於朝廷下發的工錢減少,工匠不滿,要求補發工錢,並把之前的虧欠也都補上,否則就不幹了。

寶泉局監督丁廷讓前去勸說,提議補發工錢,先復工,然後慢慢核算之前的虧欠,但工匠不樂意接受。

談判無果,戶部侍郎三和也去勸說,但依然沒能成功。

這時,工匠內部發生了衝突。

磨錢匠張文倉想收錢上工,與領頭的童光榮等人發生矛盾。

雙方鬥毆的過程中,童光榮失手將張文倉刺傷,最後醫治無效身亡。

京師發生了命案,事情再也遮掩不住,被捅到了乾隆那裡。

乾隆十分憤怒,下令步兵統領衙門出兵鎮壓,處置案件。

兵部侍郎、步兵統領舒赫德率眾前往,對天鳴槍,驅散了工匠,逮捕童光榮。

對於如何處置,戶部尚書陳德華、戶部侍郎三和、兵部侍郎舒赫德等人聯名上書,表示這些工匠從康熙年間就開始鬧事打人要工錢,根本沒法管,趕緊發錢平息事態就行了。

但舒赫德剛走沒多久,另一名工匠劉三又率眾鬧事,寶泉局再次停工。

三和只能再跑一趟去勸說,但工匠依然拋磚擲瓦,又把三和趕走了。

事情最後竟然鬧到軍機處,只能再次出兵。

乾隆大為震怒,駁回奏摺,還指責舒赫德處置太軟弱,要求他認真鎮壓,就應該對著刁民開槍,不要亂放,否則這些會更加肆無忌憚。

然而,其他人卻對此十分消極。

乾隆的態度,反而引發了更多人反對。

履親王允裪、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都出面上書。

眾人認定,這都是因為工頭貪汙導致,所以處置侵吞工錢的工頭就行。

其他的就別查了,趕緊給錢。

乾隆雖然還在嘴硬,但戶部已經與工匠達成協議,同意了補發欠款等要求,還特意用現銀直接發放。

這件事此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兩次叫歇事件,驚動了皇帝本人,引出了皇室、一大批文官和京師軍隊,結果居然還是以寧事息人告終。

朝廷自己面對工匠都腿軟,讓他們以強力支援商人,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而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

在之前提過的清水教起義中,發生了一次“有意思”的衝突。

清軍在大部出動,包圍義軍之後,曾經希望透過斬首行動,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免得混戰造成更大損失。

為此,清軍提出和義軍首領王倫進行談判,而王倫也答應了。

雙方在一個院落進行會晤,清軍專門調集了二等侍衛音濟圖、繃阿爾圖等人,組織精銳突擊隊。

王倫居然真的單獨出面了,突擊隊立刻翻牆入院,試圖捉拿他。

到這裡,還像個歐洲傳統故事。

然而隨後,廂房裡衝出來十幾名義軍,和大內侍衛們搏鬥。

侍衛們不敵,連忙放棄王倫逃走。

事後清軍調查,發現音濟圖等八人受傷,數人傷勢嚴重,全靠跑得快才保住性命。

所以雖然無功而返,還是受到了賞銀獎勵,為首的音濟圖還被提升為一等侍衛。

這麼看起來,大內侍衛好像就是魚腩,連武裝農民都打不過。

但實際上,這些人並不是養尊處優的廢物。

其中大多數,都來自京師健銳營,是乾隆親自關注訓練的精銳,在平定金川和大小和卓的戰鬥中表現突出。

而指揮這場失敗戰鬥的,就是兵部侍郎舒赫德。

作為多次戰場上打出來的老手,他顯然對於自己的軍隊有清晰的認識。

一群農民就鬧成這樣,這要是京師的工匠給逼反了,鬼知道會搞出多大的事情。

對於朝廷來說,明明是給點錢就能擺平的事情,犯得著冒這麼大風險麼。

單獨看一個事例,可能沒法清楚地瞭解當時的情況。

但這些例子互相驗證,就能說明很多問題了。

作為當時的親歷者,官吏們顯然很明白利害,所以自然會做出這種選擇。

相比於同時代的英格蘭,塞里斯官府對工匠的態度堪稱縱容。

這樣一來,商人和工坊主自然就無法降低成本,積累資本的速度會降低,利潤率按理也會下降。

後世一般都喜歡譴責明清官府不保護商人,導致資本主義無法發展。

但放誰去主管當時的官府,都沒有辦法,因為工匠實在是太能打了。

這根本就是個無解的情況……

月末雙倍月票活動來了,求下月票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輪迴半生

鮮衣怒馬相識

跑到另一個世界養娃

我是海綿寶寶呀

成為亡靈君主的我回到了藍星?

秦禪

仙門之下

剁椒不是鹹菜

高中的我之圓夢

主持人

你才美好

吃點羊毛球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