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張居正身為首輔,又擁有無比巨大的權利,他的貪汙以及大搞權力遊戲,成為了深受後人詬病的地方,也讓他留下了許多頗具爭議的地方。

但這並不能完全掩蓋他對大明王朝的貢獻,因為正是他的改革,讓大明王朝喘了一口氣,實現了短暫的復甦,延緩了衰落的步伐。

當他死後,後來的首輔為了迎合皇帝,將張居正的改革廢除,明朝便又開始走下坡路。

張居正排名歷史十大名相第十名,實至名歸!】

朱元璋看了張居正最後評價後,捫心自問道:“貪汙、貪權.這傢伙要是在咱這個時代,恐怕活不過第二期影片.不過這朱翊鈞分不清好壞,只顧發洩個人恩怨,也確實算不上一個好皇帝。”

確實,以老朱這殺性,張居正要是敢在洪武年間像在萬曆朝這樣行事的話,殺頭都是輕的,最終恐怕得死一家子人。

朱棣也同樣有著顧慮,文官集團本就非常難對付,不然他也不會重用太監來達到平衡朝堂的目的,

“這張居正功勞太高,而且權勢太甚,換了哪個皇帝都會心生猜忌。

只是即便張居正有諸多不妥,這萬曆帝也不該全盤否定,影響不好的可以去除,但這些頗為有效的改革措施卻應該好好保留才是。”

其他皇帝也基本上這麼個想法:“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不錯,但他這個人嘛還是有待商榷啊。”

畢竟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喜歡養一個比自己權勢還甚的大臣,那不是純粹找不自在嘛。

大明京師,萬曆帝等人看到了有高懸半空,如神蹟般的影片直播。

雖然不知道這個“蘇遷”是誰,但他能以這種鬼神莫測的手段向世人“通報”張居正的功與過,至少說明他非等閒之輩。

“去找,給朕把這個蘇遷找出來!”萬曆帝朱翊鈞最討厭這種高高在上、大義凜然的人,就像他討厭總是指責自己的張居正一樣。

“陛下.這蘇遷有著鬼神莫測之能,咱們還是得小心點啊!”有人站出來向朱翊鈞勸道。

朱翊鈞帶著不屑的笑容,問道:“哼!裝神弄鬼罷了,你們莫不是就這樣怕了他?”

“這”大臣們面面相覷,要說不怕那才是假的。

張居正的影片播放完畢後,接下來便輪到下一位,也就是排名第九的名相。

只見光幕先是逐漸暗了下去,隨後當畫面再次亮起時,一位渾身正氣的老人畫像,出現在了光幕的正中央。

同時,他的畫像旁邊還出現了一首詩,

【四十年來身富貴。遊處煙霞,步履如平地。紫府丹臺仙籍裡,皆知獨擅無雙美。】

【將相兼榮誰敢比。綵鳳徊翔,重浴荀池水。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不同於之前皇帝或者猛將配的詩詞是後人所寫,這首《蝶戀花·四十年來身富貴》,卻正是這位畫像中的老人所著。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官場成功者的人生歷程和功業。

第一句“四十年來身富貴”,表現了主人公官場成就斐然,享有富貴的地位。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主人公的仕途得意,遊走在仙境般的煙霞之中,步履輕鬆自如。還說他的才華不僅在人間得到讚譽,就連上天的紫府丹臺,也都知道他無人能比,自成一派風采,多少顯得有些自戀

後寫官場成功者時,詩人又透過“將相兼榮誰敢比”表現了主人公的地位高貴,顯得傲氣十足。

然而,他又並不僅僅是權利的追求者,還特別注重自身的修養和氣質。

詩中的“綵鳳徊翔,重浴荀池水”描述的就是主人公在自然的美景之中沐浴身心,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後一句“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則是對主人公功業的高度讚揚。

他的事業不僅僅是個人的追求,而是關乎天下的,將功績施及世人。同時,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範,也像桃李芬芳般在人間得到了廣泛的讚譽。

總體來說,這首詩主要是表現出主人公的官場成功和人格魅力,充滿了對功業的追求和嚮往,同時還想表達自己高尚的人格和道德風範。

【雖然這首詩多少顯得有些自戀,但總體來講還算是比較真實的寫出了作者本身的情況。】

“呵!這傢伙是在自己誇自己嗎?真是好厚的臉皮”

“我知道這首詩,是宋朝名相寇準寫的。不得不說,這寇準確實配得上這首詩啊!”

“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要我說,寇老寫的這首詩只不過是真實的介紹了他自己的成績以及理想罷了。”

在眾人的議論聲中,畫面中出現了本期影片的標題,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短影片:盤點歷史十大名相!】

【歷史十大名相第九位:北宋名相寇準!】

【製作者:蘇遷】

【晉元年,石敬瑭反唐自立,希望能夠成為皇帝。

但是,按照當時石敬瑭的實力來看,他的這一舉動無疑是自取滅亡。

而且,令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是,他為了當皇帝竟然採取了一個令後人憤恨不已的舉動,那就是主動成為遼國皇帝的兒子,並將燕雲十六州全部割給北方的遼國,以換取契丹的支援。

從這時起,遼國的勢力大幅度增長,甚至到了可以直接威脅中原政權的地步。

後來,五代十國結束,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但燕雲十六州仍然未能完全收回。

不過,這時候的宋太祖其實還是希望能將這塊重要的戰略地帶收回,只是他本著“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政策,想先後掃平後蜀、後唐,結果卻並沒有如他想象的那般順利,更沒有騰出時間來對付北方政權。】

【到了宋太宗趙炅時期,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爆發,那就是被歷史稱為“雍熙北伐”。

遺憾的是,這場戰爭最終以宋朝慘敗而告終,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宋朝開始主動避戰,遼國則逐漸增加了南下侵擾的頻率。】

說起宋太宗,就連趙佶都忍不住吐槽了一句:“唉太宗還是過於自信了,他本沒有太祖那樣的軍事指揮天賦,卻硬要逞強”

北宋建立後,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用的立國之策就是“重文輕武“。

宋太祖趙匡胤以文立國,收回了武將們的兵權,防止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的重演,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古代漢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漸衰弱,北宋的軍事實力也逐漸消退。

然而就是這種情況下,宋太宗還要一意孤行,致使宋軍連續在戰爭中遭遇慘敗。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官員、百姓甚至是軍隊都開始懷疑自己的作戰能力,逐漸失去了對遼國作戰的信心,這也是“大慫朝”的開端。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想,活著

罪人的懺悔

巨甜!鹹魚王妃養夫有方,方方高糖

雲開時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