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吳的火炮尾部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調整射角,配合火藥量改變射程。

炮身上裝有準星、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

這種火炮由車運載,可以任意賓士。

大吳現在多數的火炮長度在三米左右,口徑110到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

至於火炮的有效射程為500米左右,最大射程不到公里。

這還有待改進。

值得一提的是,大吳的火炮是一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

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式,需要經歷復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

最訓練有素的炮手也只能兩分鐘一發的射速。

前裝火炮是沒有可能提高射速的。

因為發射一次以後,必須灌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乾布綁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乾,再填入火藥、助燃物,塞進去炮彈,然後再點放。

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

這是前裝火炮的通病,能兩分鐘一發就不錯了。

可惜一匹奔跑的戰馬在一分鐘內能跑的距離相當可觀,來得及開第二炮嗎?

所以前裝火炮的特點是射速慢,但威力大,轟城牆沒有問題,可對付騎兵那是笑話……

站在慶忌身邊的皇太孫吳基也看出了火炮的缺陷,皺了皺眉頭道:“皇祖父,以孫兒之見,這火炮好是好,但顯得太過笨重。”

“火炮長於攻城,拙於野戰,更別提守城了。”

“不錯。”

慶忌微微頷首道:“火炮裝填發射的速率不高,且炮體笨重,無法迅速轉移陣地。”

“故在野戰時,多隻能在開戰之先就定點轟擊,當敵我雙方戰況發生逆轉,則往往無法機動反應……”

“不過,比起投石機,火炮更為實用一些。”

“公輸班,現在新式火炮,最遠射程是多少步?”

聞言,作為工部尚書的魯班忙不迭的出來稟告道:“回稟陛下,新式火炮的最遠射程,大概是五百步左右。”

“好。”

慶忌還是頗為滿意的。

大吳的一步,相當於米,五百步就是650米。

有這麼遠的射程,足夠了,而且以後還能逐步改進火炮的技術。

慶忌依稀記得,歷史上的紅衣大炮最巔峰的時期,有效射程達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公里!

按照大吳的科研成就,發展速度,不出十年,新式火炮就能達到這種水平了。

“現在我大吳有多少門火炮?”

“回稟陛下,且不說還在研製階段的新式火炮,已經投入使用的火炮,有三百零二門。”

“給朕再造二百門重炮,就按照新式火炮的標準。炮彈也多造一些,多多益善……從今往後,我大吳的火炮,名曰‘大將軍炮’。”

“諾!”

魯班當即答應下來。

好一個“大將軍炮”!

有足夠的材料以及資金,魯班就不愁造不出那麼多的火炮。

慶忌等人檢閱了大將軍炮的威力,又跟著檢閱火銃兵的訓練。

大吳的火銃水平,大概相當於明朝時期,屬於黑科技的一種。

火銃的射程可以達到一百米,有基本準頭(就是誤差可以透過多杆火銃齊射來彌補的準頭)的有效射程約五十米,具備穿甲能力的最佳射程約三十米。

這也就意味著,火銃其實在戰場上也剋制不了騎兵。

火銃打完後重新裝填時間太長,反而還不如弓箭了。

不過能給敵人造成的威懾力是極大的。

對於火銃兵的訓練事宜,慶忌很是慎重,採用的是“線列陣法”,也就是“排隊槍斃”……

有效射程短,很難發出第二次射擊,那就加大火力覆蓋,直接把敵人的銳氣打掉。

……

奉天殿上,太子恆正在向慶忌彙報國政。

“……《大吳字典》、《百家姓》已經編纂完畢,被大量刊印成冊,《文獻大典》則是還在編纂中,已完成1122卷。”

“善。”

慶忌對於這樣的編纂速度,還是頗為滿意的。

畢竟有國子監士子,以及朝中官員幾千人參與編纂工作,非同小可。

他們廢寢忘食的為大吳編纂這樣的書籍,傳於後世,也算是功德無量。

《文獻大典》編纂了近兩年,還未完成,可想而知這其中有多麼浩瀚的文獻了。

比起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大吳的《文獻大典》更為浩繁。

其內容包括經、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等,涵蓋了世界各個文明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絕對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傳朕旨意,勒令西方二十藩王國,全部推行《易服令》、《易文令》!”

“諾!”

慶忌終於還是動手了。

之前的大吳,只是在東方二十個藩王國,以及新大陸(美洲大陸)十個藩王國,還有一個呂國推行《易服令》、《易文令》,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現在,慶忌則是要一視同仁,讓大吳的五十個藩王國,全部推行這樣的改革措施。

可想而知,這一定會招致西方諸藩王國番邦異族的叛亂。

大規模叛亂!

“二三子,朕欲再次御駕親征,西征番夷。”

慶忌還是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一聽這話,公卿百官們頓時勃然變色,紛紛跪了下來,請求慶忌打消這個念頭。

“不可!陛下,二次西征之事,陛下讓遼王、塞王他們領兵征討番邦外夷即可,怎可御駕親征?”

“正是!”

“陛下,你是萬金之軀,九五之尊,極西之地兇險,蠻荒不化,距離我大吳本土又有萬里之遙,一路舟馬顛簸,臣唯恐……”

“請陛下三思!”

群臣是真的擔心慶忌發生意外。

稍有不慎,一旦慶忌死在了西征路上,如何是好?

誠然,以太子恆現在的威望,順勢繼位,穩固大權都不成問題,但是難免本土的列國餘孽會作亂,諸藩王國也有不臣之心。

到時候大吳帝國,恐怕會霎時間分崩離析了。

“朕意已決,三個月後,揮師西征!”

慶忌還是乾綱獨斷了。

誰能讓他回心轉意?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帝王爭霸

白馬遊京