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茶司第一批茶葉,相比以往階段,產量高達兩倍,銷量高達18倍,是去年470萬貫總和的三點五倍。”

“如果按照整年算,兒臣承諾的將茶葉銷量提升六倍,實際上已經做到了。”

“是平時18倍?”宋徽宗彷佛一股氣血從腳底衝入腦海。

這和之前趙樞承諾的,完全超標了!

平時就能達到這麼多,年底綜合自然不用說。

當初他只是期望半年能有所變化,誰知趙樞給翻了這麼多倍?

茶葉就能給大宋帶來這麼大收益,可想而知,趙樞是多有能耐。

他雖然是官家,也缺錢啊!

誰也不會嫌錢多。

此刻滿朝文武也徹底沸騰!

這是按照數十倍的趨勢發展啊!

這效益已經堪比奇蹟了。他居然真的能做到?蔡攸此刻有些發愣,

趙樞又道:“父皇,榷茶司第一個月利潤,兒臣分走637萬貫,剩下957萬貫。已經超過了去年一整年的銷售兩倍,所以微臣是按照四成拿的!估計很快,其餘的錢就會上繳到國庫!”

趙樞就是要告訴所有人,他賺到錢了,誰想要和他合作的,都可以參合進來。

他還有很多生意。

趙樞分走四成,六百多萬貫讓在場不少朝臣不澹定。

蔡京平日貪汙不少,但和趙樞賺錢的速度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

這時一名大臣出列:“陛下,一年未到,肅王就按照之前說的六倍分成,未免過於心急了吧?”

說話的榮國公王藻,是趙恆的外祖父。一個年紀四五十歲的男子。

這話出口,有人同意,有人反對。

李綱道:“肅王為朝廷帶來了鉅額利潤,第一批已經超越了以往整年的兩倍,整年來算,超越六倍輕而易舉,所以按照這個分成數額,是沒問題的。”

榮國公,其實也就是看不得別人分走朝廷這麼多錢罷了。

榮國公又道:“陛下,就算分成,那也得是一年一分,肅王才第一個月就拿走了分成,未免不妥。”

“微臣建議將錢存放國庫,到一年之後,在算總賬!”

宋徽宗搖搖頭:“榮國公,這倒不必,肅王為大宋帶來如此利潤,理應嘉獎,何況是他應得的利潤,這沒什麼可說的,你先退下!”

王藻一看,也不好說什麼,便退了。

“父皇,兒臣還有一事!……這次能有如此利潤,榷茶司的人也有功勞。”

趙樞將榷茶司最近的辛苦述說了一番。

以後這都是為他賺錢的機構,必須要邀功,讓他們效忠自己,確保他的利益。

宋徽宗道:“榷茶司理應獎賞。那就將榷茶司的月俸增六百文,伙食增三成!”

“多謝父皇!”趙樞。

對於這點,在場的朝臣都沒有意見。

做出了成績,提升一點福利待遇自然沒問題,而且提的並不多。

但對下面的官吏而言,無疑是很好的。

想了想,宋徽宗又道:“肅王為大宋茶葉改革帶來巨大收益,此功該賞,諸位愛卿覺得應該如何封賞?”

榮國公:“陛下,這次趙樞也賺了錢,本是合作之事,封賞就不必了吧。”

趙樞順著聲音,看向那年紀稍大的榮國公,暗道這榮國公老跟自己過不去啊?

這個榮國公,好像是趙桓的外祖父。

太子趙桓的母妃雖然病逝,這外祖父卻是國公。很有地位。

處處打壓自己麼?

不過他也沒有在意,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在這時,李綱站出:“陛下,微臣以為,合作歸合作,得相應的利益這點無可厚非,肅王給朝廷帶來了翻倍的收入,這也是事實,且拋開合作商人的盈利,肅王也是榷茶司副使,為大宋增收,本身就是功勞一件,自然應當封賞!”

按理說,這樣的功勞,即便連升也是沒問題的。

而經過在場的人議論,最後宋徽宗也做出了決定,趙樞做的是與茶葉相關的事情。

所以準備給他冊封大提舉茶馬司使的職位。

聽到是這個官,趙樞搖搖頭,這屁大點官,沒啥用啊,還不如不要。

於是,他將榷茶司的寇朋搬了出來,說若是封賞,還不如冊封寇朋。

讓寇朋權利變大,以後替自己掌管茶葉生意。

經過趙樞的一番美言。

宋徽宗笑道:“朕準了!”

“另外,朕賜你一道令牌,以後可以隨時出入皇宮,不必在通報。”

“謝父皇!”

趙樞內心一喜。感覺還不如這個來的實在。

以後進出不必通報,可以任意走動。

別小看這個變化。這證明趙樞已經在宋徽宗的眼中開始重視起來。地位得到提升。

滿朝文武依然在議論紛紛,說的都是一些關於茶葉的事情。

趙樞是王爺,不可能作假,這應該是真的。

總之。

今日趙樞的事情,該上報的上報,該邀功的邀功,做完這些之後,他還有最後一件事。

“對了父皇,兒臣今日還帶了一樣東西,也希望和朝廷合作!”

趙樞這次來,主要是精鹽的事情。

他要一步步走上來,必須要做出功勞,讓自己掌握權利。

其實得到功勞,打仗更為快速,只是趙樞覺得現在打仗太危險了。自己身邊沒個靠譜的人。

除非將岳飛,韓世忠他們找來那還可以。

這個念頭一閃而過,趙樞倒是有想法了。

只是目前,他還是要商業上有所建樹。

宋徽宗點點頭,笑道:“樞兒有什麼想法,可以說來聽聽!”

趙樞回過神來,便是從袖子中拿出一個盒子。

開啟後,裡面是白色細膩的鹽。

“父皇,兒臣手中的是一種新的精鹽。比市面上的更純,此鹽若是上市,必定能帶動鹽行銷售,也能給大宋國庫增加創收。”

這是趙樞上朝的主要目的。

食鹽在現代只是一種常見的生活必需品,別看它普普通通。

放在古代,食鹽可是一種價格了得的商品呢。

在唐朝一百斤食鹽,僅售20文,但薄利多銷的經營手段,還是讓國家有巨大的利潤可圖。

但在宋朝,一斤鹽,售價50到70文。

有錢人自然吃得起,大宋很多地方的百姓,卻也是吃不上的。

北宋對於老百姓不是很友好。奸臣太多。

因為較高的鹽價,很多百姓都只能望鹽興嘆。就連收入遠超平民的蘇東坡先生都有邇來山中食無鹽的感慨,意思就是很久沒吃到鹽了。

他的鹽,利潤主要在量和對外貿易上。

首先,讓天下百姓都能吃的上鹽,這就要在產量上下功夫了。

其次,好的鹽可以對外高價銷售,與他國建立商貿,賺外國的錢。

趙樞帶來了很多高效益的製鹽秘方,以及生產方法,只要宋徽宗將這生意交給他來做,他照樣可以翻倍,而且很快就能有效益。

最好是有一個戶部職位,讓他作為平臺在跳到工部去,可以讓趙樞大手腳發揮。

“讓朕看看!”宋徽宗示意旁邊的楊戩。

楊戩躬身,走到趙樞面前,將他手中的鹽拿過來奉上。

宋徽宗準備試試,楊戩道:“陛下,還是讓小太監試驗一下!”

“怎麼,難道朕的兒子還要毒死朕不成?”宋徽宗搖搖頭,直接用指頭黏了一點放在口中品嚐。

宋徽宗細細品嚐,眼神一亮:“這鹽很細膩,味道確實比一般的鹽要好。諸位愛卿,都可以嚐嚐。”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在漢末,我乃常山趙子龍

花落水自流

腦洞之門

寫書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